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14讲.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0785515
  • 上传时间:2017-09-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5.0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四讲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二)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2)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2) 我们刚刚谈到,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第二个点, 我们举到 《菜根谭》 当中的这句教诲,“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 而整个家庭的关系,最恶劣的情况没有比舜王更恶劣的了,他的父亲跟继母要害他而在这样的家庭关系当中,舜王可以以他的至诚孝心,感动当时的天子尧帝,感动全国人民,最后也感动了他的父亲、继母、 还有傲慢的弟弟 从这个历史, 我们可以了解到,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金石为开”是结果,因是“精诚所至” ,人的至诚心现前3) 曾国藩先生讲到, “一念不生是谓诚” 什么是真诚?没有一个邪念才能真诚, 没有一个贪嗔痴慢疑在其中才能真诚 比方今天你起贪心了, 贪对方的东西了, 你跟他讲话真诚吗?比方说带着情绪了,不真诚;带着傲慢,不真诚;带着怀疑、带着成见,不可能有真诚所以要无所求的付出才能真诚;心里面亲人一丝一毫的成见都不在心上,才能真诚有成见在心中,一遇到什么情境,借题发挥,无名火就上来了4) 所以从舜王他团结整个家庭的这个历史, 我们能学到什么人生的智慧呢? “慕贤当慕其心” ,要仰慕,要能够体察到圣贤人是用什么心境在面对自己的父母、亲人。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念念为父母想,而且他是坚定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因为坚信这个真理,所以不能感动对方,他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 ,舜王有这种心境,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跟人相处“见性不着相” ,见人家的本性,相信人家有本善明德,不执着人家错误的行为,这样才能真诚一执着, “他曾经给我讲那一句气死我了,他做那件事太令我伤心 ”都记这些东西就不真诚了5) 所以我们今天一开头说,教育者要首先坚信“人之初,性本善” ,这个时候你不只不会执着他不对的行为,你看到他不对的行为是感叹、怜惜因为他有本善,居然变成欲望的奴隶、习性的奴隶就好像一个人是千万富翁,结果他不知道他家底下有千万财富,他还去向人家讨饭你看到这个讨饭的你会怎么做?我这个比喻不够具体吗?你还会叫他继续讨饭吗?想象一下,一个人房子下面有千万财产,结果他不知道,他拿个破碗去向人家讨饭,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好哇,我先去把他的千万财产挖出来 ”那太贪心了,千万财产是比喻每个人的本善,你不用挖别人的,自己都有是不是?你明白这个真理,怎么忍心还看他继续过这种苦日子?所以舜王他确实有时时都相信每个人有本善的这种心境, 对一切人非常恭敬,尽力的去成就他。

      6) 我们从这里再反观自己,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不相信啊 而且我们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违反《弟子规》 ,叫记怨忘恩心里面都装垃圾,别人对我们的不好全部装进来,叫不自爱,臭了自己本善的心,记怨忘恩 《弟子规》告诉我们,恩欲报,怨应该要忘我们不能人生都违反了本善,这样就会颠倒,人生会很苦,苦了自己,苦了他人一个人记怨忘恩,自己痛苦,父母、亲人都痛苦7) 我们真诚现前,尤其我们自己学的先真诚现前, 全家人对传统文化、对圣贤教育都有信心所以家里的人不能认同我们学传统文化,还是自己没有做好,不能怪他们我们真的照着做,哪有他们会不接受、不感动的道理呢?所以“但恐诚心未至” ,一定是我们的心态还没有到位,要这样去观照8) 而且, 我们真的有把父母跟兄弟姐妹, 看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吗?要念念为他们想,甚至于可以为父母献出生命都在所不辞,那就没有私心了,人那种真诚会感通不只感通家里人,会感通更多的助力来帮助自己的家人比方说我们现在假如在大马,家里人刚好在大陆,你那个诚心现前,很可能贵人就会现前到你们家,或者好的缘分就会去帮助你的家人,这个都是要靠诚心去感通9) 像我的一位长者卢叔叔,他们团体当中有很多长辈, 这些长辈因为为道辛苦,处理很多事情操劳过度,需要经络的调整,但是在山上。

