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二).ppt
81页中外文化交流专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较之秦汉时期有更大程度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交流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扩大 2.交流的渠道和途径在逐渐增加 3.交流的项目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东晋,中国佛教传入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高句丽公元372年,前秦苻坚向高句丽派遣外交使团,其中有僧侣顺道顺道带去佛经和佛像,受到国王亲自迎接 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司马达在日本设草堂崇奉佛教 552年,百济国王遣使将佛像和汉译佛经奉送日本陆路通往西域的商道有三条:南道、北道、新道 佛像艺术经由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从印度经缅甸传入 药方、雕塑、绘画 音乐、舞蹈,一 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非儒之风和玄学的兴起,为佛教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国时研究般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即般若学 魏地的佛教特别重视对戒律的译介 吴地:支谦和康僧会 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禁止佛教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4-452年在位) 北周武帝宇文邕(561-578年在位)两次灭佛 范缜《神灭论》,二、西蜀诸葛亮南征与中缅文化交流,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
提倡农耕 传播到缅甸 孔明井,高升(孔明灯),三、东晋法显的求法活动与中外文化交流,法显(337-422),前后求法14年,到过30多个国家,著游记《法显传》 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人从后秦京城长安出发 张掖,5个僧侣加入惠达加入 403到达中天竺时,只剩法显和道整411年秋,乘船归国412年回到东晋都城建康 戒律经典《摩诃僧祇律》 梵书胡本——梵直接译汉 《法显传》又名《佛国记》,中国第一部旅行传记第四讲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奉行对外开放政策,70余个国家与唐朝有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长安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海陆交通网 陆路交通 北路 西路 海路航道 东区日本 西亚的海路,一、繁盛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长安——君士坦丁堡,全长约11000公里 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管理 凉州(甘肃武威)直到天山西北各条大道上,都设立驿馆捉馆官”负责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波斯(今伊朗)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转运站7世纪中期,波斯为大食(今阿拉伯)所灭,其王和王子先后定居长安 唐高宗时,大食遣使来长安通好。
大食商人有的还中了进士 抓饭、烧饼贞观年间,东罗马使臣来到长安谒见唐太宗 开元年间,东罗马又几次派遣使臣来长安为高宗治眼病 长安常住的外国人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人数估计达到5万人之多 长安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日本为最多一)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交流 (二)工业品和工业技术的交流 (三)乐舞艺术的交流 (四)宗教思想方面的交流 (五)天文历算,二、遣隋使、遣唐使与中日文化交流,589,隋文帝统一中国日本处于奴隶制时代,推古天皇执政,圣德太子摄政 遣隋使4次 “大化改新” 遣唐使从唐贞观四年(630)开始,一直到唐乾宁元年(894)一)国名和行政制度 (二)法律 (三)经济 (四)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五)天文历法和建筑艺术 (六)文学艺术,三、玄奘与中印文化交流,由于佛教的关系,唐朝与南亚诸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求法活动的高涨和政府间接触的频繁,是这一时期唐朝与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从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到武后天授二年(691),有近40位高僧西行求法玄奘(600-664)俗姓陈,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人13岁时出家,法名玄奘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地论学派,摄论学派。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秋,玄奘从长安出发贞观七年(633)到达天竺从北到东,再从南到西,遍访高僧、学者 那烂陀寺留居五年 羯若鞠阇国戒日王约见玄奘,在都城曲女城举行说法大会,请玄奘做“论主”宣讲《会宗论》《制恶见论》643年,结束在印度17年的求法生涯,携回经卷657部,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抵达长安 长安大慈恩寺主持佛经译场19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占唐朝新译佛经的一半以上 “新译”的创始人,采取直译和意译并用的方法 《大唐西域记》,四、鉴真与中日文化交流,鉴真和尚(688-763),扬州江阳人,俗姓淳于 扬州大明寺讲经传律 唐天宝元年(742),鉴真受日本学问僧荣叡、普照的延聘,发愿东渡日本四次起行,四次失败 天宝七年(748),60岁的鉴真第五次东渡天宝十二年(753),日本政府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十次遣唐使,向唐玄宗正式提出返回日本时聘请鉴真去日本传戒的要求 都城平城京(今奈良)东大寺以律宗为主兼及天台宗 天宝十七年(758),唐招提寺 代宗广德元年(763),鉴真和尚圆寂五、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传入唐朝,祆教,又称火祆教或拜火教,为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流传于波斯和中亚诸国。
