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绛我们仨吴伯箫游击队员宋二童阅读答案 文本一:我们仨(节选)杨 绛我们沦陷上海,最艰苦的日子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胜利之前。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艰苦。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是黑的,筛去杂质,还是麸皮居半;分配的米,只是栖,中间还杂有白的、黄的、黑的沙子。黑沙子还容易挑出来,黄白沙子,杂在牺里,只好用镊子挑拣。听到沿街有卖米的,不论多贵,也得赶紧买。当时上海流行的歌: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的声音都从它起,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随就接上一句叫卖声:“大米要吗?”(读如:“杜米要哦?”)大米不嫌多。因为吃粞不能过活。但大米不能生吃,而煤厂总推没货。好容易有煤球了,要求送三百斤,只肯送二百斤。我们的竹篾子煤筐里也只能盛二百斤。有时煤球里掺和的泥太多,烧不着;有时煤球里掺和的煤灰多,太松,一着就过。如有卖木柴的,卖钢炭的,都不能错过。有一次煤厂送了三百斤煤末子,我视为至宝。煤末子是纯煤,比煤球占地少,掺上煤灰,可以自制相当四五百斤煤球的煤饼子,煤炉得搪得腰身细细的,省煤。烧木柴得自制“行灶”,还得把粗大的木柴劈细,敲
2、断。烧炭另有炭炉。煤油和煤油炉也是必备的东西。各种燃料对付着使用。我在小学代课,我写剧本,都是为了柴和米。锺书的二弟、三弟已先后离开上海,锺书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还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脩,他显然最没出息。有一个夏天,锺书的学生送来一担西瓜,圆圆大为惊奇。这么大的瓜!又这么多!从前家里买西瓜,每买必两担三担。这种日子,圆圆没有见过。她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楼上,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我们大笑。可怜的锺书,居然还有女儿为他自豪。贫与病总是相连的。锺书在这段时期,每年生一场病。圆圆上学一个月,就休学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一个学期的课。胜利之后,一九四七年冬,她右手食指骨节肿大,查出是骨结核。当时还没有对症的药。这种病,中医称“流住”或“穿骨流住”,据医书载:“发在骨节或骨空处,难痊。”大夫和我谈病情,圆圆都听懂了,回家挂着一滴小眼泪说:“我要害死你们了。”我忙安慰她说:“你挑了好时候,现在不怕生病了。你只要好好地休息补养,就会好的。”大夫固定了指头的几个骨
3、节,叫孩子在床上休息,不下床,服维生素 A、D,吃补养的食品。十个月后,病完全好了。大夫对我说,这是运气。我睡里梦里都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可是我自己也病了,天天发低烧,每月体重减一磅,查不出病因。锺书很焦虑。一九四九年我们接受清华聘约时,他说:“换换空气吧,也许换了地方,你的病就好了。”果然,我到清华一年之后,低烧就没有了。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有删改)文本二:游击队员宋二童(节选)吴伯箫还是在初当民兵的时候,宋二童跟游击队打扫战场,拾了一个敌人的哨子。那是一个铜制镀镍、亮晶晶的哨子,小孩子拿着玩玩是满好的。可是在一个二十来岁当民兵的宋二童手里有啥用处呢?就是用力扔出去也打不死敌人。因为终究是胜利品,又是第一次打鬼子的纪念,才把它在意不在意地揣在怀里一个小口袋里。日子一久,战争勤务一忙,慢慢也就忘记了。但是有一天,邱县城里的敌人出动了,大半是日军。队伍急急忙忙地赶着路,正朝着焦路东边五里地的坞头方向前进。那村庄昨晚住了游击队,宋二童是隐隐约约听到的。正因为这样,
4、他才在刚刚鸡叫的时候,在通县城的大路两旁自动地来放哨警戒。他背了粪筐,正孤零零地在道南麦地里转呢,不想敌人已偷偷摸摸地来到路前了。“敢情就是找游击队的?”宋二童心里一愣。“到坞头拢总不过六里地,自己没枪,这样早又没人,怎么办呢?”盘算着,在黎明还有些寒意的微风里,他急得满头大汗。一急,宋二童倒忽然想起了他怀里的哨子来了。“嘟嘟”摸出来先就是一阵猛吹。奇怪,没想到敌人会这样慌,没想到哨子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听惯了哨声的日军刷的一声就站住了。机关枪架起来,派出了搜索的尖兵,一个队长模样的矮子,在蒙蒙亮这样的早晨,还拿出了望远镜四处乱望。其实吹哨子的人离得并不远,顶多不过五十米;只是被齐腰麦垅把他遮蔽得严严的,望远镜也失掉作用罢了。这意外的成功,使趴在麦地里的宋二童不禁好笑。趁敌人踌躇慌乱的当儿,他又悄悄地顺大路爬了一二百米,依旧静静地隐蔽在麦田里,等候敌人。敌人为了那一阵哨音,起码蘑菇了二十分钟,才又试探地继续前进。不到二百米,不知哪里又“嘟嘟”地吹起来了。那个队长模样的矮子仿佛很生气,脑袋扭来扭去,嘴里叽哩哇啦地不知说些什么。可是生气有啥用,队伍还不是都得跟哨音停住?自然少不了的又是一阵慌
