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教学设计

40页
  • 卖家[上传人]:海阔****有我
  • 文档编号:601073639
  • 上传时间:2025-04-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3.22KB
  • / 4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教学设计:专题二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第一讲树立高尚人生目的(一)基本信息对应教材 章 节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课时安排2【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知识内容:本节回答了如何认识人的本质?人生为什么要有所追求?怎样的人生值得追求?三个问题。通过分析人的生命活动特征,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人生问 题的理论立场和根本观点,即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分析了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分析了以人生目的为核心的人生观的构成及重要意义;阐明了人生观 与世界观、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阐明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高尚 的人生追求。2. 内容特点:本节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个问题,如何认识人的本质?,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明确在人生 实践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人 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第二个问题,人生为什么要有所追求?从理论层面回答了人生目的与人

      2、生态度、 人生价值三者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在人生实践中准确把握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性。第三个问题,怎样的人生值得追求?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服务 人民、奉献社会是高尚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把为国家和人民事业夫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 高追求,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和进步。【学情分析】1.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技能、认知、习惯、偏好等)第一,基本理论知识的深度不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 习过人生观的相关内容,能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但是缺少更为深入的学理性学 习和思考,同时多数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因而针对重难点问题需要加强学理分 析,并运用恰当的案例,做到浅入深出,达成深化理论认知、增进情感认同的教学效果。第二,总体乐观向上,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注重人生观的修养,但部分学生的责 任感、使命感及职业情怀需要提升。2.预判学习问题第一,对人的社会性的本质的理解会有难度;对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解可 能会有一定难度;第二,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及人生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第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基本理论回答现实问题

      3、的能力需要加强训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准确阐述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人1生价值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辩证 分析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关系。能力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观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生矛 盾。素质目标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的人生追求。【重点与难点】重点1.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3.为什么要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目的?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2.为什么要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目的?【 设计思路】1.总体教学思路(如能绘制教学流程图最好)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和八个相统一要求,依次回答如何认识人的本质、人生 为什么要有所追求、怎样的人生值得追求三个问题。导入语开课即提出“我是谁?我从哪 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人生三问,并将促进学生正确回答“人生三问”做为内在的逻辑不断推进,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次小组分享对人生三问的回答,逐步引导学生运用马克 思主义人生观基本理论回

      4、答人生三问,直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时代的回答。2.如何调用教学资源(各类线上线下资源)可采用混合式教学,充分运用慕课资源,选择优秀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慕课,指导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同时,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思政课APP、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央 视网、等线上平台与资源。3.如何教授重点内容(例如:运用何种教学策略、辅以信息化手段等)强化学理阐释教学环节,结合案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原理深入分析人生目的 与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运 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人生问 题。4.如何教授难点内容(例如:运用何种教学策略、辅以信息化手段等)第一,强化学理阐释教学环节,结合案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深入分析个 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第二,关于为什么要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目的这一问题,采用、头脑风 暴、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为什么?如何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等问题。(二)教学实施【教学具体实施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5、教学 策略设计 意图课前预习 尝试 实践1.登录“思想道德与法治”慕课自主学习相关内 容 ;2.分组。指导1组学生设计关于人生观状况问卷, 在本教学班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制作PPT,推荐1 . 慕 课 自 主学习2 . 通 过 平 台分组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 及研究能力21人宣讲。3 . 完 成 调 研报告课中课堂导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我是谁?问的是我们能否看清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性;我从哪里来?问的是我们是否清楚自己的人生际遇;而我要到哪里去?促进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同学们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纷繁样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三问?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大学生该如何思考和规划自

      6、己的人生之路?一句话回答: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学会科学对待人生的根本问题。5分钟可 用 信 息平 台 互 动人生三问。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觉思考人生三问。促进学生建立对运用人生观理论解决人生问题的期待。任务1何为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在观察、思索、判别所处时代和环境的过程中,从而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想要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要从正确认识人和人的本质开始。一、如何认识人的本质?(一)关于“人是什么”的多样回答1.历史上关于“人是什么”的代表性观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提出关于“人是什么”的种种见解,不断深化着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反思,为科学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思想家们都是从哪个角度来区别和认识人的,试分析这些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错在哪里?案例:孟子强调“人性善”。认为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认为人的 善良本性是存在于内心的,必须有意识地去探索 它、发展它,才能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放弃它,那28分钟学生 回 答问

      7、题,师生互动。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 思想错在哪里,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3就人失掉或被埋没。荀子强调“人性恶”。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所谓“礼义者, 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古布腊的柏拉图,将人定义为“双足而无羽毛的动物”。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教材“拓展”:有人从人性善恶的角度去认识人,如中国古代的孟子强调“人性善”,荀子强调“人性恶”;有人从人与一般动物生理特征上的区别来认识人,如古希腊的柏拉图曾将人定义为“双足而无羽毛的动物”;有人根据某种特殊的社会属性来提示人的本质,如古布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有人试图通过归纳人类共有的某种抽象存在物来揭示人的本质,如德国的费尔巴哈强调理性、爱、意志为是人的类本质.这些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认识有的强调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有的强调人的某种特殊社会属性,实际上都是从一般的或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来认识人

      8、,没能正确地揭示人的本质。(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论断关注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强调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其基本观点如下:1.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现实的、具体的人。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3.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4.要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问题:何为现实的、具体的人?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4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定义的现实的人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从事活动的 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有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个 人。是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人,不仅要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还有对自身获得社会地位和获得他人认同的需求。从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看,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属性具有多样性,如有欲望、有理性、会思考、能制造工具、能进行生产劳动,上述属性可分为两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性。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把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了。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改造自然,创造人类世界的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标准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以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加此人的全质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所处的社会集团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人与人不同,人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小组分享:回答人生三问。试试从自己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经济关系、道德关系等多个方面回答“我是谁?”再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境遇回答“我从哪里来?”,结合前面两个问,说说自己的人生追求,回答“我要到哪里去 ? ”(三)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教学设计》由会员海阔****有我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教学设计》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