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需要整体设计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关键是要培育阅读文化。阅读文化是关于阅读知识、阅读价值观和阅读行为方式的思想体系。阅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阅读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需求,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一种素养,最终成为一种阅读自觉。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需要整体设计,具体包括深化阅读教育、加强阅读行动、提升阅读素养、完善阅读监测和健全阅读制度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形成书香校园,使学生以阅读为荣,享受阅读的乐趣和美好。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中小学校要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关键是要培育阅读文化,对阅读文化进行整体设计。阅读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样态。文化的含义丰富而复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阅读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通常也称为“思想观念”。文化是“很多人非个别人的思想”,“文化根本则在思想”。所谓物质文化,说到底不过是某种思想观念的物质载体,物质是载体的
2、外壳,思想观念才是其内在的灵魂。文化作为很多人认同并遵循的思想,主要包括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知识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想的主要来源。文化说到底就是人们通过学习得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古今中外文化的不同,实质上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的行为。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是互动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知识、价值观、行为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一个人的阅读称不上文化,人人阅读形成文化氛围,便成为阅读文化。阅读文化是关于阅读的知识、阅读的价值观和阅读的行为方式的思想体系。简言之,阅读文化是由阅读知识、阅读价值和阅读行为构成的复合体。它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阅读”“为什么阅读”和“怎样阅读”这三个重大问题,它的形成使阅读具有了自觉性、共同性和规范性,是对阅读行动的内化和升华。建设阅读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阅读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阅读便有了社会的氛围环境和人内在的心态动力。“一种文化一经创立,便形成一定文化环
3、境、文化氛围和文化心态,对每一社会成员构成一种超我的力量,一种集体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对人发生影响。”这样,阅读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从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需求,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一种素养,最终实现阅读自觉,从而形成人人热爱阅读、崇尚阅读、享受阅读的社会风尚。阅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面对复杂的阅读现状与时代境遇,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阅读行动,中小学校要根据校情、学情进行整体设计,形成科学的阅读文化建设方案。阅读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教育,所以,阅读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教育入手,为阅读文化的形成做永久性铺垫。阅读教育需要通过阅读行动来落实,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而要了解阅读素养,需要通过测评来衡量,这又需要进行阅读监测。从阅读教育到阅读行动到阅读素养再到阅读监测,必须有条件做保障,使各环节建设有章可循,形成规范的阅读制度。阅读教育是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首要环节,也是阅读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教育,阅读教育主要包括阅读知识教育、阅读价值观教育和阅读方式教育。阅读教育要充分发挥经典的力量,让学生从中体悟人类智慧,领略悠
4、久文明,濡染民族情感,以此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能自觉把书中的道理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发自内心地接受阅读、认同阅读,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和终身阅读习惯。所以,要实施青少年学生阅读行动,中小学校要深化阅读教育。世界上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阅读教育,例如,美国除了已颁布多年的卓越阅读法案及配套的卓越阅读计划外,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在K12教育体系中专设阅读课程,课程核心目标是教会学生阅读,最大特点是对课程进行分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水平,通过常规的阅读测试晋级甚至跳级。又如,以色列的人均阅读量长居世界各国之首,这与其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政府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阅读教育为受教育者制定了终其一生的阅读指导方案,将阅读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在夯实国民阅读意识的同时积极提高其阅读水平和能力。我国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上,阅读主要由语文课程承担,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仅要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作品,也要阅读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前沿作品,接受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成果。在阅读教育方面,中小学校要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屏障,开设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
5、的阅读分级课程,促进阅读教育体系化,这是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步。阅读教育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才能产生实质性效果。中小学校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阅读行动,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阅读观念、阅读态度、阅读方式等,而且可以更好地推进学校阅读文化建设,这也是融入全民阅读的重要举措。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行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阅读行动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一是要优化学校读书环境。学校要丰富图书配置,改善阅读条件,线上线下结合,保障学生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教室、走廊、校园等空间,设置灵活的读书角、读书亭、读书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想读可读。二是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结合各学科课程特点,任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推荐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优秀读物,形成多学科、跨学科阅读,促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三是建立阅读指导机制。中小学校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培养一批具有阅读指导能力的教师,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掌握智能时代多元阅读方式,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激发