5、乱。而前面离宋二童的村子焦路就不远了。村里听觉灵敏的狗都咬了起来,“汪,汪汪!”在原想拂晓前秘密包围游击队的“皇军”,这种惊慌骚乱不能不是一件大大的苦恼。敌人再走,宋二童就又吹。等敌人断断续续走完那六、七里路,包围了坞头拢的时候,天色已经大明,游击队早就离开村子到别处去了。当民兵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功劳,由于自己恳切请求,宋二童就和他的哨子一齐参加了游击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篇提及钱锺书的工作,文中也多有对其收入少的奚落,侧面反映了沦陷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B.文本一通过圆圆“大为惊奇”“一本正经”等神态方面的细节,突出其见识有限,表现战乱对儿童的影响。C.文本二中利用哨音扰乱敌人的宋二童,与荷花淀中将敌人引入荷花淀的青年妇女们都有以智取胜的胆识。D.文本一回忆家庭生活,文本二反映正面抗敌,二者都是限知视角,都通过个体生活境遇折射了时代面貌。7.关于“柴和米”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详细描述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和米的构成,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表现了沦陷区生活的艰难。B.作者引“粪车报晓鸡”的歌谣,以
6、轻快的笔调表现市民通过勤劳维持稳定生活秩序的乐观和豁达。C.为应对物资短缺,作者不得不使用煤饼、木柴、钢炭等多种燃料,还要承担更多工作来维持生计。D.对“柴”与“米”的有关描述,满是真实生活的画面,看似寻常的细节隐藏着作者的观察和体悟。8.文本一中作者写道:“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意蕴。(4分)9.抗战背景下,文本一的知识分子与文本二的战士在抗争方式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参考答案6.C解析:A项错误。文本一虽然提到钱锺书收入少,但并无“奚落”之意,而是客观描述战时生活的艰难,且“奚落”一词带有贬义,不符合杨绛对丈夫的温情笔调。B项错误。圆圆的表现并非单纯“见识有限”,而是以孩子的天真视角反衬战时的物资匮乏,同时也体现她对父亲的崇拜,充满温情,而非强调战乱对儿童的负面影响。C项正确。宋二童用哨子迷惑敌人,与荷花淀中妇女们用船引诱敌人进入埋伏圈,都是以智取胜的典型情节,展现了普通民众的机智与胆识。D项错误。文本一并非严格的“限知视角”,而是以杨绛的回忆视角展开,带有全知性叙述;文本二虽以宋二童为主角,但叙述者仍能跳出
7、其视角,如描写敌人的慌乱,因此不完全属于限知视角。7. B解析:A项正确。作者对粮食构成的细致描述(如“麸皮居半”“杂有沙子”),以冷静笔调呈现沦陷区物资匮乏的困境。B项错误。歌谣“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并非表现“乐观豁达”,而是以讽刺和无奈的口吻,反映市民在恶劣环境下被迫早起争抢生存资源的窘迫。C项正确。文中提到作者自制煤饼、使用多种燃料,并代课、写剧本以维持生计,体现战时生活的艰难与坚韧。D项正确。“柴和米”的细节描写,如煤末子的利用、木柴的劈细等,既真实又富有生活智慧,隐含作者的深刻观察。8.(4分)日常的感受:指上海沦陷期间,作者夫妇饱经忧患、饱尝世态炎凉的日常生活感受。(1分)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作者夫妇将苦难当作美酒来品尝,直面忧患,平和以对。(1分)突出了作者夫妇对抗苦难的坚强乐观,体现了知识分子面对苦难生活的审美超越和精神坚守。(2分)9.(6分)共性:直面战争带来的危险和忧患,不被困难打倒;坚守民族气节、爱国大义。(2分)差异:文本一知识分子的抗争方式是在沦陷区坚守,努力生活,不因贫病等苦难而放弃或逃离,不向困难和敌人低头;(2分)文本二游击队战士的抗争方式是拿起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对敌人进行直接的反抗和打击,在战斗中不断积累斗争经验。(2分)
《杨绛《我们仨》吴伯箫《游击队员宋二童》阅读答案》由会员g****z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绛《我们仨》吴伯箫《游击队员宋二童》阅读答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