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贸易简答题一:1.国际贸易业务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有何意义?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1、国际贸易属于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2、国际贸易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3、国际贸易风险大,不稳定性高;4、国际市场商战不断,竞争激烈.2.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基本流程包括哪些环节?各环节应注意哪些事项?出口贸易的基本流程:(1)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阶段(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阶段(3)出口合同履行阶段3.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所适用的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对从事国际贸易有何作用?了解所适用的法律可以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使国际贸易顺利进行,使国际贸易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而国际惯例的运用,有利于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从而促进国际贸易正常有序的进行和确保其可持续发展。4.我国现行的法律中所涉及有关国际贸易的国内法较多,请简要介绍。 主要法律有:(1)关于使用国际货物买卖的国内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关于适用于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国内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3)关于适用于国际货款收付的国内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4)关于适用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国内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2、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法(5)关于适用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国内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5.如何正确理解国际贸易惯例?它与国际贸易条约有何异同点?国际贸易惯例一般是指国际贸易业务中,经过反复实践形成的,并经过国际组织加以解释和编撰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习惯做法。不同点:一前者属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普遍采取的做法,且这种做法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次数上的反复性,已被各国接受和承认。后者则是两个或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条约的形式达成某种贸易协议,其效力只在缔约国之间有效;二前者不是书面的规则,后者则属书面的规则;三在国际法上,条约的效力高于惯例的效力;四、对于前者,各个国家都有遵守的义务,对于条约,非缔约国没有遵守的义务;五一般是惯例产生的时间要早于条约的时间,条约往往是对惯例的重要一定。相同点条:一都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可以作为国际法院判决的根据;二惯例如果被条约采用,则转化为条约的内容;三都属于国际贸易方面的规则。 7.什么是对外贸易量?它与对外贸易额有什么关系?(1)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3、,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货币货物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等于对外贸易额除以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2)对外贸易量是用价格指数调整后的贸易额,他剔除了价格变化对贸易额的影响,相当于按照不变价格或固定价格计算的报告期的贸易额,它主要反映贸易规模的状况,使得不同时期的贸易额可以直接进行比较。8.简介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据此,所有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人进口贸易:所有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人境内的货物计入进口贸易:凡通过办理海关手续出口的货物计人出口贸易。9.在专门贸易体系下,一国的货物进口包括?(1)用于国内消费和使用的直接进口货物;(2)用于国内消费和使用的从海关保税区域进入境内的进口货物;(3)用于国
4、内消费和使用的从经济特区(如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进入境内的进口货物。10.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本质区别在于交易关系的确立不同:在过境贸易中,交易关系的确立是在出口国与进口国贸易商之间进行的;而在转口贸易情况下,转口贸易国的贸易商分别与出口国、进口国的贸易商订立买卖合同,达成实际交易。11.什么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它说明什么问题?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12.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1)跨界供应。从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他参加方境内提供服务,如国际长途电话服务。(2)境外消费。在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他参加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国际旅游。(3)商业存在。一参加方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实体的介入而提供服务,如银行或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向当地的消费者提供服务。(4)自然人流动。一参加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提供服务,如艺人演出。13.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流向)?地理大发现后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当时的贸易流向基本是:(
5、1)欧洲向美洲出口制造品,主要包括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家庭用品等;(2)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3)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棉花等;(4)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茶等。14.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国际贸易标志及特点(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主要标志,建立起纺织、冶金、煤炭三大支柱产业。生产效率快速提高,社会产品大量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蒸汽技术在火车、轮船上的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革,相对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 15.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国际贸易标志及特点(19世纪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了以电力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以重化工业兴起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输出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已形成的由以欧美国家为主的现代工业经济与其他国家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手工业传统经济组合而成的世界经济格局,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产生了。16.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特点?经济萧条,贸易萎缩。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重要变化表现为:(1)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例迅速增加。(2
6、)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例迅速提高。17.二战后国际分工呈现以下特点?(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2)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间的分工在削弱。(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之间的内部分工迅速发展。(5)服务业的国际分工逐渐形成。(6)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18.二战后的国际贸易标志及特点?二战后,以美国为先导,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合成材料、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成一系列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如原子能、半导体、石油、化工、宇航等产业部门。新产业的大量出现也使旧产业出现衰败,依照比较优势在国家之间实现转移,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产业部门之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资本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迅速增长深化了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范围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国贸易政策趋向自由化则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
7、公正、自由的环境,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19.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导。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20.二战后 ,贸易自由化表现、主要特点、作用及评价? 表现:(1)大幅度削减关税(2)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特点:(1)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地积极推动者(2)各国经济地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3)战后贸易自由化带有浓重地政府干预色彩(4)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地建立都为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5)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6)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地迅速发展作用及评价:第一,战后贸易自由化推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第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各国贸易政策发展的总趋向。 第三,战后贸易自由化为国家贸易、经济可通过协商、协调获得发展提供了先例。2
8、1.为什么说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是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机械、电报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电力等工业相继建立。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与资本输出使得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加深并强化,导致国际分分工体系最终形成,具体表现为:首先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的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两种依赖性;其次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他们之间形成了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再次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的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22.世界市场形成地标志为什么?(1)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地形成(2)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与世界货币形成(3)形成较完备地世界市场运作机制(4)商品各类地多样化与大宗贸易地增长23.世界“封闭市场”价格的含义是什么?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一般对价格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主要包括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
9、的协定价格。24.国际分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次大战 4.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二战后) 25.(16世纪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特点和表现? 在这一时期,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他们开发矿山,建立甘蔗、咖啡、烟草等农作物的种植园,生产和提供本国不能生产的农作物,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建立起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26.(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特点和表现?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首先,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再次,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最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巩固,欧洲殖民国家推行国际专业化生产的手段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分工模式。27.(19世纪中叶二次大战)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特点和表现? 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与资本输出使得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并得以强化,导致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具体表现为:首先,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其次,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再次,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的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28. 绝对成本论地主要内容(介绍国富论)?亚当斯密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地创始人,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地理论;斯密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地原因或基础为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成本地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地国家高地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该种产品地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成本“绝对优势”地产品,进口其不具有
《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题归纳》由会员海***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题归纳》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