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pdf
18页方言年第期一页年月日出版于北京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李小凡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提要本文对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了分层和分类分层着眼于语言系统,根据连调在语音和语义层面上的不同表现,将其区分为单层面和跨层面两个不同的层级只在语音层面发生声调变异的为语音变调,在语音层面和语义层面都发生变异的为音义变调分类是在分层的基础上,对两类不同层级的连调按音变方式进一步区分其类型,语音变调分为简化型、异化型、中和型,音义变调包括声调包络、叠合型连调、小称变调、重叠变调,等等关键词连读变调变调层级语音变调音义变调变调类型壹引言近多年来,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现象引起了学术界 的关注年,方言 》 创刊号以温岭、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两篇论文开篇,随后组织了关于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讨论,并陆续发表 了数十篇描写各方言连读变调 的论文此后,中国语文 》 也发表了若干连读变调文章,并进行了天津方言连读变调的讨论语言研究》 除参加苏州方言、天津方言连读变调的讨论外,还进行了长汀方言、宁波方言连读变调的讨论,并探讨用新的理论框架来描写连读变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和《缀玉集》 先后发表过若干篇深入探讨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论文。
此外,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东亚书院也发表过若干讨论连读变调的论文目前,汉语方言丰富多彩的连调现象已经得到 了比较 充分的描写,《语文研 究》曾就此发表过综述,同时也指 出,连读变调 研究的不 足 之 处 主要是缺少理论思考和类型比较 陈忠敏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汉语方 言连读变调的性质、类型和特殊变调进行理论 概括王福堂,王洪君,还有一些学者则对轻声及其与连读变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石汝杰,平山久雄,魏刚强,李小凡,待刊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生成音系学界对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也情有独钟,其研究热情甚至不让汉语方言学界,但本文暂不讨论生成音系学的连读变调理论根据本文对连读性质的重新认识,轻声也可以纳入连读变调 系统进行统一的分析处理但由于轻声的语音表现与连读变调并不完全相 同,有一些方言的轻声还涉及到整个音节的变化,因此,笔者拟另文讨论汉语方言的轻声问题贰连读变调的性质以往的认识关于连读变调的性质,以往是从语音层面去认识的,下面摘引一些权威性论述当声调连在一起时,就出现某些音位的和音位变体的变化,这就是变调赵元任“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的高低升降往 往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连读变·,方言调’。
《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 字 》“连读变调简称变调,指音节连读 时发生 的声调变化《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在语流里,由于音节和音节相连时相互发生影响,基本调值会发生变化通常把一个音节单念时的调值叫本调,音节相连时本调发生了变化就叫变调北京大学中文现代汉语教研室显然,以上诸说都将连读变调看成一种单纯语音性质的语流音变新的事实和思考以上认识主要是根据北京等地官话方言的连调现象概括出来的,但在吴方言里首先碰到 了挑战例如,绍兴方言仅仅用语音条件不足以归纳其连读变调规律,必须先根据是否成词将连调字组分为复合词和词组,然后才能分别求 出其连调规律王福堂又如,海盐通 园方言胡 明扬、温 州方 言郑张尚芳、丹 阳方言吕叔 湘、诸暨方言孟守介里句法结构不同的连调字组连调规律也不同再如,美国学者金守拙也指出,余杭塘栖方言的述宾字组与偏正字组有不 同的连调规律,前者为“高山型”,重心在前字,其声调扩展到整个字组,后字则失去原有声调后者为“烧汤型”,重心在后字,其原有调型保持不变,前字则一律变成 一种平调平山久雄除吴方言之 外,越来越多 的事实表明,跟语义 相 关的连读变调也存在于其他 方言,如 厦门葛德纯、潮阳张盛裕、平遥侯精一、广州袁家哗、增城何伟棠,等等。
