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赤峰市2025届高三3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 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
2、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
3、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 更要“心入” “情入”。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
4、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
5、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粗糙的东西”指文学艺术的原料,由于未经研究、分析等艺术创造,不像文学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那样更带普遍性。B.材料二认为, “关在象牙塔里”的作家闭门觅句,可通过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情节深刻、形象动人、激荡人心的艺术作品。C.材料一中鲁迅对儿子的嘱托和材料二中的鲁迅创作实践实例,意在告诫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扎根人民和生活。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生活,才能更好地进行文艺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艺工作者借鉴优秀文学艺术遗产中有益的东西,可以高质高效地创作文艺作品。B.文学艺术家无条件地到工农兵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一定能创作出优秀作品。C.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都是美,但是人民群众更加喜欢前者,因为前者生动而丰富。D.为鼓舞人民前进,作家应尽量避免展示丑恶,多歌
6、颂光明、抒发理想、引导道德。3.材料二中习总书记说“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下列作品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3分)A. 百合花 B. 赤壁赋C. 登泰山记 D. 祝福4.请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论证效果。 (4分)5.文艺创作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那虚灵的、缥缈的朱以撒多雨的南方春季,地势低洼的老家在潮湿的雨气里浸泡着。有一部分就化成雾气进入房间,被木板、粉墙吸附。在湿漉漉的清晨醒来,就可以看到外边粉墙形成的各种水印图案。那时,我正在幼儿园里对绘画产生兴趣,画着教科图上的花鸟鱼虫。这花费了我太多的工夫为了不走形,务求使一些线条固定,像树脂里的一线松针,无法移动得准确。其实,我是不喜欢准确的,那些太方正、对称、均衡的比例,远远不如我在课下涂抹得痛快。禁锢没有的时候,心气像水汽一样,夸张、变形,没有遮拦地弥漫这往往是我最得意的时候。那么,是什么时候,长大起来的人不再是一只任意飞翔的鸟,而是一枚风筝,系在现实而沉重的地面上。有一段时间,大约是二十五岁到三十岁这五年间,是我被笔墨中
7、的规矩纠缠得最彻底的时光。那些日子我接受了相当多的关于法则的引导,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结构法每一法则之内又可以分蘖出许多的细微子法。一个人进入这个艺术世界,看来就是从受苦开始,被驱赶着朝一个幽深的方向走去,结局如果不出意外,一般人都可以猜得到。许多结局早早地藏匿在我们机械一般的动作里,在我们彼此烂熟的圈套里,在我们共同熟悉的南方艺人优柔的品性里。新春未过,雨水开始了不断降临的历程。每一个喜好翰墨丹青的人,都会重视水的存在。我喜欢每一日雨下来的开始状态,雨多的日子让书斋里的人神闲气定,主人用一柄古朴的葫芦瓢,伸到檐头下,截住清亮的水,放入平坦的端砚里,再取一锭徽墨,缓缓地研动。研墨是懒人的活,带着慢条斯理的心境。虽然,可以交给电动研墨机来做,我想,这事不比其他,还是让自己完成这道工序吧。亲手研磨的汁液浸透了主人的心事,这很像烘焙新茶的角色,是敦厚朴实的老者,还是阳刚盛气的小伙,或者清纯灵巧的村姑,品尝他们焙好的茶,咂一口,不止是品到了细腻的指法,还有不同心性的渗透。只研朱墨作春山,自然比书画社成箱出售的没有性情的化工墨汁有韵致。手工墨汁进入雪白的宣纸,晕化开来,像一个缥缈的梦境。人乐于
8、依赖一个梦,在梦境中游转折牵连的弧线是我绵长的呼吸,大珠小珠般的点是我跃动的心旌,而晕润漫衍开的清淡墨痕是我体内涨落的潮汐。氤氲的雨气使我一提笔就进入另一个空间,这是夏、秋、冬所不能给予的。我的许多作品都大量地源于春天,像草木积极地生长。水和墨的大比例融汇,加上弥漫四周的雾气,温软妩媚的南风,使我眼前化开一片青青的原野。其他季节不行。一个进入中年的人,除了对外界的律变觉察越发不动声色,他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生理流程在一日里的游移,超过了以往的细腻。我向往春日里纵笔的情调,这是一个欲望不可阻遏的时节,蓬蓬勃勃的生长随处可见,包括手中的笔,一提起来就有一种驰骋的热望。许多可遇不可求的机会集于此,任你拣选。一个人在没有管束的条件下尝到了甜头,很快就会失去往昔对法则的倚仗。我想,到了一定时候,笔底自然会长出明亮的翅膀,飞翔。有好多次,我发觉毫无筹划地随便乱写,纸上更见神采飞扬。首尾相衔中跌宕激越,那么多的汁水流泻,或漫漶一团,或残破飞白,被情绪簇拥着,如血管里的血疾走。一幅书毕,感觉好极了随便,毕竟带有草率轻狂之意。以规矩衡之不免破绽时出。但是,随便之中包含了一个人在没有任何遮蔽时的真实状态。随
9、便留下的痕迹不能说更好,好是没有底线的,完全可以说更富有私人气味,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来阻止,或者引导,像一只鸟,来到明净的天幕上,任双翅掀动,乱飞。一个在艺术世界里漫游的人,必定向往自由。腕底的自由是次要的,比手腕更重要的是心灵,进入了什么里程,只有自己知道。比起体力劳动繁重的人,我的作为根本谈不上劳作,拈着一管没有三两重的毛笔,在纸上行走,却倚仗它滋养肉体和精神。对人说来,真是天方国里的笑话。越来越多的人在朝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向进发,谨慎地选择着真实的生存动作。去年是我内心最为隐秘的一年。年龄是一道无形的槛,跨进去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一些原先以为很有价值的东西,此刻放了下来,用身体的细微之变感受它们的距离。固守一种艺术语言,只有自己才知道,多少秘而不宣的内心活动,死而后生。也是在这一年里,我闲散地写了近百幅尺八屏的宋词,书案上永远是铺开了的纸和湿漉漉的羊毫,连同炎夏和寒冬,都在湿淋淋的墨气里一笔带过。对笔墨的过度依赖,那些柔软蓬松的毛羽、清澈的水、春心荡漾的墨韵,越来越明显地磨损了我和外边的密切联系。虚的世界比实的世界广大,像一阵风呼呼吹过,你看不到,只能感受。倘若要以一个人为例,就说林散之吧。耳聋的林散之进入了虚灵之境,笔墨里像月光一般铺洒着的情调,让夜读的行者,在柠檬的月色下,沐浴轻柔的静谧。像水乡之梦一样的林氏书风,给予后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化开来的空灵和淡远,成为功利主义者脱身后可以栖息的港湾。水汪汪的江南,水汪汪的缠绵,柔韧无骨地游移,就是这样一种悠然。我对学生说,读这样的作品,远离我们把握的那些审美框架吧,不要怕离题万里。这里边没有时间,没有旨意,更没有煽动,静静地展开着。可惜的是,这种美感真是稀有。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长期全身心地沉浸在翰墨丹青的艺术创作世界中,他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B.作者鼓励学生多阅读空灵淡远的作品,以让学生感受其中虚灵的世界,遵循常规审美法则。C.雨和水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发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艺术的感悟。D
《内蒙古赤峰市2025届高三3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g****z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2025届高三3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