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永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全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将记忆作为一种集体心态来研究,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社会和文化观点,这在倾向于集中关注独特记忆的碎片化的记忆研究中往往是缺乏的。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不是实践中的话),心态史试图揭示整个社会的精神地平线,试图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官方灌输和心灵习惯联系起来,将它们放在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内来理解。这是对记忆史的有益矫正,因为该领域已经不是在相互联系的社会整体视角下来理解记忆。这种取向强调,集体记忆研究就是对共有认同的探讨,这种认同将某个社会群体统一起来。它还强调,记忆史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过去是如何被表征的,而在于过去为何被接受或者被拒绝
2、。每个社会都建立了一些关于过去的意象,然而,一个社会要显得有所不同,它建立的这种意象必须操控人们的情绪,鼓励人们去行动。将记忆与心态史结合起来考虑,需要学者们给予记忆某种“无法无天”的品质,超越观念、意识形态、官方和大众的表征等领域,去考察那些关于过去的意象如何得到内化和改变。记忆的这种品质,使自己不仅能够寄身在纪念碑和博物馆里,也存在于人们如何以及为何如此行动的方式里。这种历史研究的任务不仅仅在干探讨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如何回忆过去,也在于探讨记忆如何构造了行为和思想。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将记忆置于一种更宽泛的史学研究当中,认识到了社会时间的多元并存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论点将我们带回到哈布瓦赫的经典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该书的基本理念就是“社会时间的多样性”。不同的记忆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原因在于人们以各种方式结合成团体。这种研究路径将记忆视为一种文化惯例,它跟其他惯例一道,构成了社会的精神地平线。心态、记忆这两个概念质疑了人们喜欢的一些关于以往历史如何被重建的假设,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和想象的“地盘”。(摘编自阿龙康菲诺记忆与心态史)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真正
3、与国际接轨,译介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广泛运用口述访谈方法收集资料,诞生了几部重要的代表作,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便是其中之一。20年后,这位关切民族文化命运的作家,为散布于四野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书写口述史,留存民间文化遗产档案。他本人也直言:“实际上,一切遗产的意义都是记忆,或者说都是为了记忆。”一百个人的十年运用与传统文学创作方式迥然不同的口述实录,将视角凝聚在一批普通人身上。将描述对象锁定在平民身上,平民历史的理念贯注其间,由此形成了口述实录文学的一个建构原则:摒弃宏大叙事,关注平民的平凡生活,关注特定时代里普通人的心灵。冯骥才将特定时代的经历者放到主体地位,自己则作为倾听者和记录者,忠实地表达他们的生活和情感。20世纪末,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和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冯骥才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民间文化整理家底,建档立案。在这项庞大的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工作中,传承人成为文化工作者关注的对象。民间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传承人。文化记忆和技艺凝结在他们身上。那些无形的记忆和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传承人依靠口口相传、口传身授等方式来承继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
4、和钥匙都在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艺人、歌师、舞者、工匠、绣娘、祭师等小百姓身上。因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抢救、保护他们以及他们的记忆,是遗产保护工作首要的任务。在冯骥才开展的传承人口述史中,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这套丛书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年画记录了完整的口头史料,全国现存19个年画产地31位艺人及相关知情人的生活史、年画艺术史被全面调查、整理、出版。这些自发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乡土艺人作为中国民间文化创造集体中的一分子,是最普通的小百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而有着平民历史之称的口述史,用来记录传承人无形的记忆与技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并且,文化学者通过一种学术方法将传承人置于主体的地位,以一种人本的方式触摸我们的文化基因。冯骥才说,他现在还保留着当初写一百个人的十年时的采访录音。那时收到有关信息的人,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亲历者,他从中选择了200多人进行采访。及至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岌岌可危的传承现状促使他和其他文化学者们展开地毯式普查,对于代表性传承人尽量全部采录口述史。“那种面对面的对话,创造了一种思想的现场。”冯骥才认为口述
