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边塞诗的成熟兴盛与大西北.doc
10页古代边塞诗的成熟兴盛与大西北胥惠民摘要:关于边塞诗的概念存在混乱现象我们所说的边塞应该是指古代中央政权统一时候的边塞,即主要指沿着长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割据政权之间的边界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边塞的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的兴盛与成熟边塞诗在宋、元、明三代衰落了边塞诗在清代取得堪与唐代比美的成绩关键词: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的成熟与大西北;清代边塞诗在我国的各种诗歌题裁中,和大西北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边塞诗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大西北的自然人文景观,边塞诗就会黯然失色在唐代如果没有大西北提供的诗歌素材,就不会有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就一定不会有和山水田园诗派对举的边塞诗派这有大量事实为证,在我们民族中,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几乎全是描写大西北自然人文景观的胡大浚先生说:“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是大西北的骄傲 ”①信哉斯言!边塞诗辨正什么是边塞诗?这好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不就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诗吗?最近为了给“《文学遗产》西部论坛”准备论文,我阅读了五六种边塞诗选本,计有孔凡信的《历代边塞诗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8 年出版),胡大浚的《唐代边塞诗选注》(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0 年出版),卢冀宁﹑汪维懋的《历代边塞诗词选析》 (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李炳海、于雪棠的《唐代边塞诗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出版,李之亮、李迪选注《边塞诗精华》 (京华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发现各本所选并非都符合边塞诗的概念。
这些选本关于边塞诗概念的内涵不一致,存在扩大化的倾向,其中有的选本约有四分之一的作品不是准确的边塞诗边塞诗常常反映边关的军旅生活,要写到战争,但军旅生活和战争内容并不等于边塞诗把屈原的《国殇》 、刘邦的《大风歌》 、汉代乐府民歌《战城南》 、 《十五从军征》和曹操的《蒿里行》算作边塞诗显然不够妥当据选者说, 《国殇》写于秦军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之后,是对楚军将士的歌颂在我国边塞诗的概念中,分裂的诸侯国的“国界”够不上一般意义的“边塞” 把丹阳、蓝田一带当作边塞,是一个历史概念的错误刘邦《大风歌》写于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之后,回到故乡沛县丰邑招待父老乡亲的宴席上,同边塞无关民歌《战城南》写中原的战争, 《十五从军征》写军人归家后看到的荒凉,都和边塞无关至于把曹操《蒿里行》算作边塞诗,更不妥当这首诗描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讨伐的是董卓,事发生在中原,何关边塞?边塞诗成熟于唐代,关于这时边塞诗的界分应该准确些可是并不尽然有的学者把骆宾王《至分水戍》 ,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 、 《古大梁行》 、 《同群公出猎海上》 ,张巡《闻笛》和《守睢阳作》 ,高蟾《宋汴道中》 ,都算作边塞诗。
《至分水戍》写河南南阳县分水岭的自然景色;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写于河南商丘,描写两人过去在漳水、邺西相识相会的情况;大梁是开封的旧称, 《古大梁行》描写战国时魏国国都的强盛与衰落;《同群公出猎海上》描写诗人在山东广饶的一次打猎活动;张巡《闻笛》和《守睢阳作》反映的战争发生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宋汴道中》诗题中的“宋、汴”分别指称地方相当今河南商丘和开封:把描写发生今河南、山东的一些诗称作边塞诗,肯定是错误的在评价宋代边塞诗时,有的学者说:“陆游被召入王炎幕府,身着戎装,观察地形,参谋方略,这是他一生中最令他留恋的一段军旅生活在这里,他创作了许多震撼人心、鼓舞斗志的边塞诗 ”并列举陆游边塞诗的代表作有:《金错刀行》 、 《书愤》 、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二首》 、 《观大散关图有感》 、 《客自凤州来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等南宋和金的边界东起淮河,西到大散关一带,如果把描写这个边界的诗作算作边塞诗,华夏大地的腹心之地被人看作边塞,肯定是对边塞诗的误解至于把陈与义《牡丹》 、岳飞《题青泥市寺壁》、 《池州翠微亭》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算作边塞诗,其失误理由是一样的。
至于一些学者把刘子翬《汴京记事二首》 、范成大《州桥》这些描写当时金国南京开封府的诗算作边塞诗,那么杜甫写长安的《春望》也都成边塞诗了金代元好问的《岐阳》描写元兵攻下金国的岐山地区;清代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为自己作了清兵的俘虏后被押解辞别故乡鄞县而作;张维屏《三元里》写广州市北郊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把这些诗看作边塞诗也是值得商榷的以上所举边塞诗之所以不准确,是选诗者关于边塞的理解不够准确我们所说的边塞是指古代中央政权统一时候的边塞,它是指从秦、汉时起所自然形成的边界内外所谓的边塞诗是指描绘统一政权的东北边界、华北的北部、西北的陕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即主要是沿着长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割据政权的边界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边塞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边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同南朝的边界,五胡十六国时期分裂政权之间的边界,宋金对峙的边界,等等如果有人用诗反映这些边界的物理风光人情,例如杜牧描写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赤壁》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台深锁二乔” ,假若有谁把这也算作边塞诗,那会让识者哑然失笑的虽然历代诗人也写到西南以至南疆边界内外的情况,那些诗也可以算作边塞诗,但人们在谈论边塞诗时主要指描绘沿长城一线尤其是大西北边界内外发生的战争和风光的诗。
