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020课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全析

66页
  • 卖家[上传人]:g***
  • 文档编号:595902859
  • 上传时间:2024-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8.63KB
  • / 6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020课标第二章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全析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包含两节主要内容: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第二节地球的公转。这两节内容不仅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也是理解地球环境、气候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重要前提。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二)单元内容分析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地轴进行的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区时的差异、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等现象。本节内容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

      2、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包括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区时的差异、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等。第二节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进行的椭圆轨道运动,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黄赤交角)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和四季的更替等现象。本节内容通过图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包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形状、近日点和远日点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等。(三)单元内容整合本单元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核心,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整合两节内容,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如何适应地球运动的规律,实现人地和谐共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整合: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视频或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知识梳理: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通过图

      3、示和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实例(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实验活动:设计相关实验(如观测日影、模拟昼夜交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综合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时差、季节变化等。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理解人类活动应如何适应地球运动的规律。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的不当之处可能破坏地球环境的平衡,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引导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

      4、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理解地球运动的整体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过程:通过分析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培养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动态性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三)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问题,如分析某一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培养空间观念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信息技术应

      5、用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图、遥感影像等工具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如观测日影、模拟昼夜交替、调查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支持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解和落实,本单元的教学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了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这部分内容相对浅显

      6、,主要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感知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综合分析。在进入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地理意义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尚不熟悉。学生可能已知:地球在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在公转,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不同地区的时间存在差异,即时差现象。学生对于以下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或理解不够深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地转偏向力及其对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如黄赤交角及其导致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区划分、区时计算以及国际日界线的设定和应用。利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和预测地理现象的能力。(二)新知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新知内容主要围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深入探究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理意义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本单元的新知内容包括: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交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地转偏向力)以及时差现象。时区划分、区时计算以及国际日界线的设定

      7、和应用。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对地球运动的影响。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利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释和预测地理现象的能力,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极昼极夜现象等。(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地理现象和过程。地球运动的内容相对抽象和复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教授本单元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能否在脑海中构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模型,理解相关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逻辑推理能力:学生能否根据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相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综合分析能力:学生能否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复杂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计算能力:学生能否掌握时区划分、区时计算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并准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四)学习障

      8、碍突破策略针对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突破:强化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利用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构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模型。设计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演示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升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出发,推导出相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推理过程,促进思维的碰撞和融合。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与其他地理知识相结合,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训练:加强对时区划分、区时计算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计算方法的讲

      9、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设计一些计算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和巩固,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引导学生将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预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增强计算能力的实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强化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提升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能力的训练以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策略,可以有效突破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地理素养。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的大主题设计为“探索地球的运动规律:理解自转与公转对地理环境的深远影响”。这一大主题旨在通过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如何塑造地理环境,进而影响人类活动。围绕这一主题,本单元将分为两大部分进行深入学习:一是地球的自转,包括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及其地理意义;二是地球的公转,包括公转的定义、轨道、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理解这些规律如何影响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人地协调观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节奏、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需要适应地球运动的规律,以实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020课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全析》由会员g***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020课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全析》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