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晚年落魄,一无粮票,二无户口 张伯驹.docx
4页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晚年落魄,一无粮票,二无户口 张伯驹 张伯驹:生于官宦世家,和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溥仪的族弟溥侗被人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张伯驹一生捐献的国宝,在当初便有些人估量已高达亿元之巨,但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何止这个数目,她的大儒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下文选自《生活周刊》“口述”栏目结集《走出历史的烟尘》 《走出历史的烟尘》,点击即可购置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张伯驹将国宝献于国家后的第二年,她就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陈毅知道我父亲打成‘右派’后,有一次要请我父亲吃饭,陈老总说像你这么一个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全部捐给国家的人,还能是‘右派’吗,我想不出,我向你道歉20年后,教育家刘海粟也向张伯驹问及被打成‘右派’后有何感想张伯驹则坦诚回复:“此事太出我意料……不过我告诉自己,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但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何不许他人错给我一顶帽子呢?” 在建国初的一次文物展览会上,陈毅和张伯驹一见如故1962年,经陈毅介绍,张伯驹夫妇来到长春,张伯驹出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四年后,张伯驹将自己所剩的书画收藏合计30多件又捐献给吉林博物馆。
其中一幅是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保留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张伯驹曾经这么表示过:“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天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但这么一件被她视为最终的精神慰藉的作品,最终也捐了出去 但张伯驹的命运继续向下滑落1967年,张伯驹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隔离审查了八个月后,被迫从吉林省博物馆退职,送往吉林舒兰县插队但公社拒绝收下这个已经快70岁、不会劳动还要靠公社养着的老头在一个雪天里,被拒绝落户的张伯驹夫妇离开舒兰,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原来的地方已经被他人占上了,只留了一间,就是一间十平方米的屋子,一间里头大约分了两间,外头放了一个桌子,父亲在那整天写什么,里头屋子用来睡觉 曾经拥有稀世宝物的张伯驹,一下子成了生活无着的落魄老头一无粮票,二无户口的张伯驹老两口,靠亲戚好友的接济,勉强过了一年多 楼宇栋说,张家生活好时,曾有大大小小十位管家,负责中餐、西餐的四位大厨,但这么的生活落差仿佛并没有让张伯驹有多大困扰,“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三年,我曾几次去探望她除了年纪增加,她的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
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仍然故我王世襄回想忆及父亲,女儿张传綵还是不免酸楚:一辈子手不经钱的张伯驹那时也学会带点零钱,出门为家里买点零用具,“即便那样,也历来没听她埋怨过什么” 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张伯驹的命运也因一个偶然之机而忽然转变1972年,患难之交陈毅逝世悲痛的张伯驹要求前往吊唁,但因为她的政治身份,最终不能如愿她挥泪写了这么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被悬挂在灵堂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的挽联,忽然被穿着睡衣、暂时赶来参与追悼会的毛泽东捕捉到了她连声说写得好,问询陈毅夫人张茜,撰联者为何人张茜趁机将张伯驹的近况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立即交代让周恩来总了解决此事于是,“黑”了3年的张伯驹才正式落户口于北京 待1978年平反,张伯驹已是位八旬老人了而80岁以后,是张伯驹一生最忙的时候她频频参与多种戏曲、诗词、书画研讨会,想为她挚爱的中华文化尽最终一点力量但留给她的时间并不算很长1982年正月,参与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因等级不够不能住双人病房或单人病房,张伯驹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不时有重病号抬进来,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绪不安的老人闹着要回家。
2月26日,等到女儿最终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刚刚离开人世 1995年5月黄永玉先生出版画册,其中有一幅《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1982年初,黄永玉携妻儿在莫斯科餐厅吃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王世襄也感慨:实在使人难以想象,曾用现大洋四万块购置《平复帖》、黄金22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6年将八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的张伯驹先生、夫人竟一贫到如此地步她十分赞颂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一句话:“予所收藏,无须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这是张伯驹一生遵照的收藏信念,她也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实践了这个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