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6章 印度一、摘要印度是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国家,近70%印度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畜牧业对印度农业GDP的贡献率就达20%,是印度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2018年,印度肉牛屠宰量6870万头,牛肉产量425万t,黄牛平均产肉量102kg/头、水牛平均产肉量120kg/头,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近25%,仅次于禽肉。目前,印度活牛存栏为3.05亿头,占世界牛存栏量的30.44%,位居世界首位。对于印度而言,牛肉生产是个特殊的话题,牛在印度教中的地位与品种有关,最为高贵的牛是瘤牛,往下则是黄牛、奶牛和水牛、除瘤牛外其他牛都是可以买卖的、印度大多数邦(省)禁止屠宰奶牛,而水牛是不被李止的。从2014年开始、印度牛肉出口量超过巴西,成为全球牛肉出口量最多的国家,2018年,印度出口牛肉166.5万t,占世界牛肉出口总量的15.77%,其中,80%是水牛肉,主要出口至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市场。印度政府采取了众多措施,充分利用饲草及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展牛只的品种改良和后裔测定以及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扶持肉牛生产合作社,对畜牧业保险提供不同形式的政府补贴支持,以确保印度肉生产业
2、的持续稳定发展。二、肉牛产业基本情况(一)肉牛产业发展概况和资源状况1.资源状况(1)国土资源概况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国上面积298万km2(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位居世界第7位。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km。印度领上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深入印度洋,全境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约占47%,森林约占22%,草地约占4%。尽管山地、高原也占较大比重,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m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低矮平缓的地形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想上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使得印度有近一半国土被开发成耕地、印度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3,但是耕地面积比中国还大,多达1.43亿hm
3、2,居亚洲首位,人均耕地0.16hm2,约为中国的两倍。即使成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印度大部分粮食及畜产品生产仍能自给有余。从资源禀赋看,印度农业是“大国小农”的国情,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且资源占有结构极不平衡,农地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2)人口资源概况2018年,印度人口为13.54亿,是世界上仅次于我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密度454.4人/km2,其中城镇人口4.61亿.占总人口的34.05%,农村人口8.93亿,占总人口的65.95%。根据普查结果,过去10年,印度人口增长率为1.764%,较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2.115%明显下降。如图1-6-1所示,印度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量下降趋势。(3)经济发展概况印度是全球经济成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之一、世界干大经济体之一。2016年,印度经济首次超过英国,按国内生产总值衡量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印度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经历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14.3%,而其服务业比重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50%,之后稳步上升,2010年为57.7%。
4、但农业仍然是近70%印度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仅畜牧业对印度农业GDP的贡献率就达到了20%,成为印度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度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的重要出口国。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策,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1996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九五”计划(1997-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5.5%。“十五”计划(2002-2007年)期间,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实现年均经济增长7.8%,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年,推出“十一五”计划(2007-2012年),提出保持国民经济10%的高速增长,创造7000万个就业机会,将贫困人口减少10%,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力度。2008年以来,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有所好转。2011年8月,印度计
5、划委员会通过“十二五”(2012-2017年)计划指导文件,提出国民经济增速9%的目标。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印度经济在2015-2016财年仍实现7.6%的增长,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成长最快的经济体,外汇储备达3515亿美元。如表1-6-1所示,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22564亿美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3046亿美元,工业生产总值3249亿美元,服务业生产总值16269亿美元,出口总额2640.5亿美元,进口总额3595.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2美元。(4)气候概况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热带季风气候,西部的塔尔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共分四季,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无明显季风。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也是干旱季节;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基本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除高山区外,年温差在57之间,炎热季节长达68个月,北方气温最低为15,南方气温高达27,几平没有无霜期,热量资源相当丰富,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南部地区可一年三熟。(5)水资源概况印度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国36%的地
