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 年第 5 期 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 * 曹 志 耘 提要本文首先讨论了 “地理分布类型” 的概念, 接着以汉语方言地图集 为依据, 从宏 观的角度考察汉语方言主要的地理分布类型。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首先可分为对立型和 一致型。对立型主要包括秦淮线型、 长江线型、 阿那线型; 一致型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型、 江南漏 斗型、 东南沿海型。 关键词汉语方言; 地理语言学; 方言地图; 地理分布类型 零引言 “地理分布类型” (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ype) 是指方言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来 的、 与山川等具体的地理因素相联系的分布特点和形状。例如长江流域地区的方言在很多语 言特征上表现出共同的特点, 这些共性特征构成了汉语方言的一种重要的地理分布类型, 我们 称之为 “长江流域型” 。 具体的地理分布类型可以进一步抽象概括为某种“分布模式” , 例如下文的“长江流域型” 可以抽象为 “带状分布 ” , “长江线型” 可以抽象为“AB 分布” , 等等。但这样的分布模式不能 直接反映方言分布和演变的地理背景, 本文不讨论分布模式问题
2、。 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与 “方言区” 不同。方言区是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对该语言所有 方言进行分类的结果; 它对应于某个地区方言的整体, 各方言区之间互不隶属。方言的地理分 布类型是由方言现象( 语言特征) 的地理分布特点归纳出来的; 它是针对方言中的某些现象而 言的, 同一个地区的方言, 在一些现象上的表现属于 A 类型, 在另一些现象上的表现可能属于 B 类型。地理分布类型与方言区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方言与地理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西汉扬雄的方言 就常常以山岳关隘、 江河 湖海作为描述方言分布情况的依据, 例如“关西” ( 函谷关以西) 、 “海岱” ( 从黄海到泰山之 间 ) 、 “江淮 ” 、 “江湘” 等等。在国外, 已有少量研究涉及到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问题。例 如, 俄罗斯学者扎维雅洛娃( ) 曾提出区分北部官话和南部官话的分界线 “秦巴山地淮河线” ( 参看 Zavjalova Astrakhan 1998) 。岩田礼( 2009: 13 17) 依据 汉语方 言解释地图 , 首次较全面地提出了汉语方言主要的 “边界线” 和“分布类型” , 包括( 1) 南
3、北对 立: 淮河线和长江线, ( 2) “长江” 型, ( 3) 古老 “长江” 型和 “楚地” 型, ( 4) 东西对立。 新近出版的 汉语方言地图集 按照统一规范, 实地调查了全国 930 个地点的方言, 收集 11 *本文曾在 “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0 年 11 月 21 22 日, 北京) 上宣读。 到 100 多万条第一手方言资料, 编写出 510 幅方言特征地图( 语音卷 205 幅、 词汇卷 203 幅、 语 法卷 102 幅) , 为研究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拟以汉语方言地图 集 为据, 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汉语方言主要的地理分布类型, 以期推进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 一对立型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里, 地理地形是构成汉语方言地理分布状况的最基本的因素。 语言的隔阂主要缘自于山川阻隔, 语言的扩散、 融合主要由移民、 战争、 经商等人口流动、 人员 往来活动造成, 而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地理交通条件。反过来说, 地理因素一方面 导致方言的 “对立” , 另一方面又导致方言的“一致” 。“对立” 和“一致” 分别造成方言
