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地理(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24年元旦,哈尔滨建造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冰雪大世界,其冰雕坚持从松花江采天然冰(晶莹剔透、厚度适宜),而未采用技术已成熟的人工制冰。要想得到晶莹剔透的冰,必须水质好的活水。采冰点位置选在松花江某河湾北岸(如下图),该河湾总长度300多米,弯曲幅度接近90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人工制冰相比,哈尔滨冰雕从松花江采的自然冰品质更好,可能是由于松花江江水()A含沙量更小B水量更大C流动性更好D水温更低2哈尔滨冰雕的采冰点,舍近求远选择在图中位置,主要是因为该采冰点()A流速更快B流量更大C冰期更长D冰层
2、更厚3近年来,哈尔滨冰雕采冰质量越来越好,可能是因为松花江流域()A流量增大B生态恢复C流速变快D水库修建【答案】1C 2D 3B【解析】1由材料“要想得到晶莹剔透的冰,必须水质好的活水”可知,人工采冰要采到晶莹剔透的冰,要有水质好的活水,相对人工制冰,其具有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更好,C正确;含沙量人工制冰更小,A错误;水量大小无法比较,B错误;水温高低与品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2由图可知,采冰点位于河流的弯曲处,长度较长,水流速度慢,河水容易结冰,冰层厚度大,便于开采,D正确;河弯流速慢,流量小,AB错误;冰期长短差不多,C错误。故选D。3哈尔滨冰雕采冰质量越来越好,主要与河流的水质变好有关,水质变好与生态恢复关系密切,B正确;流量大小对冰质量影响不大,A错误;流速变快,侵蚀变强,河水含沙量增多,C错误;水库修建对水质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贵州“威宁火腿”使用传统方法腌制已有600多年历史,选用当地高原优质畜种“乌金猪”后腿制成,猪腿需历经四季(冬季盐腌,春季上霉,夏季发酵,秋季熟化)方能完成从生腿到火腿的脱胎换骨,年产量低且价格贵。2019年“威宁火腿”通过地
3、理标志认证后,“威宁火腿”系列产品作为零食走进大众视野。某火腿生产企业创新益生菌发酵技术腌制和加工低盐即食性火腿,促进“威宁火腿”产业、产品和品牌不断升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2019年前“威宁火腿”年产量低且价格贵的主要原因是()A优质原材料稀缺B制作工艺周期长C廉价劳动力短缺D产品外运能力差5“威宁火腿”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生产效率提高B制作工艺提升C销售市场拓展D生产成本下降6火腿生产企业创新腌制技术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消费需求B降低生产成本C适应气候变化D提升宣传效果【答案】4B 5C 6A【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贵州“威宁火腿”使用传统方法腌制猪腿需历经四季(冬季盐腌,春季上霉,夏季发酵,秋季熟化)方能完成从生腿到火腿的脱胎换骨,年产量低且价格贵”提示可知,2019年前“威宁火腿”年产量低且价格贵的主要原因是制作工艺周期长,B对;根据材料信息“选用当地高原优质畜种”提示可知,优质原材料丰富,A错;贵州(欠发达)廉价劳动力丰富,C错;由题意可知,2019年前“威宁火腿”年产量低且价格贵的主要原因是制作工艺周期长,而非产品外运能力差,且2019年前后产品外运
4、能力无太大差异,D错。故选B。5根据材料信息“2019年“威宁火腿”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后,“威宁火腿”系列产品作为零食走进大众视野”提示可知,“威宁火腿”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销售市场拓展,C对;与贵州“威宁火腿”使用传统方法腌制比,某火腿生产企业创新益生菌发酵技术腌制和加工低盐即食性火腿带来的影响是生产效率提高、制作工艺提升、生产成本下降,所以生产效率提高、制作工艺提升、生产成本下降是“威宁火腿”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后带来的间接影响,ABD错。故选C。6根据材料,火腿生产企业创新腌制技术是“益生菌发酵技术”腌制和加工“低盐”“即食性”火腿,“益生菌发酵技术”、“低盐”“即食性”等符合目前大众健康饮食需求和快节奏生活需求,所以火腿生产企业创新腌制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消费需求,A对;火腿生产企业创新腌制技术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B错;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宣传效果不是火腿生产企业创新腌制技术的主要目的,CD错。故选A。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踏粪法”,指秋收后,将麦穰、秸秆铺垫于牛、马围舍,通过踩踏、收集、堆聚,循环往复,经过一冬后再将踏烂的麦穰、秸秆还田。我区北方部分农村地区至今仍在
5、采用这种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我国北方农村地区采用“踏粪法”有利于()A改良成土母质B加速土壤发育C增加土壤肥力D提高冬季土温8在我国南方地区,与踏粪法作用原理类似的农事行为是()A作物上覆秸秆B水田沤埋青草C坡地留茬耕作D农田播撒石灰【答案】7C 8B【解析】7“踏粪法”是经过一冬后将踏烂的麦穰、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C正确;成土母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秸秆还田不会改良成土母质,A错误;土壤发育是指从岩石的风化产物或堆积物经受成土因素作用开始,经过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和迁移,并使土体构造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土壤,这一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秸秆还田对于土壤发育影响很小,B错误;当地的秸秆还田是在冬季之后,对提高冬季土温没有帮助,D错误。故选C。8“踏粪法”不是单纯的秸秆还田,是将秸秆经过处理之后直接还给田地,而在作物上覆秸秆并没有直接作用田地,A错误;青草沤制是经过处理,埋于水田直接作用于田地,此方法与踏粪法作用原理类似,B正确;坡地留下的“茬”并没有被处理,与“踏粪法”作用原理不类似,C错误;石灰是无机物,与秸秆不同,原