这恐怕是我们研究边塞诗时的一个基本共识边关的将士思念家中亲人,是边塞诗;但把闺中思妇的闺怨诗也算作边塞诗,恐怕就不妥当了像王勃《采莲曲》 、李白《子夜吴歌》中的《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孟郊《征妇怨二首》 、张籍《征妇怨》 、张仲素《春闺思》 《秋夜曲》 、侯氏《绣龟形诗》 、李商隐《灞岸》 、马戴《征妇叹》 、皮日休《卒妻怨》 、金昌绪《春怨》等等,这些诗虽然同边塞有关系,但这肯定不是边塞诗,因为它没有反映边塞的军旅生活和塞外风光其中为爱好唐诗的人们所熟悉的金昌绪《春怨》全诗如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显而易见,这首诗同“辽西”的边塞有关系,但它不是边塞诗,因为它反映的不是边塞军旅生活,而是家中妻子对常年在外的征人的思念侯氏《绣龟形诗》写道:“睽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据《唐诗纪事》:“会昌中,边将张睽防戎十年余,其妻侯氏绣回文作龟形诗,诣阙进之武宗览诗,敕睽还乡,侯氏赐绢三百匹,以彰才美 ”诗的本事很美,选者评价说:“读来格外真实感人,在有唐一代边塞诗作中绝无仅有。
”我们之所以认为把这首诗定作边塞诗不够稳妥,就因为它同金昌绪《春怨》的主题完全一样,内容只写妻子对“征客”的长久的思念,和“愿教征客早还乡”的盼望,而没有一句具体写到边塞的生活或者风光还有一些诗作,可能写作于边塞,但不涉及边塞生活思想;或者内容涉及到“胡人” ,但诗歌写于内地:这些诗是否可以算作边塞诗呢?有些学者把类似作品当作边塞诗,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杜甫《悲陈陶》 、 《兵车行》 、 《恨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伤春五首》 “闻说初东幸” 、 《诸将五首》 “汉朝陵墓对南山”等 《登幽州台歌》写作于幽州之地,地近边塞,但其内容是作者发抒自己的人生认识,思想深刻,无一字无一句涉及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地风光,看不到边塞的任何特点,虽然解释此诗可以联系到战国时期燕昭王黄金台,但把它当作边塞诗来解释,是太勉强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之所以被当作边塞诗,仅仅因为诗题上有个“安西”字样而已;安西督护府府治地在龟兹,只是这首诗写于秦代都城旧址渭城,其中所描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京城长安附近的人和事,看不到任何边塞的影子杜甫《悲陈陶》中的“陈陶”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离京城长安很近。
至德元年(756) ,安禄山叛军在陈陶斜大败宰相房琯率领新招募的义军,死伤四万余人杜甫这时身在沦陷的长安,耳闻目睹了这次战争,写下这首诗,表现诗人的悲愤心情决不能因为诗中有“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的句子,就把京畿地区当作了边塞看待 《兵车行》描写京畿一带征兵时,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通过和“行人”的对话,揭露了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恨别》不能因为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也变成边塞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诗人因“剑外忽传收蓟北”而引起的激动喜悦之情,并未描写边塞 《伤春五首》 “闻说初东幸”一首描绘广德元年(763) “胡虏登前殿,王公出御河” ,吐蕃攻陷长安之后的时局永泰元年(765)秋,吐蕃又攻取奉天(今陕西乾县) ,次年杜甫写下《诸将五首》 ,用来激励将士的爱国热情,其中有句“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 “南山”即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发生在奉天和终南山前的战事,同边塞风马牛不相及京城长安及其周围假若变成边塞,那就等于取消了边塞和边塞诗边塞诗的成熟得益于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
从先秦到隋朝,零星的边塞诗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一直够不成流派没有从初唐到盛唐经营大西北的实践,就不会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二首》 )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二首》 ) ;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 ) ;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古从军行》 )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中晚唐诗人继武盛唐,不断创作出大量清新可诵的好诗,使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长盛不衰的地步离开了描绘大西北的诗歌,在唐代绝不可能形成和山水田园诗派并称的边塞诗派在我们民族中,从儿童到青年,从普通读者到研究唐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有几首不是描绘西北边塞的呢?由此可见,大西北边塞内外的景观风土人情对边塞诗从萌芽、发展、到走向成熟所起的决定作用边塞诗的内容既丰富又多姿多彩。
纵观唐代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就是通过描绘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宣扬大唐的国威,或抒写士人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的诗是最生动的表现,例如他的《从军行七首》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另外,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维也用多首边塞诗来歌颂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他赞赏“誓令疏勒出飞泉(耿恭) ,不似颍川空使酒(灌夫) ”的老英雄(《老将行》 ) ;他还表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少年英雄(《少年行四首》其二) 岑参是在西域生活时间最长的诗人,他表现自己的这种思想真挚而感人,他说自己“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送人赴安西》 ) ,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 岑参把爱国和追求名利、把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区分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在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诗人们流露了强烈的重武轻文的倾向,连王维这个文弱书生都发出“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的昂扬歌声。
高适则在《塞下曲》中高声唱道:“青海阵云匝,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