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复习:语文文化知识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语文文化知识汇总古代称谓(1)人称姓名名: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字:男子成人举行加冠礼,女子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号:又称别字,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2)谦称、敬称【谦称】表示谦虚的称谓。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时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时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古代帝王的自谦辞: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等。古代官吏的自谦辞:下官、末官、小吏等。读书人的自谦辞: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其他自谦辞: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
2、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敬称表示尊敬的称谓,也叫“尊称”。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对将军的敬称:麾下。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以上三者皆称对方的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称对方的嘱咐)、尊意(称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仁,表示尊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称年老的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称地位
3、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3)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女子(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束发”指男子十五岁(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指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章)。“不惑”指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指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章)。“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4)作品命名以“地名”命名:柳河东集昌黎先生文集孟襄阳集临川先生文集。以“书斋名”命
4、名:聊斋志异饮冰室合集七录斋集。以“谥号”命名:王文公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范文正公集。以“名号”命名:随园诗话稼轩长短句文山先生全集。以“字”命名:李太白全集王子安集。以“官职”命名:王右丞集杜工部集宋学士文集。以“年号”命名:白氏长庆集嘉祐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是从隋代开始的,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大致可分以下四级:童生试也称“童试”,明清时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院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人泮”(进学)学习。乡试明清时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由于是直隶和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所以又称“乡闱”(“闱”指考场)。又因为乡试的时间通常在秋季,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为会试的时间通常在春季,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主考官。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
5、成绩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有时,皇帝感到缺乏人才而决定临时增加一次科考,称之为“恩科”。古代官职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在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就由吏部掌管。官职的升迁任免常用以下词语: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一般“右迁”“迁除”表升职,“左迁”“迁谪”表降职,“转迁”“迁调”表调职。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与“罢、免、夺”都是指免去官职。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的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天文历法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6、,古人以此作为年的序号,叫“干支纪年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计时法(1)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2)计时单位。时、刻、更、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点起算,夜半十一点至一点是子时,以此类推。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顷刻,指很短的时间。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晚七点至九点为一更,晚九点至夜十一点为二更,以此类推。点:古代用钢壶滴漏计时,滴漏每滴下一滴为一点。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四分钟。【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
7、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慢。古代地理(1)地区名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或归附之。(赤壁之战)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例如: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史记货殖列传【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国】指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2)山川关隘名【江】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河】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崤】指崤山。例如:崤有二陵焉。(崤之战)【函】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岱】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夜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清明节】时间:农历“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吃月饼、赏月【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除夕】时间: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中考语文复习:语文文化知识汇总》由会员g****z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语文文化知识汇总》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