4、地理分 布的两大类型: 对立型和一致型。下文就从 “对立” 和 “一致” 的视角来考察汉语方言主要的地 理分布类型。 1 南北对立型 秦淮线型 “秦淮线” 是 “秦岭淮河线” 的简称。该线被认为是中国 “北方” 和“南方” 的地理分界线 ( 单之蔷 2009) , 在历史上, 金和南宋正是以“秦淮线” 分而治之。在汉语方言中 , “秦淮线” 具 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人称代词“咱们” ( 语法 004) , 在该线以北都使用包括式的“咱们” 、 “咱” 等词, 在该线以南, 绝大多数地区没有相应的说法, 吴闽部分地区使用 “我和你” 或其他说 法来表达。( 参看图 1。本文为示意图, 详细情况请看 汉语方言地图集 , 下文同) 图 1咱们 又如( 线北线南) : 蛇( 词汇 035) : 长虫蛇 炕( 词汇 106) : 炕无炕 俩你们 ( 语法 006) : 俩无合音形式 大家( 语法 009) : 大伙大家 谁( 语法 016) : 谁哪个、 边 = 个、 啥人、 底 人 需要说明的是 , “炕” 一词今天整齐地分布 在北纬 34线以北地区( 山东、 河南北部、 陕西、 甘肃及其以北地
5、区) , 但实际上在该线南侧还 存在一个 “无实物, 有说法” ( 没有炕了, 但还有 “炕” 这个词) 的地区, 因此, 从历史上看 , “炕” 分布区的南端正好就是“秦淮线” 。这也从一 个侧面( 生活习惯) 有力地支持了这条地理分 界线的地位。 长江线型 与历史上中原文化持续南进运动相伴随, 北方汉语的特征纷纷越过“秦淮线” 向南扩散, 但很多特征在遇到长江天险时停顿下来。另一方面, 由于政治、 文化等原因, 南方方言作为相 对弱势的方言, 其语言特征往往只局限在本地小范围内传播, 难以突破长江的阻隔进入北方中 原地区。因而, 长江自然地成为阻隔南北方言的一条鸿沟。 21 然而, 长江全长 6211 31 公里, 仅汉语分布地区( 从川滇藏交界处往下) 就长达约 4000 公 里。一项语言特征要在这么长的一条大江的两侧构成整齐的对立分布, 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令人惊讶的是, 从 汉语方言地图集 里,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 “长江线” ( 这里指从川滇藏交界处 往下部分) 的南北对立。例如 “手” 和 “脚” 的词义( 词汇 068。“脚” 闽语说“骹” ) , 长江以北专 指手、 脚
6、, 长江以南指上肢( 包括手和臂) 、 下肢( 包括脚和腿) 。在 汉语方言地图集 的 930 个 调查点中, 长江以北只有 20 点是指上肢、 下肢, 长江以南只有 49 点是指手、 脚。如此整齐划一 的分布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参看图 2。曹志耘等 2008) 图 2 “手” 和 “脚” 的词义 又如( 线北线南) : 府虎非晓声母的异同( 语音 053) : 声母不 同声母相同 溪特字的声母( 语音 112) : 读如晓母读如 溪母 下雨( 词汇 005) : 下雨落雨、 落水 说( 词汇 123) : 说讲、 话 疼( 词汇 179) : 疼痛、 疾 不过, 位于长江上游南部的云贵地区特别 是云南开发较晚, 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较短。 从总体上说 , “长江线” 的南北对立主要是体现 在中下游 为方便起见, 本文称之为“下江 线”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西南地区多与北方 一致, 因此 , “下江线型” 严格地说不单纯是南 北之间的对立, 而是 “东南非东南” 之间的对 立, 从方言区的角度来说, 基本上就是“东南方 言官话晋语” 之间的对立。 众所周知, 在中国东南地区存在吴、