      他就去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医生,请求医生能够为他这些长辈调养身体这医生一想,路途那么远,就迟迟没有答应当下他“噗通”就跪下去给他磕头, “我这些长辈,他们为大众付出很多,他们很重要,请求您一定要帮他们调养身体 ”当场对方非常感动,马上就答应他,所以诚心真的是可以感通10) 而且要帮助自己的亲人,我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要用诚心感通,让自己的亲人都有好的学习环境,慢慢让他提升、成长起来所以真正要帮助一个人,要很用心,要费很多的精神也就因为在付出这些精神的时候,才能清楚我们是不是真心真爱真正有耐心才是真爱,哪有帮一下,家里人不顺从、不听话了,马上就生气、不高兴了,那不是真诚心,不是真心好人做到底,现在要护念一个人的成长、他的整个修学,不容易所以我们看舜王,他整个扭转家里面的这些矛盾、嫌隙,花了多久的时间?很长的时间11) 以上是跟大家交流到这一句《菜根谭》的格言所以这句读完,真正处理家里的事,没有别的,遇到任何境界,统统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就对了,一定可以转动,可以越来越好12) 第三,就是起心动念不自欺因为圣贤的经典,都教我们从根本修身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历史当中有一个故事,因为古代读书人,儒释道的经典都有深入。

      其实从哪里看到?从清朝雍正皇帝,他诏告全国人民的一篇“上谕”就知道,一开篇就讲到, “三教之觉民于海内” “三教”就是儒释道,这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觉民” ,就是让人民断恶修善,让人民觉悟的教育, “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所以儒释道是相辅相成,都是教育我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好的教育13) 宋朝的苏东坡先生,他是大儒,跟佛家的佛印禅师交情非常好古代有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 ,出家人在山上,清心寡欲,烦恼轻,智慧高包含白居易,唐朝的读书人,大儒他到山上去找鸟窠禅师,鸟窠禅师住在树上,白居易就说, “法师,你在那很危险! ”禅师点他, “你比我更危险! ”因为他当官的,一没做好,决策错了,贻害人民,这个罪业就大了包含官场上,他得要一心谨慎,不可马虎后来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就笑了, “三岁小孩都知道 ”鸟窠禅师接了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14) 道理好像大家都知道,知道不做到叫知识,不是真实的修养、学问知识有没有副作用?有啊,叫“不力行,但学文” ,知识啊, “长浮华,成何人” 所以现在学历越高,很可能越傲慢,因为他学知识。

      假如你学历越来越高是学真的道德学问,那应该是越来越谦卑, “学问深时意气平” 所以这些句子都可以勘验我们是学知识,还是真实的学问 当白居易在那里笑的时候, “三岁小孩都知道” ,他知不知道他的念头错了?“这么简单! ”轻慢心起来喽禅师点他, “八十老翁做不得” 15) 这是唐朝的再经过几百年来到宋朝,苏东坡先生有一天觉得自己修身的境界不错,写了一首偈子: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他看着佛祖, “毫光照大千” ,感觉自己“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就把这四句偈给他的同参道友佛印禅师看,就派人用很快的速度坐船送过去了佛印禅师看完了在上面写了一个字: “屁” 再送回来看起来有点不文雅,有时候那个不文雅,才能让一个人有一个教育点出现,当然这是教育的一个善巧方便,看能不能让对方有所体悟16) 结果苏东坡先生打开一看,火冒三丈,写了这么好的偈子,境界这么好,怎么给我一个“屁”字?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找佛印禅师理论,结果下了船要进山门,佛印禅师已经在下面写了两句话在那里等着他所以坦白讲,佛印禅师还更了解苏东坡先生的程度,苏东坡先生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谈什么境界呢?谈什么功夫呢?结果看到这两句: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

