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字立骨“静”教案
6页1、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字立骨“静”教案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2.借助“静”字,深入理解诗歌意象、意境,体会诗人情感。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以关键字赏析诗歌的方法。4.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宁静之美,体会诗人对自然、对佛禅的热爱与追求。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紧扣“静”字,分析诗歌中意象如何营造宁静氛围。2.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写后禅院的静来表达内心感悟。(二)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静”所蕴含的深层佛禅意趣和诗人的精神追求。2.引导学生掌握以关键字统摄全诗赏析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诗歌鉴赏中。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什么时候最渴望宁静呢?(请几位同学回答)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常建的脚步,走进一座古寺破山寺的后禅院,去探寻那份独特的宁静。破山寺,就是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的兴福寺,历史悠久。常建游览这座古寺后,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中的静意。(二)初读感知,寻“静”之音(10分钟)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
2、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如“曲径通幽处(q jng tng yu ch )”“万籁此都寂(wn li c du j )” 。划分节奏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2.学生跟读: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倾听、纠正读音和节奏。4.思考问题:读完诗歌,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诗中描绘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引导学生说出“静”字 )(三)意象分析,绘“静”之景(15分钟)1.圈画意象: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圈画出能体现“静”的意象。(学生圈画后,提问回答,明确意象有古寺、清晨、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万籁、钟磬等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静”的。例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时分,古寺宁静,初升的太阳洒在高大的树林上,晨光熹微,更显静谧。古寺的历史悠久,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宁静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弯曲的小路通往幽深的地方,禅房隐藏在繁茂的花木之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字立骨“静”教案》由会员g****z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字立骨“静”教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