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参考答案

19页
  • 卖家[上传人]:手可****6
  • 文档编号:599829796
  • 上传时间:2025-03-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4.50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1解析本题考查对与中国古代教育相关的几部著作的识记与理解情况。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全文仅有1200多字,却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了教师及师生关系。故C项正确。A项: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但并非记录孔子专门针对教育的思想。不属于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排除。B项: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传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是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排除。D项:孟子是“四书”之一,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不是专门论述教

      2、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2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创造与更新。再生产劳动力是指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但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潜在劳动力)转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如果部分考生不记得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具体内容,只需要记住一点:出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关键词都与经济相关。故A项正确。B项: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与题干强调的劳动力不符,排除。C项: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传播政治意识形态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对文化的传递与保存、传播与交流、选择与提升、创造与更新等。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3解析本题考查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著作及主要思想的识记与理解情况。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

      3、想家之一。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赫尔巴特是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职位的第一个继承者。故D项正确。A项:梅伊曼是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比康德晚了整整一个世纪。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如上分析,赫尔巴特是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职位的第一个继承者,晚于康德。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洛克未曾在大学任教。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4解析本题考查对心理断乳期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心理断乳是指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强烈,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的现象。心理断乳期是个体发展中的青少年时期,一般在11、1216、17岁阶段。故B项正确。A项:幼儿阶段是指3岁至6、7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C、D两项: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的成人在心理上已经完全独立,不存在心理断乳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5解

      4、析本题考查对教师劳动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专业性、创造性、长期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等特征。其中,长期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开展和坚持的过程。人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经验积累促成的,因此对人的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题干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的正是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故B项正确。A项: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即教师的劳动不应该受到时间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这种创造性重点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即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师劳动和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6解析本题考查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著作及主要思想的识记与理解情况。教育学上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争论称为

      5、“斯宾塞问题”,是因为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于1859年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通过知识价值论,他强调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或那个知识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的价值。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传授有价值的知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故B项正确。A项:夸美纽斯在其代表性理论泛智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一门艺术”,此外还在其代表著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论证。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并提出了教育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博比特是美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

      6、基者、开创者。他也强调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但他没有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论题。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7解析本题考查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1916年,杜威在其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连带学习”这一概念。他认为,儿童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或知识只占所学的一部分,其中还有一部分与正式学习一起产生的喜欢与不喜欢的情感和态度,认为这种情感与态度学习比正式学习获得的经验更重要,因为如果产生的是不喜欢的情感,那么会直接剥夺学生天生具备的适应生活的能力。题干中“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即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除了获得显性的数学知识外,还获得隐性的对数学的厌恶情感。这种情感的获得是意料之外的、个性化的,并且对该学生随后的学习产生了极大影响,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故A项正确。B项:附属学习的表述不够准确,与其相近的只

      7、有克伯屈的附属学习。与杜威的连带学习相比缺乏确定性,排除。C、D两项: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等,其显著特点是计划性。与题干计划外的情感态度获得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8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指西边邻居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儿子聪明,一个儿子眼看不见,一个儿子驼背,一个儿子腿瘸。于是就让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盲人卜卦(算命),驼背的搓麻绳,瘸子去纺线,五个儿子都不为衣食发愁。“西邻”非常智慧地结合每一个儿子的具体特点为他们各自找到了谋生的职业,最终使他们衣食无忧。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案例。故B项正确。A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发

      8、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侧重点在于遵循顺序开展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侧重于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9解析本题考查对国外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研究、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讨论,每个小班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研究占20%,个别作业占40%。故D项正确。A项:文纳特卡制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1919年在芝

      9、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华虚朋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属于自学式个别教学;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社会团体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实际上,文纳特卡制是想将个人自学与社会团体活动结合起来。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活动课时制发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课时制进行改革,试图打破每节课45分钟的固定死板做法,尝试根据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活动来确定上课时间长度。改革后课程以1525分钟为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有的课程,如数理化等核心课程可以连续用23个单位的时间,而某些辅助课程则只需用一个单位的时间。重点在于课程时间的改革上。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道尔顿制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做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侧重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进行干预性授课。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10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的疏导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是指老师一步一步地对“我”进行引导,用广博的文化知识来丰富“我”的思想,用高尚的礼仪来约束“我”的行为,让“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啊。可见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停不下来。故B项正确。A项:思想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属于德育原则。与题干循循善诱不符,排除。C、D两项:连贯性与一致性原则合称为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参考答案》由会员手可****6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参考答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