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市西溪医院肝病科护理常规目录一、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3二、常见肝病护理常规31、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32、慢性肝炎护理常规43、重症肝炎护理常规54、脂肪性肝病护理常规65、肝豆状核变性护理常规96、蚕豆病护理常规127、自身免疫性肝炎护理常规138、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149、肝硬化护理常规1410、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护理常规1911、肝硬化大量腹水的护理常规2012、胸腔积液护理常规2113、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2314、肝硬化脾切除术护理常规2515、肝性脑病急救护理常规2816、肝功能衰竭护理常规2917、原发性肝癌护理常规3218、肝癌破裂出血护理常规36三、特殊检查及诊疗护理常规371、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护理372、腹腔穿刺术的护理383、胸穿与胸腔引流护理394、腰椎穿刺术护理405、骨髓穿刺术护理416、人工肝护理427、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止血护理438、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EST)护理常规459、肝癌介入治疗(TACE术)护理4610、PTCD术护理4711、血液透析护理4912、放疗护理常规5813、化疗护理常规61一、传
2、染病一般护理常规1、新病人在门诊经一般入院处置后,电话联系相应病区,由专人陪同送入病区。2、病人进入病区,热情接待,按病种、病情安置病室与床位,测T.P.R.BP体重,更换病员服,介绍入院须知、病区环境、安全教育、日常工作流程和有关规章制度,并介绍经管医护、科主任、护士长和同室病友,消除焦虑和陌生感。3、询问病史,做好护理体检,按规定完成护理病历书写。4、按病种和消毒隔离质量标准要求,严格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医院内感染,并协助医师做好传染病报卡工作。5、按医嘱实施分级护理,加强巡视,根据传染病的临床特点,重点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的颜色、皮疹、粘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脱水和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做好护理记录。6、及时,准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保证抢救治疗顺利进行。7、根据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要求,正确采集标本。8、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和对症护理,防止护理不当所致的并发症,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和病室安静,指导合理休息、活动、饮食、营养,做好出入量或尿量记录。9、按年龄、病情不同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环境调整,为病人创造有利于
3、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10、做好出院指导,如出院带药指导、休息活动营养指导、复查时间等,并予更衣、物品消毒,做好病历记录、整理,定期电话回访。二、常见肝病护理常规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一、定义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包括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引起并以侵犯肝脏为主的传染病。二、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1、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乙型肝炎起病缓慢,突出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尿呈浓茶样、巩膜、皮肤先后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肝功能损害。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临床表现与黄疸型基本相似,但症状较轻,不出现黄疸,有肝肿大及肝区隐痛。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相当一部分病例仅有体征或肝功能改变,多在普查时被发现。三、特殊检查1、肝功能检查2、血清标记物检测:抗-HAV-IgM,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IgM,IgG测定,DAN聚合酶,HBV-DNA。3、影像学检查,B超。4、病原学检查,荧光显微镜检查。四、护理要点1、传染病护理常规,按消化及血液体液隔离,隔离期为30日。2、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
4、应以不疲劳为度,半年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1-2年。3、急性期选择清淡饮食,忌油腻,鼓励病人多饮水、严重呕吐、黄疸明显者,可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4、病人的粪便用漂白粉消毒、便器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食具、体温计药杯用0.5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3060分钟,注射、采血、输液用具一次性使用,用过应焚烧或毁形及消毒。5、做好心理护理,调整好病人因隔离所致的孤独,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6、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对症护理。(1)消化道症状的观察,对恶心、厌油等给予合理饮食调配。(2)黄疸深度及大小便色泽的观察;对黄疸病人应保持皮肤清洁,指趾甲剪短,以免抓破皮肤,经常更换内衣。7、做好恢复期保健和康复指导。慢性肝炎护理常规一、定义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二、临床表现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属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
5、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征者。三、特殊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清ALT、白蛋白或A/G比例,丙种球蛋白测定。2、肝功能检查、血清学抗原,抗体的检测。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4、肝脏活体组织检查。四、护理要点1、传染病护理常规,按消化道、血液、隔离。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需营养食物,如有肝硬化倾向时,应予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每日1.52.0g/kg,应避免粗糙、刺激食物,绝对禁酒。3、根据病情,采用动静结合疗养措施,可配合适度的体育治疗。4、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消化道与全身症状及黄疸出血倾向观察,与肝外器官表现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5、根据治疗情况观察相应的药物反应。6、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多与其交流,树立信心。7、做好慢性肝炎有关卫生知识的宣教和康复指导。五、抗病毒药物用药护理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可采用劝解、疏导、暗示等心理支持的方法,增强患者心理应对能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细致地讲解肝硬化的预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坚持抗病毒治疗的意义。 2.健康教育:正规治疗就诊:教育患者在有经验的