      那怎么是八风吹不动呢?一个 “屁” 字就让你气冲冲冲过来了, 还八风吹不动所以起心动念不可自欺17) 请问苏东坡先生什么时候八风就动了?写的时候就动了, 觉得自己八风吹不动, 那不就在炫耀了吗?那不就是八风: “盛衰毁誉称讥苦乐” 盛衰的境界、毁誉的境界、称赞、讥讽、苦的境界、乐的境界,你都如如不动,那才是八风吹不动这么一激,讥笑他,他就受不了了当下苏东坡先生并没有看到,念头看不到不就是自欺了吗?还向别人这样炫耀,不是欺人了吗?18) 所以祖师有一句教诲,让我们常常观照,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名利心要去掉都不容易,其实人只要有名利心,他就不可能真诚,就不可能真心比方说一个校长很在乎得到的奖牌,名利心啊,很可能他的学生训练到运动伤害,他也都不关心这些事情,因为这个欲会障碍他再来,这么在乎得那个奖牌,孩子的身体、孩子的课业,种种会不会被耽误掉?19) 那我们看名利利,只要有得失,就是利的心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讨厌跟他相处,这都是得失心这件事我喜欢干,那件事我不喜欢干你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有喜欢跟不喜欢都是得失,这都会让你生烦恼你比方接到一个班, “这些孩子我很讨厌,能不能换个班” , 这些念头。

      名关, 好名、 好面子, 不破, 毁誉马上就让我们几天都睡不好觉了20) 所以这个八风,其实要常常善观己心, 慢慢才能调伏这些习气尤其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孟子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 “人皆好为人师” ,等于是说我们这个习气是很容易起来的,除非有高度的警觉性,不然很容易就在当父母、当领导、当老师的因缘当中,那个好为人师的傲慢就会增长起来,习气就会越来越增长21) 其实我们冷静看一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不是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有智慧,因为染上的习气越来越多所以真正觉悟的人才懂自爱,越活习气越来越淡,越来越放下这些染浊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笑容就知道了小孩子的笑容很多,一天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越笑越少为什么会越笑越少?欲望越多,求不得的苦越来越多,怎么会笑得出来所以人真的要明白人生的意义才行啊,带得走的是智慧、是灵性的提升人这些道理搞明白了才会取舍,不会取舍越活越笑不出来,没有意思22) 我们刚刚举这个八风吹不动,比方我们假如年纪比较长,有一句成语提醒我们, “倚老卖老” “我当校长的时候, 你都还没出生呢 ” “我当老师的时候, 你还不知道在哪里混呢 ”这个话一讲出来,我们为人师表的风范就没有了,傲慢嘛。

      所以孔子讲, “老者戒之在得” ,患得患失的心很重,常常会去炫耀自己的过去坦白讲,一个真正自我教育的人,他谈过去只有一个目的:启发对方除了这个目的以外,他以前的事不会一直重讲,除非这个事可以启发对方,不然常常讲变成炫耀了这都要善观己心,纯是一个利益对方的心,每一句话都是这个目的,没有其他的目的23) 第四, 我们既然知道, 起心动念是自我教育下功夫的地方, 那我们哪一些念头最严重?从最难的地方下手,对立的念头所以怎么办?第四个重点,放下对立,放下控制,放下占有我们看到这些念头,首先不自爱,自己已经被这些邪念给障碍住了再来,我们慢慢再推演开来, 一个人起对立的念头, 他的家就有浩劫了, 他的团体就有纷争了, 那还能利谁啊?但往往我们在台上讲出来的话,有可能会调动别人的对立、调动别人的爱憎,这就不妥当我们的言语都是要跟经典相应的话,应该是启发人、恭敬人、爱护人,不应该是启发对立的念头24) 这三个念头,其实我们可能每一天会起很多坦白讲,你看到哪一个人不欢喜,就有对立在里面不然应该看每个人,人人是好人才对人,对错的态度太强烈,就容易跟人家对立;人高下的念头太强烈,就容易我高人家低,就瞧不起人。

      太强调对错,有啥意思?错都已经错了,帮助他才重要啊25) 尤其我们在学校,比方做校长、做领导这个从自我修身再延伸到你带团队,选择的重要干部决定不能有对立的人格特质你假如选这样的干部,问题就大了所以选重要的干部一定是要爱敬存心的, 他每一个考虑都是怎么去爱护人、对人恭敬, 不要轻慢任何一个人,他有这样的人格特质坦白讲去哪里找?“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找干部一定要先调查家庭情况,真的不骗大家的人才从哪里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