构词和句法结构等因素虽已超越语音层面,但迄今为止一般仍维持连读变调的语流音变性质,同是设法将上述语义因素纳入语音层面,作为和语音项目相并列的变调条件“连读变调规律就是从单字调到连调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及建立这种关系的具体限定条件⋯⋯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限定条件①今音的语音环境,②古音来历,③语法结构熊正辉“构词情况的不同会影响语流中音段的划分,⋯ ⋯构词虽然属于语法的范围,但会影响到语音层面,使不同语法结构的音段产生不同的变调王福堂一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纯语音条件的连读变调和 由语法条件制约的连读变调加以必要的区分何伟棠在描写增城方言时区分了两种变调,“一种变调受音的环境制约,变调后不引起任何语义上的变化本文直接称作连读变调一种变调具有语法意义,变调与不变调表示不同的语法功用这种变调主要见于主谓式、动补式、动趋式、重叠式字组和人称代词,本文暂且称作语法变调何伟棠石锋在讨论天津方言连读变调 时限定“我们所说的连读变调是指由语音环境制约而引起的变调,而不是 由语法作用决定的那种语法变调即连读变调不发生语法意义的变化,也不表示 不 同的语法功能石锋笔者也曾指出“分析苏州方言的连调现象,首先要区分纯语流音变型和构词 型两大类。
李小凡王洪君根据激发连读变调的原因,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为发音便利”、“为 了标记某些语法因素 如词界、词性等”、“变化动因是某种构词层面的因素如语法单位的标界等”、“激发的原因是纯语法方面的”王洪君一,除第一种 由语音因素激发,后儿 种均由语法因素激发李倩将中宁方言的连读变调分为 甲乙两类,甲类为加和型,乙类为叠合型,二者“跟两字组的结构方式有关,最终是跟两字组的语义构成相关·,·⋯两字组的意义是两字叠合型的都读成连调乙,相反是两字加和型的,则读成连调甲,意义介于二者之间的,大多倾向于读成连调乙,但也有少数读成连调 甲的情况 ”李倩一连读变调性质的异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受语义因素制约 的连读变调与纯语音因素决定的连读变调在性质上是否相同从共时 角度看,语音和语义分属语言系统的不 同层面,受语义因素制约的连读变调是跨层面的,应该与纯属语音层面的连读变调有所区别从历年第期··时角度看,两类连调也并非同步共生,前者是从后者掌生出来的,其形成之初即已具有异质因素,但性质上与其所由拿生的母体 尚属同类随着异质因素的积累,量变终于引起质变,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这种情况在汉语史中也并不鲜见例如,“汉语的语汇系统,自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以单音节 占优势的语汇系统让位于多音节,特别是其中的双音节。
这是语汇的一种结构性变化徐通锵词汇 系统的这种转变对声调系统和连读变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的问题是,连读变调超出语音层面的异质因素是否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异质系统,这个问题必须依据共时层面的语言事实来判断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曾引起过热烈讨论,其复杂性在于字组的跨式和连调式的漂移同一个字组可以跨读两种甚至三种连调式单字调排列相同,甚至构词关系和语法关系也都相同的字组,其连调式却漂移不定例如,并列式复合词“制造【双二、锻炼〔、破坏【‘且司”,前字单字调同为阴去们,后字单字调同为阳去闷,“制造”的连调式为、卜,“锻炼”跨读卜卜和卜两种连调式,“破坏, ,则跨读卜卜、十〔 〕、〔卜十〔门三种连调式连调式的漂移使人们难以求得“从单字调到连调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并非偶见于个别字组,而是苏州方言的普遍现象北部吴方言也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现象应该承认,此类连读变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异化,不可能再用同一套语流音变规则来分析事实上,此类连调式不仅已经摆脱了单字调的制约,还反过来影响单字调,导致单字调发生字调转移以苏州方言前字为舒声阴调 的连调式为例,上面三例的前字都是阴去调,本应读阴去式连调〔「十卜〕,但不少字组却向上声式〔「十【和 阴平式〔门〔漂移。
