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张榆:国粹中医

3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52463669
  • 上传时间:2022-09-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国粹中医,健康中国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 皮肤科 张榆e-mail 电话:15213023958摘要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现代社会,大家都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养生。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个“未病”,是指疾病在未发生之前,此时要注意身体,保持健康。否则,此时要不注意养生,一旦形成疾病状态再去治疗,就已经晚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在人体预防疾病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人会不会生病,重点在于这个人正气是否充沛,充沛则邪气不可侵犯,人就不会生病;反之,虚弱则不足以抵抗外邪,人就会因邪气侵入而发病。如能加强后天之调养,再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关键词 中医养生 治未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现代社会,人人都懂的“健康是金”的道理,从城

      2、市到农村,大家都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养生。但是,健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而是长期科学生活日积月累的结果。中医认为生命就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动态过程。人从母体中出生之后,经过婴幼儿、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形体逐渐成长,生理功能逐渐成熟,这是生命过程中的上升阶段。到了壮年期,生长发育已达到顶点,形体盛壮,生命力最为强盛。然而,生命现象也和其他食物一样,盛极必衰,进入生命过程最辉煌的壮年期后,衰退也随之开始,其后的老年阶段则是人生走下坡路的衰老过程,生命之火也会像燃尽膏脂的蜡烛一样熄灭消亡。黄帝内经中天枢 天年认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指出到了40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是一生中最为强盛时期。但随之而至的是衰老进程的开始,其后每过10年,衰老状况就会越来越严重,至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衰老之极就是死亡的到来。可见,中医传统理论一贯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存在着“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人类寿命也有与之相关的“生长壮老死”周期,其终极便是生命的结束。“生老病死”虽然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随着人类对

      3、衰老本质的认识、物质文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人越来越认识到摄生养性、防病延年的重要,养生长寿的正确理念也确立起来。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中医学的养生健康防老方法都是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要想长寿,未老先防的理念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防范于未然”,“治未病”的思想贯穿着祖国医学的始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重在预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

      4、”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金匮要略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揭示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清代新安医家程云来说:“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时贤王锡民先生在中医药与亚健康撰文说道:“亚健康”概念与黄帝内经中的“未病”概念大致相同。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个“未病”,是指疾病在未发生之前,此时要注意身体,保持健康。否则,此时要不注意养生,一旦形成疾病状态再去治疗,就已经晚了。因为病态会给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在这里,突出体现了积极预防的思想。”“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当今社会,显然更崇拜治疗重病、起死回生的下医,却根本不知何谓上医。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以此为标准将医生的水平进行了界定:“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概括起来,中医的

      5、“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层含义。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在人体预防疾病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人会不会生病,重点在于这个人正气是否充沛,充沛则邪气不可侵犯,人就不会生病;反之,虚弱则不足以抵抗外邪,人就会因邪气侵入而发病。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角称为“邪气”。“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疾病的发生机理较为复杂,归根到底,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出现某种程度的障碍,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再者就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然而疾病的发生,其主要作用的是人体正气的不足。如素问 评热病论篇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都强调了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入,或虽有邪气侵犯,也不会发生疾病。只有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的时候,邪气才会趁虚而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关系到人体素质的强弱,精神状态的好坏以及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等。素质虚弱除因疾病所引起外,往往与先天禀赋有关。灵枢 寿夭刚柔篇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虽说人的禀赋在生理上有其差异性,对人体在发病中有一定的意义。但如能加强后天之调养,再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古代许多养生大家都强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原则。

      《张榆:国粹中医》由会员人***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榆:国粹中医》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