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上海嘉定区语文二模试卷一 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荀子劝学)(3)杜甫登高中,“ , 。”两句通过空间的广袤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作者晚年漂泊、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小明面对夸奖,腼腆地笑着说:“过誉过誉,我不过是率先垂范罢了。”B.对于这件事,我是道听途说,姑妄言之,请你不必在意。C.祝贺您乔迁新居,只是房间建议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D.刚才王校长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番高见真是抛砖引玉,我非常赞同。(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 , , , , , 。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积累是为了运用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
2、义A. B. C. D.二 阅读 70分(一) 小明在微信公众号“科学的历程”上,刷到一篇文章。幽默能展现真实科学?带着疑惑他决定点开仔细读一读。(17分)刘华杰用幽默展现真实科学 作者 刘华杰 (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科学家怎样工作?科学家都做了些什么?是像通常科学史图书记录的那样,科学家采用科学方法,永远做合乎理性的事情,取得一连串提升人类文明的伟大发现吗?只是在一级近似的意义上可作如是观。但是如果仅停留在这一近似上,我们就会得出失真或者十分错误的科学形象。科学传播(或者说科普)首先要传播真实的科学,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科学方法、程序及科学的社会影响。何为真实?是其所是也,不扭曲也不夸张。然而具有辩证意味的是,用幽默、夸张甚至虚构有时更能揭示真实。我们先看两组故事:第一组S1:8年多来他一直埋头钻研,试图从黄瓜中提取出阳光,然后把阳光密封在玻璃瓶中,以备阴雨湿冷天气时放出取暖。他同时发明了修建房屋的新方法,先从屋顶开始建筑,自上而下一直盖到地基。 S2:数学教授让学生空腹吞食一种饼
3、干,饼干上面写下了各种命题及其证明方法。教授希望饼干消化后,最终能够融入学生的大脑。不过此实验目前还没有完全成功。第二组A1:宾州大学的科学家方先生用一种抗抑郁药喂养蛤蜊使其快乐,论文发表在实验动物学杂志上,他因此获得1998年生物学搞笑诺贝尔奖。(选题其实并不怪异)A2:一篇关于花生酱对地球自转的影响的论文,作者有一大堆,足足占了三页纸,论文的正文却只有一行:“就我们目前所能测定的情况来看,花生酱对地球自转没有什么影响。”(如今科研论文署名者越来起多,即使是鸡毛蒜皮的论文)我相信,没有人会全部相信以上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无一不有现实科学的影子,有的恰好触及其最敏感部位。第一组故事全部忠实地取自270多年前的一部小说格列佛游记(1726),其中讽剌的是英国皇家学会,作者是著名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第二组故事取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刚出版的“奇书”泡沫,它是美国不可思议研究年刊(英文缩写为AIR,中文可译作“冒泡”)的精选本。两组故事如果混在一起,您还能区分哪些是纯粹的小说虚构,哪些是煞有介事的当代科学研究?也许两者都对科学有些不敬,传播这些观念或许还要被扣上“反科学”的小帽。
4、其实大可不必。斯威夫特的描写只是对当时英国社会文化的一种嘲讽,科学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如今的冒泡杂志、迷你冒泡(网络免费版,与前者不同)及图书泡沫均受到各界好评,而且首先是科学界人士的积极认可,有不少家庭还订阅了冒泡供全家消遣。泡沫第一章提了两个好问题:1)你不喜欢科学吗?2)或者你热爱科学,太确信科学,因而觉得科学是严肃的,并不可笑。其实都可以想想其反面:1)献身于科学的人们多么富有人情味,科学界的故事曲折而迷人。2)科学家毕竟都是人,科学也是属于人的,是人的文化的一部分。“科学并不是背诵乏味的词句和无用的事实”。科学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成功与失败相比只是少数,即使在成功的科研成果中,绝大部分也是极普通的研究,而不是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式的成就。眼睛盯着“哥牛达爱”并没错,我说过,只是“一级近似”。科学传播要传播什么?要传播作为文化的科学,既要关注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也要关注科学的日常行为;既要向公众传达科学及科学家圣洁与理性的一面,也要时常提起其中一些并非圣洁也并非理性的诸多事件,科学家通常“以科学的名义”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科学的真实形象一定由某种张力状态构成,多层
5、面的多样性评价整体上只能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更是文化(如民主和人性)所要求的。如果担心嘲讽或者仅仅幽默就能摧毁自誉的“理性”与“强力”的代表科学的话,这种自誉一定是有水分的。斯威夫特270多年前的格列佛游记和180年前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都没有明显的危害科学发展的力量,只以微弱的声音提醒人们当心异化,当心某种合理的事物被教条化而丧失合理性。我也想抄录二则讽刺人文社会科学的笑话:1) 哲学定律哲学第一定律:对于任一种哲学观点,都至少存在另一种与此不同的观点。哲学第二定律:它们都是错的。2) 经济学问:什么是现代经济学?答:经济学是现代科学中独一无二的领域,在其中说相反东西的两个人竟可以分享同一个诺贝尔奖,如马尔代尔(Myrdahl)和哈耶克(Hayek)。可以肯定地说,并非人人看了这些都会发笑,能够笑起来的则是多少了解相关学科个中“机关”的文化人。据我所知,没有人认为这些笑话是反哲学、反经济学的,相反它们让人们欣赏哲学欣赏经济学,它们传播了学术。同理,泡沫传播了科学,而且是真实的科学。不过,学术幽默也并非人人都能轻松地读懂,如集异璧: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的作者侯
6、士达评论的:“如果普通人都真正理解了这部奇妙而重要的著作中的思想,那么我们的社会想必是完全另一番样子。”【原文注释】选自泡沫:“搞笑诺贝尔奖”面面观,亚伯拉罕斯主编,徐俊培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1 月。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其它译名有科学怪人、人造人的故事等。殷特罔编,网乐:在线灵性幽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 7 月。(选自“科学的历程”公众号同名文章,有删改)3.文章开头第段“一级近似”语义模糊,结合全文,以下不属于它的语境义的一项是( )(2分)A.科学发展的简化描述 B.科学研究的相似本质C.科学形象的通常认知D.科学实践的浅层理解4.小明围绕文中涉及的“真实科学”梳理文章内容,以下结论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3分)A.虚构的故事看似不可信,但无一不有现实科学的影子,有些触及了科学最敏感部位。B.一些煞有介事的科学研究也许对科学有些不敬,但大可不必扣上“反科学”的小帽。C.献身科学的人们常具有浓厚人情味,做各种各样的事,因而科学界的故事曲折迷人。D.科学的真实形象由某种张力状态构成,
7、多层面多样性的评价也是文化多样性所要求的。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斯威夫特当初创作格列佛游记的意图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皇家学会的科学研究。B.泡沫这本图书记载了各种“搞笑诺贝尔奖”,不少家庭订阅,目的只是用来供全家消遣。C.根据文中信息,此文写于 2001年11月之后不久,正文中提到的“180 年前”不够严谨。D.看学术幽默能够笑起来,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且是能了解个中“机关”的文化人。6.小明认为文章第段摘录的两则笑话冗余,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并表明理由。(4分)7.仔细读完全文,小明认为文章很有说服力。请你以小明的身份,写一则短评,从“论述说服力”角度在公众号留言为作者点赞。要求语言简洁,不超过100字。(5分)(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8、。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
9、,人们就不叫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晴朗已经持续了一周,收浆果的人带来的那些空坛子,有五只已经是满的了。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子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
《上海市嘉定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含答案》由会员ligh****329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嘉定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含答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