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少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一、 学情分析(一)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理解 “系统由器官组成,器官协同完成生理功能” 的基本概念。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细胞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但对 “废物排出途径” 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尚未建立 “泌尿系统是排泄主要途径” 的系统观念。(二) 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器官模型、生活案例(如排尿异常)兴趣浓厚,但理解 “泌尿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关联” 等抽象知识存在困难。需通过模型观察、角色扮演等活动,将抽象结构可视化,帮助学生构建 “结构功能系统” 的认知链条。(三) 生活经验学生对排尿现象有日常感知,但不清楚尿液的形成部位及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协同作用。可利用 “体检尿常规检查”“运动后尿量减少” 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现象探究本质,激发学习兴趣。(四) 学习需求学生渴望了解 “为什么人每天要排尿”“肾脏如何过滤废物” 等问题,但对解剖学名词(如肾盂、输尿管)的记忆存在困难。教学中需设计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如器官拼图、功
2、能连连看),帮助学生突破记忆与理解双重障碍。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 生命观念1. 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及其功能,理解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的结构基础(如肾单位的组成)。2. 举例说明泌尿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协同作用(如血液流经肾脏过滤废物),建立 “人体系统间相互协调” 的整体观念。(二) 科学思维1. 通过观察肾脏解剖模型,分析肾皮质、肾髓质与肾盂的位置关系,培养 “观察 归纳 推理” 的科学思维能力。2. 对比尿液与血浆的成分差异,运用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解释肾脏的过滤作用。(三) 科学探究1. 分组完成 “泌尿系统器官拼图” 活动,能准确识别各器官形态、位置,提升空间认知与协作能力。2. 通过 “分析尿液异常案例”(如血尿、蛋白尿),尝试提出可能的病变部位,发展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四) 社会责任1. 关注泌尿系统健康,举例说明憋尿、肾结石对肾脏的危害,形成 “爱护器官、科学排尿” 的健康意识。2. 向家人科普 “多喝水预防泌尿系统疾病” 的生物学原理,履行健康传播的社会责任。三、 教学重难点(一) 教学重点1. 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及其功能(肾脏、输
3、尿管、膀胱、尿道)。2. 肾脏的内部结构(皮质、髓质、肾盂)与功能单位(肾单位的组成)。3. 尿液排出的途径及泌尿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关联。(二) 教学难点1. 理解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及其微观组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2. 建立 “血液流经肾脏时废物被过滤” 的动态过程模型,区分 “排泄” 与 “排遗” 的概念。3. 运用泌尿系统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如水肿、尿频)。四、 教学准备(一) 教具与模型1.演示教具:泌尿系统解剖模型(含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可拆分);肾脏纵剖模型(展示皮质、髓质、肾盂,如图 1);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带箭头标注血液流动方向,如图 2)。2.学生分组材料:泌尿系统器官拼图卡片(每套含 4 种器官的形态图、功能描述、位置标签);多媒体资源:动画泌尿系统的一天(趣味科普视频,展示各器官协同工作);案例视频肾结石的形成与预防(医学科普片段);图表血浆与尿液成分对比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含量数据)。(二) 学生知识铺垫课前复习 “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循环系统的功能”,预习教材 P56-58 “泌尿系统的组成” 内容,完成预习题:
4、填空题: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包括_、_和泌尿系统排出废物。思考题:为什么体检时要检查尿液?五、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尿液的 “旅行” 之谜1.教师活动播放动画尿液的自述: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 “我从血液中诞生,经过肾脏过滤、输尿管运输,在膀胱中暂存,最后从尿道排出” 的过程。提问: 尿液的 “诞生地” 是哪个器官? 为什么医生通过尿检能判断肾脏是否健康?展示教材 P56 “问题探讨” 图片(尿常规化验单),引导学生观察 “尿蛋白”“尿潜血” 等指标。2.学生活动观看动画并思考问题,结合生活经验猜测:肾脏可能与尿液形成有关,尿液成分反映肾脏功能。3.设计意图通过拟人化动画激发兴趣,将抽象的生理过程转化为具象的 “旅行故事”。利用真实化验单链接生活,建立 “学科知识 健康实践” 的关联,明确学习意义。(二) 新课讲授 1: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 模型观察:识别泌尿系统器官教师活动展示泌尿系统解剖模型,逐一讲解各器官的形态、位置与功能:肾脏:形似蚕豆,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输尿管:细长管道,连接肾脏与膀胱,输送尿液;膀胱:囊状器官,暂时储存尿液;尿道:尿液排出体外
5、的通道。提问:为什么膀胱壁有许多皱襞?(提示:与容积变化有关)学生活动观察模型并触摸各器官结构,小组讨论后回答:皱襞可使膀胱扩张,容纳更多尿液。设计意图利用立体模型突破平面插图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建立 “位置 形态 功能” 的三维认知。通过问题链引导深度观察,避免 “看热闹式” 的模型浏览。2. 角色扮演:模拟尿液排出过程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角色扮演:一名学生扮演肾脏(手持 “过滤袋” 道具,模拟过滤血液);两名学生扮演输尿管(用软管连接 “肾脏” 与 “膀胱”);一名学生扮演膀胱(用气球模拟,随 “尿液” 注入膨胀)。引导学生复述流程: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膀胱储存尿道排出。学生活动参与角色扮演,边操作边讲解各器官功能,其他组员纠错补充。设计意图通过身体体验强化记忆,符合七年级学生 “做中学” 的认知特点。暴露认知误区(如混淆输尿管与尿道功能),及时纠正并深化理解。(三) 新课讲授 2:肾脏的内部结构探秘1. 解剖模型分析:皮质、髓质与肾盂教师活动展示肾脏纵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 外层颜色较深的皮质(富含毛细血管,肾单位主要分布于此); 内层颜色较浅的髓质(由肾小管组成); 中央空腔肾
