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教育随笔)
2页教育随笔: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单位: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作者:商科伟联系电话:13507671507杜甫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被很多教育文章所引用。把教育当作春风和春雨,她吹拂和滋润着学生的天地,是很恰当的。但这只是理想中的教育,今天,现实中的教育不是春风,却如龙卷风一般吹掉了学生的个性;也不是春雨,却如暴风雨一般浇灭了学生求知的心。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无痕过程,需要慢慢经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顺应规律就是无痕的一种表现。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要顺应学生自然的本性发展,在教育中更自然地对待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去悟、去疑、去想、去创,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慢”过程,是“无为而为”的过程。如此,便可化 “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 ,从而实现教师的“无为”和学生的“有为”。只有教育的方法是自然的,教育的结果才是自然的,受教育的学生才是舒服的,这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无痕”教育。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在一个个优良习惯的自然养成之中。养成的习惯是学生的内在品质,是逐渐固化的良好德行。一旦习惯形成,不用教师过多说教,学生任何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去做,而且会受用一辈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式,象春风和春雨一样,在慢慢滋润学生的过程中等待学生的成长。正如肖川教授所说:“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春风吹拂、春雨滋润的过程,风不能太急,雨无需太大。 “上德不德,上教不教。”郭思乐语。要让学校真正成为“学堂”,而非“教堂”。我们的工作,不该是反复的“叮咛”与“说教”,而是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有效的学习环境。此处无声胜有声!
《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教育随笔)》由会员耍****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教育随笔)》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