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纬10-50、沿海、平原地区。2.描述人口分布的方法: 总体分布均不均匀;分布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变化趋势:什么方向多,什么方向少;极值区域。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南亚人口稠密区,有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人口多聚居在城市。4.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5%。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亚洲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7个) 美洲美国、巴西、墨西哥 欧洲俄罗斯 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因素: 1.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地区。 世界人口稀疏区:高山寒冷区(青藏高原);干旱沙漠区(撒哈拉沙漠);湿热雨林区。(热带地区的高原适宜居住,原因是气候凉爽舒适。) 2.地形:平原是人类主要聚居地。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3. 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人口密集。原因:供水方便,有交通、养殖优势。如北美五大
2、湖地区。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特点: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原因:该地气候干旱,盆地边缘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资源较为丰富。 4.矿产:矿区人口密集,如新疆的克拉玛依等。(二)、人文因素: 1.生产力水平: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如大河中下游平原);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欧洲西部。 3.历史因素:历史悠久地区,人口稠密。如东亚、南亚人口稠密区。 4.政治: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集中全国90%的人口;深圳的崛起等。5.军事战争、文化(如唐人街)等。三、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2.产生原因:自然原因东部以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大,地势起伏小,交通便利,便于开发利用;东部河网稠密,水源充足。人文原因东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东部位于沿海,交通便利;东部开发早,历史悠久。第二节 人口迁移一、 什么是人口迁移1.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居住地变更 跨越行政边界 长期(1年以上)。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人口迁移使区域人口数量
3、发生变化叫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人口净迁入;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人口净迁出。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二、人口迁移的影响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力理论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地、环境、矿产、灾害等人文因素:经济(收入、就业岗位)、政策、教育等)拉力:迁入地的优势 推力:迁出地的劣势迁移障碍:距离远近;交通便利程度;语言、文化;国家政策、宗教;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四、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方向:旧大陆新大陆(欧、非、亚 美洲、大洋洲) 原因:开发新大陆,殖民扩张(2)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原因:经济快速发展。方向:欧洲美洲、大洋洲。(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亚、非、拉 北美、欧洲、大洋洲)特点: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西亚北非:20世纪70年代成为人口净迁入区,近年来由于战乱导致大量难民前往欧洲。五、国内人口迁移(1)1949-改革开放以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方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2) 改
4、革开放以后:特点:流量增大。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下。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第三节 人口容量一、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开放程度(交通、贸易)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二、 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人口合理容量数值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影响人口政策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
5、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一、乡村土地利用1、 农业用地(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2)位置:一般在村落周围2、乡村(1)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2)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功能区类型:一般城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2、不同功能区特点:(1)不同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2)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三大功能区的分布及特征功能区特征区位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或条状。大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CBD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城镇中心、交通干线
6、两侧或街角路口 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位于外缘,地价较低 减轻污染,保护城区环境 交通便利,降低成本居住区分布广泛(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高坡相联系 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普通居住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工业区、低地相连 便于工人上下班 收入较低三、 工业区布局原则(与风向)1.单一风向:工业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如欧洲西部)2.季风区:工业区布局在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如东亚季风区、南亚季风区)3.不定风向: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风频玫瑰图)四、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 主要因素(1) 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2)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OA为商业区;受距离影响最大。接近最大消费群体,交通最便捷,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7、。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适宜做住宅区,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既方便购物又方便上下班。 B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适宜做工业区,此处地价便宜、对城区污染小。2、 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3、 发展变化:(1) 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2) 后期: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原有工业用地可能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五、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1) 发展卫星城(2) 合理规划工业区(3) 保留一定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2、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例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建设交通线路、完善交通管理等)3、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保护: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第二节城镇化【课程标准】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
8、城镇化的意义1、 城镇化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 城镇化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3、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 城镇化意义:(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 提高资源利用率(3)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1、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新趋势常见的问题国家A:初期低(30%)慢问题较少,处于低水平时期发展中B:中期中等(30%-70%)快郊区城市化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C:后期高(70%)缓慢甚至停滞逆城市化市中心衰落(空洞化)发达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起步阶段水平速度原因发达国家早后期高慢工业革命早;经济水平高发展中国家晚初期或中期低快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剩余;经济发展迅速三、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问题(1)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2) 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2、 不同国家的问题:(1)发达国家:曾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得以解决。(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问题较多,有的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四、针对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2.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推进郊区城市化;3.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4.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五、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城市日常生活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3、 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应用服务。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
《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材料-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由会员耍****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材料-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