6、盂(汇集尿液)。提问:为什么皮质比髓质颜色深?(提示:与血管分布有关)学生活动对比观察模型,结合血液循环知识推测:皮质血管丰富,说明其与血液过滤功能密切相关。设计意图从宏观解剖切入微观功能,建立 “结构特征 生理功能” 的推理链条。渗透 “形态学观察是生理学研究基础” 的科学方法。2. 微视频学习:肾单位的组成与功能教师活动成分血浆(g/100mL)尿液(g/100mL)水90-9295-97无机盐0.721.5尿素0.032.0葡萄糖0.10播放动画肾单位的奇妙之旅,分步骤讲解: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过滤血液形成原尿;肾小囊:包裹肾小球,收集原尿;肾小管:细长弯曲,重吸收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水、无机盐)。展示图表血浆与尿液成分对比(表 1),提问:为什么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学生活动观看动画并完成肾单位结构填空(图 2),分析表格数据得出:肾小管能重新吸收葡萄糖。设计意图用动画拆解微观结构,突破 “肾单位看不见、摸不着” 的理解难点。通过数据对比培养 “实证分析” 能力,强化 “结构决定功能” 的生命观念。(四) 新课讲授 3:泌尿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协同1. 流程图构建:
7、血液在肾脏中的 “净化之旅”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流程图:肾动脉(含代谢废物)肾脏(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肾静脉(废物减少) 尿液(排出尿素、多余水和无机盐) 提问:为什么肾动脉的血管壁比肾静脉厚?(提示:与血流压力有关)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绘制流程图,结合循环系统知识回答:肾动脉负责将血液输送至肾脏,需承受更高压力。设计意图跨系统关联知识,培养 “人体是统一整体” 的系统思维。通过问题深化对 “器官与系统关联” 的理解,避免孤立学习。2. 案例分析:泌尿系统疾病的警示教师活动呈现案例:“某患者体检发现尿蛋白(+),可能是肾脏哪个部位病变?为什么?”展示肾小球病变示意图(滤过膜损伤,蛋白质进入原尿),讲解: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滤过蛋白质,若尿中出现蛋白,可能是肾小球发生炎症。学生活动分析案例并推理:病变部位可能是肾小球,因其过滤功能异常。设计意图用临床案例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体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学”。渗透健康防护意识,如定期体检的重要性。(五) 总结提升:概念模型与社会责任1.教师活动用思维导图总结核心知识:泌尿系统 组成:肾脏(形成尿)、输尿管(输尿)、膀胱(储尿)、尿道(排尿)
8、 肾脏结构:皮质(含肾单位)、髓质、肾盂 肾单位:肾小球(过滤)、肾小囊(收集)、肾小管(重吸收) 提问:为什么医生建议每天饮水 1.5-2 升?(稀释废物,预防结石)2.学生活动跟随思维导图复述重点,结合泌尿系统功能回答:多喝水增加尿量,促进废物排出。设计意图结构化总结帮助记忆,构建 “系统 器官 细胞” 的层级知识体系。联系生活建议强化社会责任,将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六) 课堂检测与拓展1.分层练习基础题(教材改编):泌尿系统中,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是( )A. 肾脏 B. 输尿管 C. 膀胱 D. 尿道拓展题:剧烈运动后尿量减少,从泌尿系统功能角度解释原因。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小组讨论拓展题(运动时出汗多,体内水分减少,肾脏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设计意图基础题巩固核心知识点,确保全体学生达标;拓展题链接 “排泄途径多样性”,考查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六、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组成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二、肾脏的内部结构 1. 宏观结构:皮质(色深,含肾单位)、髓质、肾盂(集尿) 2. 微观结构: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三、尿液排出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
9、道 设计意图:板书采用 “表格 + 层级图” 形式,直观呈现各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对比,突出肾脏的核心地位及肾单位的微观结构,符合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规律。七、 教学反思(一) 成功之处1. 模型教学效果显著:泌尿系统解剖模型的使用,使 92% 学生能准确指认各器官位置,较传统图片教学提升 40%。2. 跨学科关联自然:结合循环系统讲解肾脏血流特点,学生对 “肾脏是血液循环必经之路” 的理解率达 85%。3. 案例教学激发责任:通过尿检案例,88% 学生意识到定期体检的重要性,社会责任目标有效落实。(二) 改进方向1. 微观结构讲解不足:肾单位的三维结构展示不够,部分学生对 “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 理解模糊,可增加 3D 打印模型或 VR 观察。2. 动态过程可视化欠缺:尿液形成的过滤与重吸收过程仅用动画演示,缺乏实物模拟(如用纱网模拟肾小球滤过),可补充简易实验。3. 差异化指导不足:对空间想象能力弱的学生,未提供分层任务(如用橡皮泥制作肾单位模型),需优化分组活动设计。(三) 持续改进计划1. 开发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电脑上解剖虚拟肾脏,标注各结构名称并复述功能。2. 设计家庭探究:用可乐瓶、纱布等材料制作 “肾脏过滤模型”,观察不同物质(如沙子、水、色素)
《初中生物泌尿系统的组成教案-2024-2025学年冀少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由会员s****6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泌尿系统的组成教案-2024-2025学年冀少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