6、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健全阅读交流机制。中小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在“423”世界读书日、六一国际儿童节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并通过学校新媒体平台等,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树立读书标兵、创设书香班级等,逐步形成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要以校园阅读活动为基础,有序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阅读行动,使校园阅读与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有机融合,从而切实推进学校阅读文化建设。阅读教育、阅读行动效果如何,需要通过阅读素养来检测。阅读素养是关于阅读的兴趣、态度、习惯等形成的一种品格,主要表现为阅读者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运用、反思、评价和创造的能力。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阅读素养”界定为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而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阅读素养,它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才能从阅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得以更好地发展。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说过:“阅
7、读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用以破译文本的呆板行为。它是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一个自我提升的工具、一种娱乐的资源和一个获得意义的媒介。它是一条用来吸收、表达并澄清那些价值问题的重要渠道。”可以说,阅读是打开通向所有未知世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国民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国家才能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阅读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发表过国力与阅读能力之间关系的卓见。“大家都说我国的国力不如人家。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跟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不如人家相比较,不读书至少有同等的严重性。”叶圣陶这个论断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启示价值。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既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也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既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养。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素养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能力的一把标尺。阅读监测是了解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阅读监测既要监测学
8、生的阅读素养,也要监测学校的阅读文化建设能力。一是监测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我们可以依据全民阅读标准测试框架开展测试,该框架包括阅读知识、阅读能力、阅读素养构成的指标体系。阅读知识包括基础性阅读知识和策略性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性阅读能力、评鉴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包括情感性阅读素养、自主性阅读素养和价值性阅读素养。知识、能力、素养是一体的三个层面,阅读知识、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三者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提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爱读书”指把为什么阅读、为什么读好书作为人生信念和生活方式的阅读素养;“读好书”指了解什么是书、什么是好书的阅读知识;“善读书”指具有怎样阅读、怎样高效阅读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阅读素养监测的指导思想。二是监测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能力。具体包括学校阅读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比如,阅读资源、阅读设施、阅读服务等建设与使用标准;学校阅读活动的成效及落实情况;学校制订的学生阅读素养评价指标、开展的各项阅读活动、采取的各种激励机制,
9、还有“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阅读机制实施等。三是中小学校阅读监测方式。学校阅读监测方式灵活多样,可根据学校条件采用适宜的测试方式。既可采用纸质文本测试也可采用电子文本测试,测评工具既可以是试题文本也可以是问卷或访谈文本,测试范围覆盖小学和中学各学段,也可以采用抽样测试,确保样本的科学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评对象是15岁初中学生,主要评价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测试了解被试者的知识面、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监测方式对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阅读制度是阅读文化建设的最后一环,也是阅读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实际上,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阅读制度必然是阅读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要学校的阅读文化还未完全形成,学生的阅读还未完全自觉,阅读制度就始终不可或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能确保青少年学生阅读行稳而持久。阅读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加强阅读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使中小学校有所遵循,并使学生的阅读从外在的约束逐步转化为内在需求而最终形成阅读习惯,促使学生自觉阅读。中小学校阅读制度建设可以吸收、借鉴国内外阅读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例如,日本出台的少年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和配套的推进少年儿童读书活动基本规划,目的是“营造少年儿童随时随地亲近书本、享受读书乐趣的大环境,积极推动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场馆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在校学生、家庭成员和社区居民共享图书馆资料。中小学校可以与相关阅读研究推广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同时,依据我国已有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中小学校要重点加强阅读教育、阅读行动和阅读监测等保障制度建设,从而在目标、内容与方式上相互衔接,使其统一于学校阅读文化建设整体制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阅读教育制度、阅读行动制度还是阅读监测制度,都应针对中小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建设,使得出台的阅读制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总之,深化阅读教育、加强阅读行动、提升阅读素养、完善阅读监测、健全阅读制度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了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在建设过程中五个环节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使阅读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需要整体设计》由会员g****z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需要整体设计》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