6、区年均降水量在1500m以上,33.5%的地区为7501500mm,30.5%地区为750mm以下。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km,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km2;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纳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尽管水资源丰富,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相比之下,热带季风区降水量较少,特别是内陆地区,一般在1000mm左右,甚至在600mm以下,只有高止山脉和东北部山地西坡较多,可超过30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每年6-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一年中旱季和雨季十分明显,因此干旱和洪涝也是制约印度农业发展的最大自然灾害。(6)饲草饲料生产概况印度天然草地少,非常重视现有草地的保护、改良和利用。优质饲草料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印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印度在不同农业气候带建立了若干个地区性牧草试验场,以科学方法培育优质牧草。科学规划优良牧草种植区域及适宜的品种,精准计算轮牧时间及载畜能力,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
7、抗旱耐牧的优良野生牧草蒺藜草,13年后可提高牧草产量810倍。在湿热地区种植抗热、抗旱优良豆科牧草,如三叶草、苜蓿等。除开垦荒地种植饲草外,还实行粮食和饲草轮作、套作,同时采用开辟林间牧地、利用农作物收获后的休闲地及村边和田边地角放牧,以解决饲料不足的困难。此外,在农村建立饲草和牧场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饲草种子及种植饲草所需的工具。随着农业用地的萎缩,印度大部分地区面临着严峻的饲料短缺问题。据统计,全国青饲料缺口36%、干饲料缺口40%、浓缩饲料短缺57%。印度农业部的评估机构认为,仅用农地的4%来生产全国所需的饲料是远远不够的。到2020年,印度奶产量将从1.28亿:增长到1.6亿t。为满足奶业发展目标,全国每年需要充足的饲料供应,其中需4.94亿t干饲料,8.25亿!青饲料以及0.54亿t浓缩饲料。据印度全国奶业发展委员会判断,全国优质饲料种子缺口巨大,目前年产量仅有4万t,而实际年需求量为54万1。因此畜牧业部门也把支持计划的重点转向饲料生产。在印度,黄牛及水牛养殖区青饲料轮作安排如下:2-3月播种玉米或豇豆,豇豆每亩可收青草1000kg,晚种的每亩可收获15002000kg。4
8、月种高粱及豇豆,可收割到7-8月。早种青贮高粱每亩可收割1700kg,青贮玉米每亩可收20002500kg。5-6月继续播种青高粱,可收割到9-10月。8月种青玉米可收割至11-12月,9月种埃及三叶草或青玉米,三叶草可一直收割到第二年的3-4月。10月种三叶草、青燕麦、青玉米,可收割到第二年4-5月。青燕麦第一季(上年9月至本年1月)每亩可收割1700kg;第二季(1-5月)每亩可收割850kg。埃及三叶草冬季每45d收割一次,3月份以后每30d收割一次,全季每亩可收草4000kg。通过这样的种植安排,全年都有青绿饲料供应。(7)农业生产概况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印度存在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人口规模庞大且以农村人口占大部分;自然灾害频发,影响最严重的是干旱和洪涝灾害,抵抗自然灾害威胁的能力差,导致生产极不稳定;小农经济占绝对数量,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土地生产率较低;农业发展缓慢,粮食安全问题高悬。为解决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印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绿色革命”。其主要目标
9、是构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础设施,采用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高产作物为主,结合水、肥、农药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跨了几个大台阶,从项目开始时1960年的粮食产量8200万t,1990年达到17640万t.2010年达到了24156万t。但由于种植的是高产作物,需要大量的化肥、杀虫剂以及为保障农田灌溉的柴油和电力等投入品,仅这三项投入占粮食总成本的比重,由1970年的15%,持续上升到2005年的80%,随着农业生产效率增速放缓,支撑“绿色革命”的粮食增长潜力逐渐消失。导致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印度粮食产量增速逐年下降,农业生产从每年增速10%12%下降到2011年的2.3%。经过三四十年的“绿色革命”发展粮食生产,尽管粮食总产量在增加,但算下来,人均粮食最多时不过240kg,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人均粮食占有量并无太大改变。如表1-6-2所示,2016年,印度粮食产量2.522亿t,肉类产量930万t,水产品1080万t。2.肉牛产业发展概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度通过充分利用饲草及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成为世界上草食家畜生产大国之一、印度是世界上家畜数量最多的国家,畜牧资源很丰富,拥有37个良种牛品种和13个良种水牛品种,虽然良种牛数量不少,却仅占全国养牛总量的20%25%。杂交牛或非良种牛居多。2013年,印度家畜总头数为5.12亿头,牛的数量为3.00亿头,约占畜牧总数的58.6%,其中,印度水牛数量世界第一,为1.09亿头,约占世界总量的57%;奶牛数量为1.23亿头,约占世界总量的16%。黄牛和水牛是印度农户饲养的主要家畜品种,是每家每户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不仅提供肥料、牵引力,满足日常营养需要,还能随时变现以备不时之需。但由于印度教视牛为神,所以印度宰牛少,牛肉少,消费的牛肉也少,印度一直是世界上肉类低消耗国家,主要用于出口。人们所需的动物蛋白摄取主要来源于牛奶。畜牧业是印度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据印度中央统计局估计,2013-2014年畜牧部门的增加值总额按现行价格计算大约是406035亿卢比,占整个农业增加值总额的21.58%;畜牧业按现行
《国外肉牛产业研究第06章印度》由会员德鲁****堂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肉牛产业研究第06章印度》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