与此相应,不少阴去字的单字调也向上声和 阴平转移显然,此类连读变调已不再是单字调系统的附庸,而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独立系统其性质已不再是其所 由擎生的母体固有的纯语流音变了由于此类连读变调的性质发生 了相当深刻的异化,固有的语音框架已经不再能够容纳其中的超语音因素了这就迫使我们突破旧框框,从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其性质仅仅将上述连读变调视为受语义 因素影响的语音现象恐怕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之间总是互相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因此需要跨越单一语音层面,承认此类连调已经转化成为构词或句法结构的标记形式此类连读变调是语汇单位复音化的重要手段,其“实质就是使复合词的几个语素的单字调融化为一,实现单字调化,以此与词组相区别徐通锵这实际上是一种由语音 项目转 化为语法 成分的语法化现象,它和由实词词 汇项目虚化为虚词语法成分 的语法化现象本质上是相似的两类不同层级的连读变调连读变调的基本单位是字组,字组就是“以一定的语法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几个字”吕叔湘字组连读时,其前字和后字的语法语义关 系变化与否,可以作为判断连读变调层级的基本标准字组连读,如果只发生调型、调值等语音变化,不发生语法语义关系的变化,前字和后字就仍然是两个离散的单字,其性质就是纯粹的语流音变如果不仅发生语流音变,而且伴随着语法语义关系的变化,前字和后字由两个 离散的单字聚合成一个凝固的整体,或者获得了某种特定意义,其性质就超越了语音层面。
例如,在北京话里,字组“炒 米’君月〕”连读时,前字调型由〔们变为后字不变“炒”和“米”连读后词 义和语法关系述宾 定中均无变化,因而仍被认为是两个离散的单字在苏州话里,“炒米【’,、们”连读则有两种不 同的连调表现一种是前字不变调,后字调型由 们变为卜,此时,前字“炒”和后字“米”丧失了语法上的述宾关系而凝固成定中复合词,义··方言为“爆米花”另一种是前后字都不变调,此时前字和后字的语法关系不变,仍是离散的述宾词组,义为“将米放在容器里加热并不断翻动”上述两种不 同层级的连读变调,前者可称为语音变调,后者可称为音义变调①语音变调发生在语音层 内部,是单层音变,其作用是调节发音音义变调涉及音和义两个层面,是跨层音变,其作用主要不在于调节发音,而在于构词或标记句法功能语音变调一般只需用语音规则描写,音义变调则不能简单地用同一套语音规则来描写叁语音变调语音变调的功能是调节发音,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为使发音省力而简化连调式 的调型,称为简化型连调二是为使字组 内部相邻音节调型有所区别而发生异化,称为异化型连调三是为减少连调式总数从而构建较为简化的连调系统而发生调类中和,称为中和型连调语音变调一般可依据字组里前字和后字的共时调类建立单字调与连调之间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有时也需要补充历史音类条件才能建立起对应关系。
例如温岭方言李荣、平遥方言侯精一、忻州方言温端政这种情况表明,连调的确是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单字调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之后 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发展演变并不一定与单字调同步简化型连读变调简化型连调主要是减少连调式调型的曲折,也包括降低升降的幅度因此,连调时曲折调型多倾向于变调两个降调或两个升调连读,字组总调型会形成双曲,连读时也趋 向于变调曲折调 的简化《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 》收有九十三个官话方言包括 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晋语和徽语 的语音概况,其中七十七个点有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山东方言研究》收有三十六个官话方言点的连调规律以上共一百零八个官话方言点中,八十八个点的调类系统含有曲折调型其中十二个点不止一个 曲折调,连调 时这些曲折调基本上都变成非曲折调,或由升降幅度较大的降升调变为升降幅度较 小的平 升调、降平调前者如②保定方言的上声调在阴平和去声前由降升调【们变成降调〔,在阳平和上声前则变成 升调门忻州方言的阴平上调〔们有多种变调,作为前字,可以变为平调卜〕、降调〔卜」、升调〔、』,作为后字,变成降调〔、郑州方言的去声调【们作为前字总要变调,在去声前变为升调〔卜』,在非去声前变为降调、」信阳方言的去声调【们在阳平、上声、去声前和去声后一律变成平调【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