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一)项目概况及要求2(二)成果保证措施工作方案3(三)确保工程技术的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11(四)确保项目进度及保障措施13(五)服务保障体系及响应时间承诺15(一)项目概况及要求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强化我县设施农业用地监管,根据搜集的设施农业用地备案资料,利用部研究开发的“设施农业用地监管系统”,开展设施农业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调查,将我县设施农业用地在用地取得阶段(备案填报)、设施建成阶段(对每宗地已建设地块开展测量工作,确定设施建成面积、耕地面积、破坏耕作层面积,通过外业调查 APP和小程序进行现场定位拍摄已建成设施内、外景照片10-15张,在线举证)、数据变更阶段(对2021年12月31日前已上图入库的改扩建、续期、转为其他农业用途、停止生产等设施农业用地项目进行实地外业核查、测量、拍照上传,更新数据库)全部上图入库,纳入自然资源“一 张图”监管。 (二)成果保证措施工作方案 1、工作底图的准备 (1)工作底图是用于进行上图入库及编绘的基础图件。 (2)工作底图应是地籍图、地形图、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3)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不小于 1:2000 大型工程工作底图比例
2、尺不小于 1:10000。 (4)工作底图的现状不能满足上图入库工作要求时应对界址线附近和界址范围内的地形地物进行修测或补测。 2、权属界线的调绘 (1)查阅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土地登记的有关资料,并将用地范围内的权属界线、行政界线转绘到工作底图上。 (2)其它土地权属界线的确认需要在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由相关权属单位有关人员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要求共同到现场指界,并将权属界线测绘到工作底图上。 (3)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界线的调绘依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分类,利用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地形图上的有关土地利用类型界线,通过现场调查及实地判读,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界线测绘或转绘在工作底图上,并标注三级土地利用类 型编号。同时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核实,与实地不一致的,按变更地籍调查的有关规定处理。 3、平面控制测量 (1)上图入库平面控制坐标系统应采用 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 (2)上图入库首级平面控制网应符合表 1 要求。 表 1 首级平面控制网等级要求 控
3、制区面积 (KM)105-1050.1首级控制等级四等以上控制网一级小三角(边)网或一级导线网二级小三角(边)网或二级 导线网图根导线(3)若首级控制网点密度不能满足上图入库,应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一级或两级加密控制点。加密控制测量应优先采用导线网、三角网形式加密控制网,也可用单一附合导线,插点仅限于个别地点使用。 (4)上图入库平面控制网测量作业及精度的基本技术要求,遵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等。 4、界址点的放样及界标的埋设 (1)实地拨放界标的位置 实地拨放界标的位置一般有两种方法: 坐标法放样:根据初步设计图或规划用地范围图,图上拟定界标位置,并图解获得拟用 地界址点坐标,或利用工程总平面布置图给定的拟用地界址点坐标。利用控制点(或明显地 物点)坐标和拟用地界址点坐标计算放样数据(反算边长、方位角),利用拟用地界址点邻 近控制点(或明显地物点)采用极坐标法放样界标位置。关系距离法放样:根据初步设计图或规划用地范围图或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图上拟定界 标位置, 并在图上量出界址点与邻近现有地物的边长 (三条以上),或利用给定的拟用
4、地 边界与现有地物的距离夹角等。在实地采用边交会、边角交会等方法放样界标位置。 (2)如果项目用地范围行政隶属不同,应在用地界线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乡(镇)的行政界线交点上加设界标。基本农田界线与用地界线的交点、国有土地与集体土 地的分界线同用地界线的交点应加设界标。 (3)界标之间的距离,直线最长为 150 米,明显转折点应设置界标。 (4)界标类型主要有:混凝土界标、带帽钢钉界标及喷漆界标。(各类界标应用范围参 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5)界址点编号原则上应以用地范围为单位,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统一编号。铁路、 公路等线型工程的界址点编号可以采用里程 +里程尾数编号。 (6)土地权属界线、行政界线与用地范围线的交叉界址点编号应冠以字母表示: S 表 示与省界的交点; E 表示与地区(市)界的交点; A 表示与县界的交点; X 表示与乡(镇) 界的交点; C 表示与村界的交点; Z 表示与村民小组界的交点。 (7)界标位置在实地确定后,有条件的地区应在现场测记“界址点点之记”。线型工程 的“界址点点之记”可一公里做一至二对点之记,但明显的拐点应做点之记。 (8)若界址点
5、在河沟池塘水域中,界标可埋设在岸边,待有条件时再补设界标。 5、界址点测量 (1)为检核界址放样的可靠性及界址坐标的精度,在界标放样埋设后,须用解析法进 行界址点测量。 (2)界址测量一般采用极坐标法,须在已知控制点上设站。仪器对中中误差不得超过3mm,距离测量可用电磁波测距仪或钢尺,使用电磁波测距仪时,距离一般不超过 200m,个别放宽至 300m,使用钢尺测量时一般不得超过 2 尺段。相邻测站至少应检测一界址点。 (3)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相邻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应控制在 5cm 范围内。 (4)两相邻界址点间, 界址边丈量中误差控制在 5cm 范围内,坐标反算距离与实 地丈量距离的较差应控制在 10cm 范围内。 (5)解析法测定的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中误 差不超过表 2 的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极限。表 2 实测发界址点精度指标 单位:米界址点精度等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中误差中误差一级0.05二级0.10三级0.15一般地区界址点精度等级不低于二级;特殊困难地区界址点精度等级不低于三级6、面积计算和汇总 (1)上