5、访谈是一个心灵交流的过程。面对受访者,要关照他们的心灵,以仁爱之心为出发点去倾听和记录。正如朱正琳所言:“因此,请倾听别人的评说,你会因此发现自己善良。一个个故事不仅仅是历史,它们会给我们带来那永恒星空(如康德所言)所带来的同一种信息。”(摘编自郭平从口述实录文学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冯骥才口述史方法的共性与嬗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记忆作为一种集体心态来研究,体现了对共有认同的探讨,这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社会和文化观点。B.一个社会所建立的关于过去的意象能够操控人们的情绪,鼓励人们去行动,才能让这个社会显得有所不同。C.将记忆与心态史结合起来研究,不仅探讨事后人们如何回忆,也探讨记忆与人们行为、思想之间的关系。D.社会时间具有多元并存的特点,这使得不同的记忆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人们也由此以各种方式结成团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渴骥才的口述实录和口述史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百个人的十年以普通人为描述对象,摒弃宏大叙事,体现了冯骥才口述实录文学创作的平民意识。B.口述实录和口述史虽然采用迥然不同的创作方式,但都鼓励文化工作者重视记
6、忆对触摸文化基因的意义。C.冯骥才认为,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人物,应将抢救、保护传承人的记忆置于遗产保护工作的优先地位。D.冯骥才开展的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倾向于关注那些自发传承民间文化的乡土艺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不是实践中的话)”括号里的内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谨性。B.材料一第三段用“无法无天”修饰记忆的品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记忆品质不循常规的特点。C.材料一第一段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中国口述史学从引进西方理论与方法到本土化研究的发展脉络,思路清晰。D.材料二引用学者的话作结,表明倾听不仅是一种口述访谈的方法,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渗透着人文关怀。4.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画横线的“精神地平线”的含义?(4分)5.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聘请你参与整理当地的民间文化家底,任务是采访女书文化传承人。请设计三个采访问题,并结合材料分别说明提问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们仨(节选)杨 绛我们沦陷上海,最艰苦的日子在
7、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胜利之前。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艰苦。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是黑的,筛去杂质,还是麸皮居半;分配的米,只是栖,中间还杂有白的、黄的、黑的沙子。黑沙子还容易挑出来,黄白沙子,杂在牺里,只好用镊子挑拣。听到沿街有卖米的,不论多贵,也得赶紧买。当时上海流行的歌: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的声音都从它起,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随就接上一句叫卖声:“大米要吗?”(读如:“杜米要哦?”)大米不嫌多。因为吃粞不能过活。但大米不能生吃,而煤厂总推没货。好容易有煤球了,要求送三百斤,只肯送二百斤。我们的竹篾子煤筐里也只能盛二百斤。有时煤球里掺和的泥太多,烧不着;有时煤球里掺和的煤灰多,太松,一着就过。如有卖木柴的,卖钢炭的,都不能错过。有一次煤厂送了三百斤煤末子,我视为至宝。煤末子是纯煤,比煤球占地少,掺上煤灰,可以自制相当四五百斤煤球的煤饼子,煤炉得搪得腰身细细的,省煤。烧木柴得自制“行灶”,还得把粗大的木柴劈细,敲断。烧炭另有炭炉。煤油和煤油炉也是必备的东西。各种燃料对付着使用。我在小学代课,我写剧本,都是为
8、了柴和米。锺书的二弟、三弟已先后离开上海,锺书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还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脩,他显然最没出息。有一个夏天,锺书的学生送来一担西瓜,圆圆大为惊奇。这么大的瓜!又这么多!从前家里买西瓜,每买必两担三担。这种日子,圆圆没有见过。她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楼上,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我们大笑。可怜的锺书,居然还有女儿为他自豪。贫与病总是相连的。锺书在这段时期,每年生一场病。圆圆上学一个月,就休学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一个学期的课。胜利之后,一九四七年冬,她右手食指骨节肿大,查出是骨结核。当时还没有对症的药。这种病,中医称“流住”或“穿骨流住”,据医书载:“发在骨节或骨空处,难痊。”大夫和我谈病情,圆圆都听懂了,回家挂着一滴小眼泪说:“我要害死你们了。”我忙安慰她说:“你挑了好时候,现在不怕生病了。你只要好好地休息补养,就会好的。”大夫固定了指头的几个骨节,叫孩子在床上休息,不下床,服维生素 A、D,吃补养的食品。十个月后,病完全好了。大夫对我说,
9、这是运气。我睡里梦里都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可是我自己也病了,天天发低烧,每月体重减一磅,查不出病因。锺书很焦虑。一九四九年我们接受清华聘约时,他说:“换换空气吧,也许换了地方,你的病就好了。”果然,我到清华一年之后,低烧就没有了。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有删改)文本二:游击队员宋二童(节选)吴伯箫还是在初当民兵的时候,宋二童跟游击队打扫战场,拾了一个敌人的哨子。那是一个铜制镀镍、亮晶晶的哨子,小孩子拿着玩玩是满好的。可是在一个二十来岁当民兵的宋二童手里有啥用处呢?就是用力扔出去也打不死敌人。因为终究是胜利品,又是第一次打鬼子的纪念,才把它在意不在意地揣在怀里一个小口袋里。日子一久,战争勤务一忙,慢慢也就忘记了。但是有一天,邱县城里的敌人出动了,大半是日军。队伍急急忙忙地赶着路,正朝着焦路东边五里地的坞头方向前进。那村庄昨晚住了游击队,宋二童是隐隐约约听到的。正因为这样,他才在刚刚鸡叫的时候,在通县城的大路两旁自动地来放哨警戒。他背了粪筐,正孤零零地在道南麦地里转呢,不想敌人已偷偷摸摸地来到路前了。“敢情就是找游击队的?”宋二童心里一愣。“到坞头拢总不过六里地,自己没枪,这样早又没人,怎么办呢?”盘算着,在黎明还有些寒意的微风里,他急得满头大汗。一急,宋二童倒忽然想起了他怀里的哨子来了。“嘟嘟”摸出来先就是一阵猛吹。奇怪,没想到敌人会这样慌,没想到哨子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听惯了哨声的日军刷的一声就站住了。机关枪架起来,派出了搜索的尖兵,一个队长模样的矮子,在蒙蒙亮这样的早晨,还拿出了望远镜四处乱望。其实吹哨子的人离得并不远,顶多不过五十米;只是被齐腰麦垅把他遮蔽得严严的,望远镜也失掉作用罢了。这意外的成功,使趴在麦地里的宋二童不禁好笑。趁敌人踌躇慌乱的当儿,他又悄悄地顺大路爬了一二百米,依旧静静地隐蔽在麦田里,等候
《湖南省永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由会员g****z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