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高考历史训练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4湖北开学)公元723年,唐玄宗接受大臣建议,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房、户房、兵房、刑礼房、枢机房五房,对应领导六部的工作。中书门下的出现()A顺应三省一体化的趋势B打破了皇权独尊的局面C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D导致了冗官现象的出现2(2024石家庄模拟)唐朝前期,外层防御圈以各都护府为核心,内层防御圈以边境都督府为核心。都护府与边境都督府辖有若干羁縻府州,以镇抚外族,同时兼统邻近数州军队。都护府与镇戍系统仅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具体作战由中央派遣军队承担。由此可知,唐朝前期()A注重边疆地区治理B形成外重内轻局面C藩镇割据潜滋暗长D军制改革迫在眉睫3(2023秋滨海新区期末)唐初,规定“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政策的废除B赋税制度的演变C法律制度的约束D多种经营的出现4(2024秋天心区校级月考)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
2、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陈寅恪的研究表明()A东南藩镇维护中央权威B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C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D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地区5(2024安徽开学)唐朝两税法施行之后,租庸调制度并没有一刀切地废止,如按照“人丁”即政府认定的劳动力数量来征发徭役的现象仍然存在。这说明唐朝的赋税改革()A增加了税收名目B扩大了征收对象C加重了人民负担D依旧唯丁身为本6(2024魏都区校级开学)某学者对唐朝三省制有一段精辟的叙述:“坐庙堂者,商订于造命之初,毋或擅权而好胜;居纠驳者,审查于出令之后,不惮纠过以弼违,则上下之间始无旷职,而三省之设不为具文。”这体现了唐朝()A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B宰相逐步丧失行政大权C决策权与行政权开始分离D中枢机构形成制衡关系7(2024春南通期末)唐初,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唐朝这一制度创新()A扩大尚书仆射的权力B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调整了中央决策机制D形成三省分理具体政务惯例8
3、(2024春深圳期末)唐开元以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六部官员拜相出席政事堂会议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本由尚书省会议裁决的政务,也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这表明当时()A中书门下成为秘书侍从机构B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C中枢权力运作机制发生变化D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加强9(2024春琼山区校级期末)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A强化了三省权力B加强了权力监督C扩大了统治基础D规范了决策程序10(2024广州一模)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11(2024秋道里区校级月考)“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皇帝),得者再下
4、中书,中书付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这一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B九品中正制C三公九卿制D南北面官制12(2024秋潍坊月考)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由宰相李吉甫主持编纂,以“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该书分镇记载了各府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其编纂()A旨在为税制改革提供参考B规范了地方志编写的范例C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利于提升国家的洽理效能13(2024秋温州月考)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由此可见()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中央行政效率大大降低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ABCD14(2024天津模拟)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中央集
5、权的不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15(2024河北二模)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A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16(2023秋让胡路区校级期末)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据此推知,该税制()A不抑兼并,按财产两次征税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计亩征银C以均田制为基础,分类征收D废除丁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17(2024春仁寿县校级期末)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兵部18(2023秋长安区期
6、末)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A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C消除了三省间分歧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19(2024梅河口市校级开学)隋和唐初的宰相为三省长官,即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各二人。同时,又以各种加衔,如参掌朝政、平章国计、同知政事等名目参与宰相事务。这一现象()A反映出文官制度走向成熟B促进了中枢决策科学化C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20(2024广西开学)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21(2024冀州区校级模拟)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
7、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22(2024江西)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A行政效率提高B中央集权加强C决策事权转移D科举影响扩大23(2024泰山区校级开学)皇帝的诏书在唐代由中书省拟定,皇帝亲览后在纸尾批几句,加盖御印,经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谓之“面取进止”。这反映了唐到宋()A中枢决策机制更加完善B宰相机构运作程序优化C皇帝揽权制约宰相权力D相权加强威胁君主专制24(2024川汇区校级开学)“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A在隋朝时期已经称为定制B使中央行政决策实现民主化C导致“冗官”问题的出现D促使封建官僚政治日渐完
8、善二材料题(共5小题)25(2023春十堰月考)赋税制度的变革,事关王朝兴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出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推行租庸调制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26(2022秋图木舒克校级期末)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
《2025年高考历史训练4》由会员城***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高考历史训练4》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