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小说需要被赋予思想和文化内涵.docx
6页职场小说需要被赋予思想和文化内涵 :I054:A:1673-0992(2010)05A-0231-02自从3年前一本《杜拉拉升职记》掀起职场小说的第一拨热潮后,职场小说的销售在这几年的图书市场上持续走高,有的畅销书还被改编成了话剧和电影甚至有欧美“职场小说王”之称的阿瑟?黑利的4本旧作也借这股热浪重新在中国出版日前,由徐静蕾主演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更是将职场小说的讨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由于先天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缺憾,职场小说在这场流行风的背后已经呈现出些许的隐忧一、为何流行起来通过《杜拉拉升职记》《浮沉》等职场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职场小说其中一个很明显,区别于以往描写或面向都市白领的小说的特点:主人公必然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白领,而且故事情节一定是在一个或几个职业背景下展开;主人公相同的行业、入场时较低的职场地位,遭遇的公司内部斗争、客户的刁难、办公室恋情……读者犹如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职场小说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资深人士充当职场新鲜人的导师,他们带领书中书外人游历该行业的大观园,作为资深职业人士的作者通过他们的言语行为,通过职场新人的所接受的阅读、培训和指导,介绍该职业的行业结构、企业组织架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和方法、通行的成功策略以及各种潜规则。
1.职场经验受欢迎职场小说“热”得并不单纯,很大程度上“热”的并不是文学本身,而是读者想从中获得的经验和秘方职场小说将工作生活拼凑到位,理性感性调和得当,寓教于乐,发人深省职业内外的人通过职场小说能够对该职业有生动的全景式的了解;能学习到该职业相关的知识、经验、策略、潜规则和一些细节性的操作技巧;能够迅速了解自己从事该职业的客户、合作伙伴、亲属、恋人的工作内容、特点及其思维方式;通过阅读小说中的故事场景,体会主人公的烦恼、郁闷和委屈,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情绪上的共鸣和宣泄,也有利于缓解和释放职场压力;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小说中的主人公比如杜拉拉正是白领“跳一跳够得上”的职场榜样,远比遥不可及的传记主人公比如比尔.盖茨等人要有现实意义得多如今职场竞争激烈,这使得不少人产生了职场焦虑情绪但现实职场环境中,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能够有效宣泄的途径供他们去寻找共鸣,寻求答案,寻找勇气,职场小说从这个方面就弥补了职场人的需求;再者,尤其是对于职场新人而言,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教材”给他们迷惘的职场提供一些指引,而传统的教材虽能学习却不能身临其境,职场小说以其生动的讲述,在愉快的阅读中惹人深思,迎合了职场人希望补充相关知识的愿望。
2.将畅销策划到底现在畅销书的策划早已经打破“发现作者然后对作者进行打造”的时代,而是要先有了具体的策划思路,然后为作者量身定做策划方案供之参考,并进行即时矫正2007年9月,微软大中华区前总裁陈永正突然辞职,3天后,天涯社区职场天地惊现原创小说《浮沉》的连载因小说开头与陈永正离职事件惊人相似,而故事背景恰恰又是IT行业,顿时引起网友纷纷猜测作者真实身份以及撰写此文的目的5天后,新浪读书开辟《浮沉》专栏,当日点击率冲破10万,留言超过千条;6天后,近百个网站、论坛转载《浮沉》,数以万计的《浮沉》粉丝以各种形式结成联盟,讨论该书及神秘作者京城洛神;7天后,数十家出版机构加入了《浮沉》争夺战;3个月后,《浮沉》签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该书上市前15天,58家媒体争相连载、报道,经销商纷纷现款订购;2008年4月27日,《浮沉》由陕西师大社出版,仅仅半个月就销售10万册,成为今年职场类图书的畅销书从《浮沉》的整个出笼过程来看,这并非一次常规的图书运作,堪称是一本“早有预谋、全方规划”的策划型畅销书,它的出版过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楂树之恋》以及盗墓小说、穿越小说的运作模式《浮沉》一书的策划经理曾表示,“依靠自由创作的稿件,再来进行策划营销,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畅销书市场。