6、理完全不同,D错误。故选B。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下图为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防护体系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9沙坡头主导风向为()A偏西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南风10图中营建乔灌木林带的最大限制条件是()A降水少B肥力低C风力大D热量少11图中防沙、固沙体系的功能是()A恢复地表的植被,改善大气降水B增大地表粗糙度,减弱地面风速C改良土壤结构,增大耕地面积D增加建设用地,完善交通网络【答案】9B 10A 11B【解析】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沙坡头地区沙丘形态大致是南坡较陡,北坡较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所以该地北坡为迎风坡,主导风向为偏北风,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风沙灾害严重,可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地带,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是限制营建乔灌木林带的主要因素,A正确;肥力低、风力大、热量少不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11防沙、固沙体系对于区域降水的影响较小,A错误;防沙、固沙体系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增加摩擦力,减弱地面风速,从而防风治沙,B正确;改良土壤结构、增
7、加建设用地,都不是防沙、固沙体系的主要功能,CD错误。所以选B。人口、土地、产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功能和格局影响着乡村地域综合发展。下图示意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功能指数。完成下面小题。12相比城镇,我国乡村地区发展普遍具有的优势是()A人口规模B基础设施C土地资源D政策支持13下列与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功能指数水平正相关的是()乡村非农就业率农作物复种指数乡村房屋闲置率进城务工人数ABCD14下列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地产协调发展的措施是()A提高重化工业比重,增加就业机会B减少农村耕地面积,提升土地效益C降低土地流转速度,保护生态环境D鼓励退休人才返乡,助力乡村建设【答案】12C 13A 14D【解析】12城镇人口集中,人口规模普遍大于乡村,A错误;城镇在水电、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方面多优于乡村,B错误;我国乡村土地面积广阔,未开发土地资源较多,而城镇土地资源紧张,大多数土地资源已被开发,C正确;乡村和城镇均有政策支持,各有优势,D错误,故选C。13乡村(乡村内部)非农就业率越高,表明从事二、三产业人口比重越大,产业结构相对更优,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和经济水平,反映出产
8、业要素功能指数水平高;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乡村人口外流,提升乡村土地效益,提升人口和土地要素功能指数水平,正确。农作物复种指数越高,表明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越高,土地要素功能水平越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可减少劳动力外流,增加经济总量,进而提升人口和产业要素功能指数水平,正确。乡村房屋闲置率越高以及进城务工人数越多,表明人口外流,耕地可能撂荒,反映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功能指数水平低,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提高重化工业比重,虽可以增加乡村就业,增加收入和税收,但对环境污染较大,不利于人地协调,A错误;减少农村耕地面积说明农村耕地被占用,与国家政策不符,B错误;降低土地流转速度,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不利于产地融合,C错误;退休人才素质较高,有利于乡村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利于乡村的治理;退休人才一般收入较高,有技术和资源,既可以带动当地消费、改变农村消费市场,又能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有利于人地协调、产地融合,D正确,故选D。我国某地某月5日7日经历了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此次暴雪的形成与冷锋活动和暖平流(空气由相对高温区水平运动到相对低
9、温区)关系密切。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风向标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的风向和风力;等值线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大气温度变化的大小,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单位为105s-)。完成下面小题。155日8时至7日2时,该地()A400百帕处风力持续变大B700百帕处气温先增后减C近地面一直受偏北风控制D高空有暖平流持续存在16此时段,最大降雪量出现在()A5日14时前后B5日20时前后C6日02时前后D6日14时前后【答案】15D 16C【解析】155日8时至7日2时,根据该地400百帕处风向标的变化,可判断出风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等值线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大气温度变化的大小,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可知,700百帕处等值线皆为正值,气温一直增加,B错误;近地面的风向需要根据1000百帕处进行判断,5日14时至6日14时受偏北风控制,6日20时至7日2时受偏西风控制,C错误;大约700百帕至300百帕高度范围内等值线皆为正值,气温一直增加,说明高空有暖平流持续存在,D正确。故选D。16根据材料“此次暴雪的形成与冷锋活动和暖平流关系密切”可知,此次暴雪受到冷锋和暖平流共同影响。读图可知,6日02时前后,低空偏北风风力最强,冷气团势力强;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河南卷)(解析版)》由会员mw****2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河南卷)(解析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