6、图入库面积量算内容包括项目用地面积、项目用地占用基本农田面积、用地范 围内原不同权属单位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2)项目用地面积、用地内部原不同权属面积应用解析坐标计算面积。用地内部不同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可用解析坐标或图解坐标计算面积,也可以采用几何图形法、求积仪法量 算面积。 (3)在量算不同权属、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基础上, 分别以市(县)、乡(镇)、 村(组)为单位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面积汇总,项目用地若占用基本农田,则基本农 田保护区划内的土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外的土地分别统计汇总。 (4)利用上图入库用地总面积控制用地范围内原不同权属单位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 积之和,当其相对误差小于 1/200 时,将误差按面积比例分配。 (5)面积量算单位为 m2至 0.01 m2。 7、上图入库图 (1)上图入库图是集各项地籍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和地形、地物要素为一体的区 域性专业图件。利用实测界址点坐标和实地调查测量的权属、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在地籍图 或地形图上编绘或直接测绘。 (2)主要内容包括:用地界址点和线、用地总面积;用地范围内各权属单位名称及土 地利用类型代号;用
7、地范围内各地块编号及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各 权属单位的界址线、基本农田界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地上物、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等。 (3)比例尺不小于 1:2000,大型工程上图入库图比例尺不小于 1:10000。 (4)上图入库图上项目用地边界线可根据用地范围的大小用 0.3mm 红色实线表示,界 址点用直径为 1mm 的圆圈表示;基本农田界线使用绿色绘制,并注明基本农田;农用地转 为建设用地范围线使用黄色绘制;土地利用类型界线用直径 0.3mm、点间距 1.5mm 的点线 表示。 (5)用地范围内每个权属单位均应在适当位置注记权属单位名称和面积;每个地块均 应在适当的位置注记地块编号、土地利用类型号和面积。其注记方式如:分母表示土地利用 类型编号,分子表示该地块的编号,右侧表示该地块的面积。 (6)上图入库图图式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 规定执行。对以上两个规程未作规定的图式,应按照国家颁布的现行比例尺图式执行。 (7)上图入库图的平面位置精度,界址点或明显地物点
8、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 差及相邻平面点的间距中误差,在图上不得大于表 3 规定。 表 3 勘测定界图的平面位置精度 单位:mm 比例尺图纸类型1:5001:10001:2000薄膜图0.80.6计算机绘图、蓝晒图1.20.8(8)项目用地范围涉及多幅图纸,应编绘图幅接合表。 (9)将用地范围展绘在比例尺不小于 1:10000 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用地范围图。 大型项目用地范围图,比例尺不小于 1:50000。 8、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1)一般规定 a.成果检查、验收的制度,勘测定界成果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一级检查为过程检 查,在全面自检、互查的基础上,由作业组的专职或兼职检查人员承担。二级检查由施测单 位的质量检查机构和专职检查人员在一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b.检查、验收中问题的登记和处理各级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做好记录并提出处理意见。 c.检查、验收报告书。检查验收工作应在二级检查合格后由勘测定界单位的主管机关实 施。 d.二级检查和验收工作完成后应分别写出检查、验收报告。 9、上交成果资料内容 (1)上图入库图; (2)上图入库技术报告书; (3)上图入库用地范围
9、图; (4)检查验收报告。 (三)确保工程技术的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 1、技术措施 (1)做好事前培训和技术指导,避免返工 (2)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3)先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以便统一认识,统一标准,使工作能顺利开展,避免反复, 以缩短工期。 2、质量组织保证措施 (1)针对技术小组,订立进度控制工作制度,落实各层次进度控制的人员,具体任务 和工作职责;按项目的组成、进展阶段、合作分工等将总进度计划分解,确定其进度目标, 建立进度控制目标体系。 (2)采用项目进度总计划与周计划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进度计划的控制与管理。在 工作生产中抓主导工序,找关键矛盾,组织流水交叉作业,尽量缩短主导工序和关键线路作 业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程序,做好劳动组织调动的协调工作,通过各控制点工期目标的实 现来确保总工期控制进度计划的实现。(3) 根据业主要求的各工序的周期,科学合理地组织有关工作,形成各项工作在时间、 空间上的充分利用与紧凑搭接。 (4)做好各部门配合及前期准备工作,拟定项目准备计划,专人逐项落实,搞好后勤 保障的高质、高效。 (5)建立监测、分析、调整、反馈进度实施过程的信息流动程序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以实现连续地动态地全过程进度目标控制,确保进度及质量。 3、各专业衔接计划的保证措施 建立衔接协调机制,与相关部门进行衔接,确保项目规划实施内容。
《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工作技术服务项目投标文件17页》由会员qz****0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工作技术服务项目投标文件17页》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