所以出版方必须提前半年到一年做好选题的策划和作者的筛选,随时做好出击畅销书市场的准备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现在所谓的畅销书,从来都不是作者一个人在战斗二、需要赋予更多思想和文化内涵就目前出版的职场小说而言,大部分作品更像一场文学脱口秀,它的畅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读者的价值取向但往往现实比小说更加严峻,就如《浮沉》的作者崔曼莉所说的那样,“生活永远比小说更传奇”职场小说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刚刚踏入社会的职场新人,但要赋予它更多的社会价值,还需要具有更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职场小说的流行助长了功利化、实用化的阅读趋向时下不少走红的职场小说,着力于描述竞争中的你输我赢,职场里的圈子圈套,公司内的浮浮沉沉,说到底,讲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处世厚黑学,视野、格局都颇为狭隘窄小读者看后,往往会心情消极,觉得职场似江湖般险恶笔者以为,以这样的观念、心态来面对同事、上司和工作,肯定无法问鼎职场之巅因此,现在的职场小说缺失的是更高的职场境界,和更具智慧、开阔的职场态度,其实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健康的职场信念和健康的奋斗心态,很难成就大事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中国人在很多国际的考试比赛如奥林匹克数学之类的获奖无数,可是到最后能够持之以恒在这个领域继续钻研下去并获得成就的人真的少之又少。
很多当年考奥数甚至获奖的人到了大学就已经很痛恨数学了,以至于再不想碰这个领域,原因就是当年学习的时候靠的是技巧去考高分,老师并没有真正激发你的兴趣其实在职场小说火热的表象下,是一开始问世以来就发育不良的缺憾首先,其文学性受到广泛而持久的质疑,有的书评家忍不住刻薄地说:“这样的书能出版意味着谁都能成作家,谁都能写小说了因为这类文学作品能问世,并且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实在是太让他们不服气了甚至于部分读者在如饥似渴地阅读之余,也一再互相友情提醒,遇到情感等相关内容,建议直接翻过去,以免丧失阅读快感据说《圈子圈套》第一本也是被多家文学出版社拒过稿,原因就是对其文学性不好恭维后来却遭遇数家文学出版社疯抢,可以说是出版社向市场彻底妥协的结果……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把职场小说中主人公的处世经验当成职场指南,甚至希望靠从中获得的所谓经验就能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要知道,这些毕竟是文学作品,即使是完全来自于现实生活,也不是就可以拿来照搬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具备不可复制性其次,职场小说备受推崇的那些关于职场的经验,也是值得推敲的杜拉拉之所以能够讲出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来,那是因为所处的外资企业发展历史长,企业文化已经成行,所以他们的规则是很完善的。
但是这些规则,如果你用在一个非五百强企业,比如一个小的外资企业,一个民营企业或者事业单位,那基本上是完全没有用的,因为中国的企业就像中国本身一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规则之下还有潜规则,五百强企业里有涨薪制度,有惩罚制度,年假制度等等制度,但是在中国的企业里呢,当然也会有,但是实施起来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当然,我们不能无视读者的选择,总是强调文学的标准从文学史角度讲,经典历来都是从流行开始的这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流行歌曲的发展一样,30年代上海滩流行歌曲就已经很兴盛了,但是经历过长期的断裂后,随着邓丽君歌声风靡大江南北,一些民间、通俗的创作大量涌现,通俗歌曲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种形态了因此,如果被赋予更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那么职场小说的经典之作就指日可待了阅读是心灵之学,但在实用至上的漩涡中,已开始渐渐蜕变为利益之学职场人生固然需要指南,但更需要的还是慰藉心灵的“鸡汤”毕竟,回归阅读的本真,才能真正让心有所获⑤①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