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恶神,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 唐朝政府专门设立萨宝府来管理祆教宋以后衰落景教是基督教的别支,为叙利亚人聂斯脱利(约380-451)所创,流行于波斯,故又称波斯教贞观九年(635),景教教士阿罗本自波斯来长安,为景教传入中国之始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教传入后,顺应中国固有宗教迷信和宿命论思想尊君事父 元末衰落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一称明教教义:宇宙间有明和暗二宗的斗争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波斯人拂多诞把摩尼教的《二宗论》传入中国 摩尼教对农民起义川师过较大的影响明教、白莲教 佛教对三教起着抵制作用7世纪初叶,穆罕默德(约570-632)在阿拉伯创立伊斯兰教 最早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是唐代穆斯林商人 唐代,阿拉伯和中国的交通道路主要有两条:一为陆路;一为海路 聚居地称为“藩坊”,“藩长”由中国政府审批和任命 大食法第五讲 宋元时期的 中外文化交流,宋元时代(960-1368)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期 除丝绸外,瓷器占有突出地位 佛教进入同化阶段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阶段 伊斯兰教东传,一 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 与对外文化交流,(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展,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造船工艺的进步,尤其是罗盘针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术保证,(三)陆海交通比重发生的变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四)积极地航海贸易政策,推动了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二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一)印刷术 开宝藏 毕昇泥活字印刷术,1、手抄,拓 印,2,,雕版,3,,,41,雕版印刷术的传播,(一)雕版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国,已经举世公认印刷术的发明,使纸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对文化传播、社会发展的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雕版印刷起源的时间,说法甚多,一般以唐朝初期开始印刷比较可信42,雕版印刷术的传播,直接推动雕版印刷发明的因素有三: ①碑拓和反书文字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洛阳老君洞造像石刻有了阳刻凸起的文学,晋代以来砖瓦上已经出现阳文凸起的反写字阳文反书对雕版印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 ②木刻符印古代印章都是反文,汉代已有桃木大印,魏晋北朝时期,道家方士也常用枣心木刻符印,逐鬼辟邪 ③木板写字刻画汉桓帝(147——167年)以来常见在门板上用墨书写的记载;隋朝道家还在木印上刻星辰日月木刻阳文反书,用六朝以来拓碑的方法(扑子、刷),涂墨印纸,就产生了雕版印刷。
43,雕版印刷是在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时,在公元660年接受摩诃菩提寺主戒龙所赠各色礼物,其中有“佛印四”《法苑珠林》卷三十九)在印度,佛印为泥制,可印于泥,也可印于绢玄奘在645年归国后就以佛像印于纸上,每年要印5驮,施于四方印度的佛印是泥制,到了中国就改用木刻,并且印在纸上在唐初贞观年间(627——649年)中国既已开始木版印刷佛像和书籍到7世纪末期,印度也学会了将泥制的佛像印在绢和纸上这种木刻佛印的印本,存世最早的是天宝十二年(753年)的作品唐代刻印千体佛在敦煌曾有发现44,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印本是日本定龟本《陀罗尼经》,刻印于公元770年日本的印刷术自然是由中国传入,遣唐使曾请求中国雕版工匠到日本传授技艺 在9世纪上半叶,中国刊刻书籍已很流行,印刷技术已很精湛穆宗长庆时(821——824年)扬州、越州刊刻了白居易、元稹诗集现存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刻印的《金刚经》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印本书该书在1907年被斯坦因盗运伦敦该书扉页所刻佛像,神态生动,刻工圆润,是早期雕刻印刷品中的精品 自北宋初年开始,以政府力量大规模刻印佛家和儒家经典从此刊刻书籍才成风气,成为传播文化学术知识的工具。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也是中国的发明毕昇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已用胶泥刻字,制成活版印书生产过程,印成之书,48,南宋学者周必大用胶泥活字印刷了自己的著述《玉堂杂记》13世纪时又发明了锡活字,但推行不广元代王祯在胶泥活字的基础上,创木活字,并总结出《造活字印书法》不久,这种木活字又被西域维吾尔人使用 古维吾尔文的木刻活单字对欧洲活字印刷的起源曾有过启发作用往来于元大都和欧洲之间的传教士、占星术士和旅行家从欧亚大陆北部将木活字带到波斯、埃及 欧洲人从埃及人那里知道了活字印刷术从而促成了德意志、荷兰、法国先后试验活字印刷1454年,德意志人谷登堡开创了欧洲活字印刷术,用金属活字(铅、锡、锑合金制成)在300张羊皮上印刷成第一部拉丁字母的《圣经》印刷本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极为落后的欧洲逐渐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和接受较高教育的状况,使文化逐渐回到平民的手里在欧洲,“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火 药,52,火药、火器的西传及其影响,(一)火药,火器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和炼丹术,本草学有很大的关系黑色火药是由硝石、硫黄、木炭三者按比例配合的粉状混合物,所以又称为药。
火药的发明是由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控制火候而引起的8、9世纪成书的《真元妙道要略》提到了硝石伏火在伏火过程中,加入硫黄或木炭有时伏火未成,造成失火,这使炼丹家注意到硝、硫、炭三者相混,具有剧烈的燃烧作用,这种混合物,就是初始的黑色火药 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的是隋末唐初的炼丹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宋元时期,火药的配方已经脱离了初始阶段,并且在军事上得到实际应用火药和火器制造开始成为军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火箭、火炮、成为宋这的常备火器火炮是用抛石机投掷火药燃烧体 爆炸性火器在11世纪上半期即已出现,这是火器制造技术提高的标志之一霹雳炮就是最初的爆炸性火器1221上金兵攻蕲州(湖北蕲春)守城宋军备有大量皮火炮(用皮壳装火药,)金兵同使用了铁火炮(类似近代的地雷,炸弹之类1257年李曾伯提到“荆淮铁火炮有十数万只之多”说明火炮已经发展到铁制阶段,而且其数量已相当可观在火炮发明的同时,中国人还发明了管形火器1132年陈规发明了长竹竿火枪:将火药装在竹管中,临阵点放,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管形火器1259年寿春府创制了一种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子窠的管形火器,为以后射击性管形火器使用子弹开了先声 元代已开始制造世界上第一批金属铸的管形火器,出现了“火铳”1970年在黑龙江阿城县半拉城子出土了一件铜铳,长34厘米,重3.55公斤,据考证,是1287年平乱时所用的火器,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58,火药、火器的西传及其影响,(二)火药和火器的西传 8世纪,中国炼丹术传入伊斯兰世界,阿拉伯人才知道有硝对阿拉伯国家来说,硝是中国的特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