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第7单元 第3课时 植树问题(3) 导学案
3页1、第3课时植树问题(3)课题植树问题(3)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在设计上比较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更适合学生的素材。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很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教教材、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是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在教师的角色转变上,都有较好的体现。学习目标1.了解沿封闭图形植树的特征。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解决沿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方法。3.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沿封闭图形植树问题。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在封闭路线上探讨植树问题。学习难点掌握沿封闭图形植树的规律。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5分钟)1.课件出示复习题。
2、(1)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们班的植树任务是在一条8m长的小路的一旁,每隔2m栽一棵树,可以怎么栽?(2)学生汇报。2.引入新课。(课件展示在封闭路线上的植树图)生活中,还有把树、花沿着各种封闭图形种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1.(1)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汇报。(2)学生交流后汇报:两端都栽:82+1=5(棵)两端都不栽:82-1=3(棵)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我会填。一根木棒,要锯成6段,需要锯( )次;如果锯3段需要2分钟,那么锯完这根木棒需要( )分钟。答案:552.学校教学楼和多功能教室的长廊相距24m,每隔3m放一盆花,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243+19(盆)答:一共要放9盆花。3.一个湖泊周长是180m。沿湖泊周围每隔3m栽两棵柳树,湖泊周围栽了多少棵柳树?18032120(棵)答:湖泊周围栽了120棵柳树。4.同学们围绕圆形池塘栽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照这样计算,种15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15345(m)答:种15棵树的距离是45米。二动手操作,感受新知。(20分钟)1.动手操作,发现规律。(1)沿封闭图形植树,棵
3、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2)利用学具中的绳子和牙签,围一个封闭图形,固定在泡沫板上,数一数牙签数和间隔数,汇报你的发现。(3)老师:我们虽然围的图形不同,用的牙签根数不同,间隔数也不同,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发现,那就是:棵数=间隔数。2.应用规律,自主学习教材第108页例3。(1)自主读题,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应用规律,独立列式计算。(3)指名汇报算式,并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3.总结。通过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进行验证,得出了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个规律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1)学生认真倾听、思考。(2)学生分小组按要求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好后汇报自己的发现。(3)倾听老师的小结,明确封闭图形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1)完成老师的要求。(2)学生用发现的规律独自解答例3。(3)认真倾听,交流算式的意义。3.倾听老师的总结,明确在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11页第13题。1.学生读题,分析、理解题意,尝试独立解答。2.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发现此题的规律,独立解答。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独立完成作业。五教学板书植树问题(3)1.一一对应2.化繁为简棵数=间隔数六教学反思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给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自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进步的能量,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催化剂。在例3的教学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利用在黑板上画图,分析每一种解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每种解法的理解。学生有了这个催化剂,加上我的这种不拘泥于课件的教学方式,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就能发生良好的质变。教师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第7单元 第3课时 植树问题(3) 导学案》由会员公西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第7单元 第3课时 植树问题(3) 导学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