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觉与个体行为》PPT课件.ppt
28页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第四章第四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掌握知觉的概念和过程;、掌握知觉的概念和过程;2 2、理解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理解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3 3、掌握社会知觉概念、分类和三要素;、掌握社会知觉概念、分类和三要素;4 4、熟悉常见社会知觉效应;、熟悉常见社会知觉效应;5 5、掌握归因概念及其主要模式;、掌握归因概念及其主要模式;6 6、掌握自我知觉的概念和内容;、掌握自我知觉的概念和内容;7 7、理解自我意识结构;、理解自我意识结构;8 8、掌握自我管理概念及内容掌握自我管理概念及内容第四章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第四节 自我知觉与自我管理自我知觉与自我管理第一节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一、知觉的概念和过程一、知觉的概念和过程(一)知觉的概念(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二)感觉和概念(二)感觉和概念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三)知觉与感觉的关系(三)知觉与感觉的关系二、知觉的过程二、知觉的过程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就没有知觉,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例如:对天气的知觉?例如:对天气的知觉?(一)观察(一)观察个体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个体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二)选择(二)选择根据自己需要、动机、兴趣、经验及事物特征根据自己需要、动机、兴趣、经验及事物特征和背景决定知觉对象取舍和背景决定知觉对象取舍三)组织(三)组织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中的经验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中的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四)解释(四)解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五)反应(五)反应二、知觉的过程二、知觉的过程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
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 二、知觉的过程二、知觉的过程环境刺激感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外部因素大小强度对比活动程度重复程度新颖性熟悉性相似性接近性封闭性连续性图形背景对人或事物的假定公开行为隐蔽态度知觉效应内部因素学习刺激个性 观察观察 选择选择 组织组织 解释解释 反应反应 感知过程从观察到反应的各个基本因素感知过程从观察到反应的各个基本因素(一)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一)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响亮的声音、鲜艳如,响亮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标记的色彩、突出的标记2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如,车床加工零件时,零如,车床加工零件时,零件是知觉的对象,整个车床是背景件是知觉的对象,整个车床是背景双关图双关图3 3、对象的组合对象的组合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A.A.接近原则接近原则B.B.相似原则相似原则C.C.闭锁原则闭锁原则D.D.连续原则连续原则(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三、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 1、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2 2、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3 3、个性特征;、个性特征;4 4、过去经验;、过去经验;5 5、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如何解决?如何解决?3、对象的组合对象的组合四原则四原则第一节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一、知觉的概念和过程一、知觉的概念和过程(一)知觉的概念(一)知觉的概念(二)感觉和概念(二)感觉和概念(三)知觉与感觉的关系(三)知觉与感觉的关系二、知觉的过程二、知觉的过程五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五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一)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一)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1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 3、对象的组合对象的组合1 1、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2 2、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3 3、个性特征;、个性特征;4 4、过去经验;、过去经验;5 5、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第二节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概念1 1、所谓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所谓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
2 2、“社会知觉社会知觉”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学家“布鲁纳布鲁纳”于于1947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年提出并使用的3 3、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虽然都服从知觉、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虽然都服从知觉的一般规律,但对人的知觉有其特殊规律的一般规律,但对人的知觉有其特殊规律二)社会知觉分类(二)社会知觉分类(三)社会知觉三要素(三)社会知觉三要素 二、社会知觉效应二、社会知觉效应 社会知觉有更多社会意义社会知觉有更多社会意义一)对他人的知觉(一)对他人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person perception)(二)人际知觉(二)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interpersonal perception)(三)角色知觉(三)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role perception)(四)自我认知(四)自我认知(self- perceptionself- perception)(一)对他人的知觉一)对他人的知觉即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认识其动机、即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认识其动机、感情、意图等。
感情、意图等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二)人际知觉(二)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以已度人以已度人”将情将情感因素带入知觉过程感因素带入知觉过程是社会知觉最核心的部分是社会知觉最核心的部分三)角色知觉(三)角色知觉(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四)自我知觉(认知)(四)自我知觉(认知)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二)社会知觉分类(二)社会知觉分类远古的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远古的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塑造一个美女并使美女活了塑造一个美女并使美女活了 1968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罗森塔尔和和雅可雅可布生布生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对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个班,对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发展测验发展测验”八个月后,他俩回来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八个月后,他俩回来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且情感、性格更为开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融洽。
系也融洽知识点:皮格马利翁效应知识点: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伯特罗伯特默顿(默顿(19481948)提出:)提出: 自我实现的预言:信念成真自我实现的预言:信念成真 构成:构成:构成:构成:(1 1 1 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角色认知;)角色认知;(2 2 2 2)角色期望;)角色期望;)角色期望;)角色期望; (3 3 3 3)角色行为;)角色行为;)角色行为;)角色行为;(4 4 4 4)角色评价角色评价角色评价角色评价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1 1)寻求明确自我形象;)寻求明确自我形象;(2 2)调整角色行为;)调整角色行为;(3 3)检验角色,形成角)检验角色,形成角 色认知三)社会知觉三要素(三)社会知觉三要素1 1、知觉者的特征知觉者的特征2 2、被知觉者的特征被知觉者的特征3 3、情境的特点情境的特点例如:进入某陌生办公室,例如:进入某陌生办公室,你如何大致判断成员及其关系?你如何大致判断成员及其关系?第二节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二)社会知觉分类(二)社会知觉分类(三)社会知觉三要素(三)社会知觉三要素二、社会知觉效应(有规律的知觉习惯或偏差)二、社会知觉效应(有规律的知觉习惯或偏差)(一)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一)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二)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二)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三)近因效应(三)近因效应(四)定型效应(刻板印象)(四)定型效应(刻板印象)(五)自我实现的预言(五)自我实现的预言(一)对他人的知觉一)对他人的知觉(二)人际知觉(二)人际知觉(三)角色知觉(三)角色知觉(四)自我认知(四)自我认知信念影响感觉和行信念影响感觉和行 为,最终变成现实。
为,最终变成现实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一、归因的概念与内容一、归因的概念与内容(一)归因的概念(一)归因的概念(attributionattribution)n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二)归因的内容(二)归因的内容1 1、心理活动的归因;、心理活动的归因;2 2、行为的归因;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行为的归因;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3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二、归因的模式三、归因偏差及其克服三、归因偏差及其克服(一)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一)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一)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一)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三)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三)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三)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三)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一)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人的行为的原因,决定于外界环境或主观条件人的行为的原因,决定于外界环境或主观条件1 1、情景归因(外)。
情景归因(外)指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指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环境、与个体相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2 2、个人倾向归因(内)、个人倾向归因(内) 指判断个体行为的指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动机、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点个体所具备的特点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 1 1、个体行为的归因的、个体行为的归因的3 3方面因素:方面因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的情景对象进行交往时的情景 2 2、三度归因模式的归因维度(三度归因模式的归因维度(3 3标准)标准)(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