6、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避免偏迷偏信。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已是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曾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用药依从性教育:对患者进行坚持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戒烟酒等生活方式改变等教育,让患者了解到抗病毒至关重要。同时要让患者了解到中途停药的严重性,轻则贻误病情,导致治疗失败,重者导致肝功能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药物知识宣教:用药前向患者讲述药物的剂型、作用机理、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服用方法、时间。告知患者漏服、加服、突然停药的危害。3.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患者病程长,根治难,抗病毒药物价格昂贵,认真做好护患沟通,动员患者利用一切支持系统,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实施,让患者了解错过抗病毒的时机,对肝脏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并将抗病毒成功的病例介绍给亲属、朋友、单位取得支持。4.出院随访:出院前对患者情况进行详细的出院沟通,并发放“医患联系卡”,建立一对一的出院后随访关系。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重症肝炎护理常规一、临床表现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迅速出现
7、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燥不安,神志不清,昏迷等)黄疸迅速加深、肝浊音界聚缩小,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和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有呃逆)极度乏力等,可见中毒性鼓肠,腹水、肝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脑水肿等。肝功能损害严重,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血总胆红素在170mol/L以上。2、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上述症状。二、特殊检查1、肝功能检查。2、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查同急、慢性肝炎。3、影像学检查:B超。4、对症的相应检查:血氨测定,血气分析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三、护理要点1、传染病护理常规,按血液、消化道隔离。2、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心理护理,精神护理,调整不良心理反应,创造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3、腹水病人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肝硬化时应给予高蛋白(每日1.52.0g/kg)肝昏迷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51g/kg)。4、保持皮肤清洁,每天进行湿式扫床除去渣屑,脏物、平整床单,经常更换内衣、内裤、必要时给予床上擦浴。5、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氏液清洁口腔34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有
8、霉菌性口腔炎时,可用制霉菌素溶液10u/ml,每日数次局部涂擦。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对症护理。注意病人有无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应警惕出现肝昏迷,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判断肝昏迷的严重程度。如出现烦躁不安时,用床档及时约束带加以保护。按昏迷护理常规。注意出血倾向(牙龈、皮肤、注射部位)和消化道出血症状、并对症处理。观察腹水、消退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测量腹围每月一次,体重每周一次,并注意观察使用利尿剂后有无电解质紊乱。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肠腔PH值,减少氨的吸收,可作食醋灌肠。观察有无肾功能衰竭表现,注意尿量和血非旦白氮等改变。准确执行各种治疗,抢救用药医嘱,并观察药物效果效应。7、做好重症肝炎康复指导和卫生宣教工作,防止复发。脂肪性肝病护理常规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是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发病率可达10%左右,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在我国,目前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临床上脂肪性肝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
9、。一、 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本病在西方国家成人发病率为10%24%,肥胖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57%74%。我国今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明显超过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那女患病率基本相同,以4050岁最多见。临床表现:起病隐匿,发病缓慢。1 症状 NAFLD常无症状。少数病人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症状。严重脂肪性肝炎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责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化相似。2 体征 严重脂肪性肝炎可出现黄疸,部分病人可有肝脏肿大。治疗要点:治疗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包括病因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提倡中等量的有氧运动,饮食控制,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合并高血脂症的病人可采用降血脂治疗,选择一些对肝细胞损害较小的降血脂药如贝特类、他汀类或普罗布考类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本病的药物疗效不肯定。维生素E具抗氧化作用,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有建议可常规用于脂肪性肝炎治疗。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营养失调:高于集体需要量 与饮食失当、缺少运动有关。(1)饮食护理:调整饮食结构,低糖低脂为饮食原则。在满足基础营养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热量的摄入,维持营
《肝病科护理常规》由会员m****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病科护理常规》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