7、 徽、 闽、 粤、 客、 赣、 湘、 平、 乡、 土、 畲等多种方言。以往 我们习惯于从各方言区的角度去观察方言现象的分布特点。但如果从“下江线型” 的视角出 发,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景象, 即 “下江线” 以南为一种形式 , “下江线” 以北以西为另一种形 式。换句话说, 在某些语言特征上, 东南地区并不存在明显的方言区差别。例如 , “清浊分调” ( 声调按声母清浊各分阴阳) 是汉语方言的重要演变规律, 平、 上、 入声在绝大多数方言里都发 生了这种分化。但是, 去声的演变明显地分为两派: 官话晋语不分阴阳, 东南方言分阴阳。据 王莉宁( 2009) 对 汉语方言地图集 调查材料的统计, 官话晋语( 共 364 个调查点) 中有 91% 的点不分阴阳, 东南方言( 共 566 个调查点) 中有 84%的点分阴阳。( 参看图 3) 学术界多认为 今去声不分阴阳是 “先分后合” 的结果, 若然, 由阴去、 阳去合并为去声的演变在官话晋语地区 已基本完成, 而在东南方言地区只呈现为一些零星分布。我们知道, 声调辖字众多, 其演变规 律在方言分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去声是否分阴阳”
8、 这种大规律上的南北差异, 有力地 显示了 “下江线” 的重要价值。 又如( 线北线南) : 面儿玉米 , 辣椒 ( 词汇 014) : 面粉 31 母猪( 词汇 025) : 性别词 + 动物名动物名 + 性别词( 猪母、 猪娘、 猪妈、 猪婆) 脸( 词汇 058) : 脸面 他( 语法 003) : 他渠、 伊 的我 东西( 语法 041) : 的个 图 3去声的分化 图 4单音节名词重叠 2 东西对立型 阿那线型 从地势上看, 中国主要由从高到低的三大台阶组成。第一台阶即青藏高原, 此为非汉语 区, 暂且不论。第二台阶主要是高原, 第三台阶主要是平原, 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界线大致 为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一带, 有人提出可从黑龙江省塔河县的开库康乡至 广西东兴市之间画一条直线。( 单之蔷 2005) 这条线与著名的“胡焕庸人口密度分布线” ( 从 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 十分接近, 只是线的南端一在广西, 一在云南。 东西对立也是汉语方言的基本对立之一。第二与第三台阶之间的地理分界线, 同时构成 了汉语方言东西对立的界线。不过, 东北地区只存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
9、言的对立, 不存在汉语 方言的东西对立。为方便起见, 本文提出从内蒙古兴安盟的阿尔山市( 位于大兴安岭山麓, 与 蒙古交界处) 至广西百色市的那坡县( 位于广西、 云南和越南的交界处) 之间画一条直线, 称之 为 “阿那线” , 作为汉语方言的东西分界线 。“阿那线” 正好经过第二、 三台阶的交界地带。 “阿那线” 直线距离约达 3000 公里, 比上文所说的“长江线” ( 从川滇藏交界处往下部分) 的直线距离还要长得多。令人欣慰的是, 在该线的两边, 我们的确看到了汉语方言的一些东西 对立分布( 尽管比较少见) 。例如单音节名词重叠( 语法 059) , 在 “阿那线” 以西都有重叠的用 法, 在 “阿那线” 以东, 除了湖南西南部也有重叠以外, 其他地区都不能重叠。重叠是汉语的重 要语法手段之一 , “阿那线” 构成单音节名词能否重叠的东西对立, 表明该线具有重要的价值。 ( 参看图 4) 41 又如( 线西线东) : 问问方 单音节动词重叠: 你去 ( 语法 060) : 不重叠可重叠 马铃薯( 词汇 016) : 洋芋土豆、 地蛋、 马铃薯 小孩儿( 词汇 040) : 娃小孩、 小人、 崽、 囝 玩儿游玩( 词汇 156) : 耍玩、 嬉、 搞 除了整体性的东西对立以外, 部分语言特征的东西对立只体现在北方地区。由于分界线 的核心地段是太行山脉, 也可称之为 “太行山线型” 。该类型也许与汉语方言早期的分布状况 有关。据李恕豪( 2003) 的研究 , “秦晋方言区” 是西汉时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方言区, 而 该方言区正好位于 “太行山线” 以西地区。不过, 正如岩田礼( 2009: 16 17) 所指出的那样, 山 西方言有时归西部, 有时归东部, 有时则自成一类。例如( 线西线东) : 入声的分化( 语音 005) : 清入次浊入、 全浊入二分清入、 全浊入、 次浊入三分 滚公臻通合一韵母的异同( 语音 181) : 韵母相同( u、 u) 韵母不同 拔( 词汇 130) : 拔薅 掉树上 下一个梨( 词汇 146) : 跌掉 咱们( 语
《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由会员f****u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