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ABR-PKPM一. 设计依据信息本工程按照如下规范、规程进行设计: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2.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5.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7.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17)8. 钢板剪力墙技术规程(JGJ/T 380-2015)9.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10.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11. 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 28-2012)12.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2016)13.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14.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15.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6. 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2021)17. 混凝土
2、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二. 计算软件信息本工程计算软件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的SATWE2021 V2.1.1版。计算日期为2023年11月20日15时45分37秒。三. 项目基本信息表3-1 项目基本信息表类型计算值类型计算值建设地点建筑功能建筑面积(m2)设计工作年限结构高度(m)10.100嵌固端层号(层底嵌固)1地上/地下层数2/0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地面粗糙度B基本风压(kN/m2)0.40抗震设防类别乙类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设防烈度6(0.05g)场地类别II 类场地特征周期(s)0.35最大地震影响系数0.0400结构阻尼比(%)5.00抗震等级钢框架4 四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10结构耐火等级二级底部加强区层号1约束边缘构件范围1-2四. 指标汇总信息表4-1 指标汇总计算结果计算值规范(规程)限值判别备注结构总质量(t)287.02质量比1.00 = 1.00满足2层 1塔Y1.00满足2层 1塔楼层抗剪承载力与相邻上一层比值的最小值X0.92= 0.80 满足1层 1塔Y0.92满足1层 1塔结构自振周期(s)T10.7870(X)T3/
3、T1 90%满足Y100.00%满足地震底部剪重比调整前X2.45% = 0.80%满足1层 1塔Y3.52%= 0.80%满足1层 1塔水平力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地震X1/1552 1/550满足2层 1塔Y1/3233 1/550满足1层 1塔风荷载X1/1331 1/550满足2层 1塔Y1/1468 1/550满足1层 1塔地震力作用下(偶然偏心)塔楼扭转参数最大位移/平均位移X1.13 1.50满足1层 1塔Y1.20满足1层 1塔最大层间位移/层间平均位移X1.15 5满足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Y84.81 满足五.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本模型中暂无超筋超限信息六. 结构模型概况(一)总信息: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0.00混凝土容重(kN/m3)27.00钢材容重(kN/m3)78.00裙房层数0转换层所在层号0嵌固端所在层号1地上部分层数2地下室层数0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1.00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1.00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是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是考虑梁板顶面对齐否构件偏心方式传统移动节点方式结构材料信息钢结构结构体系框架结构恒
4、活荷载计算信息模拟施工加载 3风荷载计算信息计算水平风荷载地震作用计算信息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执行规范通用规范(2021版)结构所在地区全国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高位转换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计算传统方法墙倾覆力矩计算方法考虑墙的所有内力贡献墙梁转杆单元,当跨高比=0.00框架梁转壳元,当跨高比0.00梁墙扣除与柱重叠部分质量和重量是楼板扣除与梁墙重叠部分质量和重量是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是弹性板按有限元方式进行面外设计否全楼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不采用整体计算考虑楼梯刚度不考虑(二)多模型及包络:不同嵌固端位置自动包络设计否砼框架-钢支撑结构自动包络无支撑模型自动包络采用指定的刚重比计算模型否(三)风荷载信息:地面粗糙度类别B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0.40X向结构基本周期(秒)0.79Y向结构基本周期(秒)0.49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2.00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1.00保留分析模型上自定义的风荷载否考虑顺风向风振影响是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否考虑扭转风振影响否横风向或扭转风振校核是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kN/m2)0.40用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比(%
5、)2.00水平风体型系数:体型分段数1分段数最高层号X向体型系数Y向体型系数121.301.30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0.50(四)地震信息: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乙类设防地震分组第一组设防烈度6(0.05g)场地类别II 类特征周期(秒)0.35周期折减系数0.70计算地震位移时是否考虑周期折减系数对地震作用的影响是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400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2800是否采用自定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否结构阻尼比选取方法全楼统一结构的阻尼比(%)5.00特征值分析参数:分析类型子空间迭代法计算振型个数6砼框架抗震等级4 四级剪力墙抗震等级4 四级钢框架抗震等级4 四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不改变悬挑梁默认取框梁抗震等级否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否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是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是程序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是工业设备反应谱法与规范简化方法的底部剪力最小比例1.00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是考虑偶然偏心是考虑偶然偏心的方式相对于边长的偶然偏心X向相对偶然偏心0.05Y向相对偶然偏心0.05斜
6、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0水平地震作用计算考虑竖向等效力否竖向地震作用计算考虑水平等效力否计算水平地震时考虑竖向质量否(五)隔震信息:指定的隔震层个数0阻尼比确定方法强制解耦最大附加阻尼比0.50迭代确定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否同时计算中震非隔震模型否同时计算中震隔震模型否同时计算大震隔震模型否(六)性能设计:性能设计方法按照高规方法进行性能包络设计构件设计时考虑超强系数否中震计算模型弹性&中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144中震周期折减系数1.00中震弹性模型结构阻尼比取法全楼统一中震弹性模型结构阻尼比(%)5.00中震弹性模型连梁刚度折减系数1.00采用SAUSAGE计算得到的刚度折减系数否采用SAUSAGE计算的附加阻尼比否(七)活荷信息:楼面活荷载折减方式传统方式柱、墙设计时活荷载不折减传给基础的活荷载不折减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计算截面以上层数折减系数11.002-30.854-50.706-80.659-200.6020层以上0.55梁楼面活荷载折减设置不折减梁活荷不利布置的最高层号2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1.00墙、柱设计时消防车荷载折减梁设计时消防车荷载折减
7、(八)二阶效应:结构内力分析方法一阶弹性设计方法二阶效应计算方法不考虑柱长度系数置1.0否考虑柱、支撑侧向失稳否考虑结构整体缺陷否考虑结构构件缺陷否(九)调整信息: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是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上限2.00边梁刚度放大系数上限1.50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梁计算是地震作用下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60采用SAUSAGE-Design计算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否计算地震位移时是否单独指定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否风荷载作用下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1.00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柱端简化为刚域否梁端简化为刚域否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1.00钢管束剪力墙计算模型按合并墙肢模型计算钢管束墙混凝土刚度折减系数1.00剪重比调整调整扭转效应是否明显否弱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0.00强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0.00薄弱层调整:按刚度比判断薄弱层的方式按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的薄弱层自动进行调整否指定的薄弱层个数0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1.25地震作用调整: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00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的内力否框支柱调整系数上限5.00二道防线调整:考虑双向地震时内力调整方式先考虑双向地震再调整0.2V0分段调整方法规范方法alpha0.25beta1.80调整分段数0调整系数上限2.00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5梁端弯矩调幅方法通过主次梁支座进行调幅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1.00梁扭矩折减系数0.40转换结构构件(三、四级)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放大系数1.00(十)设计信息:结构重要性系数1.10交叉斜筋箍筋与对角斜筋强度比1.00
《钢结构连廊计算书》由会员liy****000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结构连廊计算书》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