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与管理.doc
6页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与管理【摘要】 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建设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提升文明程度、发扬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打好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奠定了基础。本文分析了发展城镇化和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做好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 产业集聚;资源;循环经济一、新型城镇化与社区建设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社区”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并不是我国自有的。早在西方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我们这里所说的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居民社会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共同体,是城镇构成与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平台。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建设与管理所面临的形势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
2、出,社区已成为承载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全面构筑真正的和谐社区,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矛盾。1、社会结构形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结构形式主要是单位制,人们的工作、生活主要依靠单位安排。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单位职能逐渐弱化,产生了大量完全不同于传统单位的各种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表现得愈加明显。社会的结构形式逐渐从原有的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变,人们不再以单位为核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社区成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依托。2、社区人员构成多元化。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把业务职能以外的社会职能转移给社区。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批国企职工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从“单位人”变为“社区人”;大批外来白领、商贩、打工仔和农民工进入城市,从“外地人”变为“社区人”。城市居民收入提高,
3、收入差距加大,社区内高、中、低收入人群同时并存。原来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的社区人员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上社区成为各种矛盾的聚集点。3、社区的发展也要适应家庭结构变化的需要。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家庭人口呈现出由多到少的趋势,“二人世界”的家庭数量在上升,包括无子女的丁克家庭和子女不与父母一起居住的空巢家庭,同时单亲家庭数量也在上升,家庭服务功能的弱化必然要求社区服务迅速发展。4、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总量增加,而且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同时,群众对医疗保健、就业、济困、照顾老人、家政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5、各类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在促使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不断产生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每一个新形成的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排斥甚至对立的状态。不少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土地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与管理.doc》由会员M****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与管理.doc》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