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学习指导书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了解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理解我国德育概念演变的过程,我国对德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大德育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掌握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二)本章重点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2、我国的“大德育观”3、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概念的区别4、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三)本章思考题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2、论述我国的“大德育观”3、比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4、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5、论述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第二章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一)本章学习目标掌握教育的日常用语含义,了解教育与学习、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哺育、教学、教唆、管理、改造、训练等概念的区别,理解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德育历史地位演变的过程。(二)本章重点1、教育的日常用语含义(即教育的一般含义)2、教育与道德的关系(三)本章思考题1、试区别教育与学习2、试区别教育与教唆3、试区别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4、教育一词的日常用语含义5论述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第三章 德育的必要性(
2、一)本章学习目标了解反对和怀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主要理论,掌握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理解道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并能从理论上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批驳,确立理性的德育理念(二)本章重点1、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2、学校道德教育必要性3道德相对主义的危害(三)本章思考题1、个人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2、社会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3、论述学校道德教育必要性4、试述学校德育的必要性5、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6、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德育的必要性第四章 德育的可能性 (一)本章学习目标了解美德是否可教的主要理论分歧,理解伦理学上关于什么是美德的争论,掌握教育学和语言学上道德是否可教的理论分歧,确立美德可教的理性信念。(二)本章重点1、德育的可能性2、道德是否可教的伦理学分歧、教育学分歧、语言学上的分歧。3、美德的内涵4、美德可教的理性信念。(三)本章思考题1、试述德育的可能性2、道德的学与教同知识和技能的学与教的区别3以事例说明“教”的意向性解释和成功性用法的区别4试比较道德可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第五章 德育内容(一)本章学习
3、目标了解古代德育内容和现代德育的主要内容,掌握道德内容的不同层次及功能,理解品德的结构,中西德育内容的不同,我国德育内容的调整。(二)本章重点1、道德的层次及功能2、品德的结构3、我国德育内容应作哪些方面的调。(三)本章思考题1、试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2、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的关系3、试析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训练的关系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5比较中西德育内容之不同第六章 德育手段 (一)本章学习目标掌握德育的主要手段,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体验等的具体运用,及在道德教育中的不同作用(二)本章重点1、规范性用语和评价性用语2、师德的主要内容3、情景性道德教材4、奖赏与惩罚(三)本章思考题1、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2、规范性用语与评价性用语的区别3、道德倡议与道德指令的区别4、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含义5师德与德育的关系第七章 德育方法 (一)本章学习目标掌握我国德育的确主要方法,说服、示范、集体讨论、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的含义及具体运用。(二)本章重点1、说服的含义及具体运用2、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
4、判断(三)本章思考题1、说服与压服的区别2、说服与说理的区别3、说服与说教的区别4、试评析和比较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5试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在道德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6比较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第八章 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一)本章学习目标了解直接道德教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直接道德课的结构,理解直接道德课的利弊,掌握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二)本章重点1、直接道德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2、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三)本章思考题1、教学与德育的关系2、结合实际分析道德课的利与弊3、为什么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德育概念分析,首先涉及的是德育的范围问题,即概念的外延问题。“德育”的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它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人类最初的社会意识并没有分化为今天所谓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礼仪之类相对独立的形态,当时的道德同社会意识的其他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所以,古代不存在独立形态的“德育”。所谓“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
5、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逐渐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之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规范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近现代西方学校实际上一直对学生兼施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这三种成分在西方学校生活中相互渗透,并无严格界线。但由于西方国家经历过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明确的分化过程,自觉地把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区分开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它们对立起来,在舆论上早就不再把它们混为一谈,因而也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宗教教育)、政治教育相对区分开来。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被宠统地称作“德育”。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 2、我
6、国的“大德育观”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远远小于古代的“社会意识教育”。2论述我国的“大德育观”(1)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德育外延的演变。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即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大德育(2)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大德育观)的原因(参见檀传宝:德育原理,第2页)传统文化影响 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3)“大德育”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当中,道德教育而且没有明确的严格的界线;学校生活中也不存在纯粹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然渗透着各种政治思想因素。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
7、候都更加强调对年轻一代的政治、法制教育以及宗教的或世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试图通过各种改革加强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的联系。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4)“大德育”观的困窘有悖语言习惯。在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毕竟不相同,而我们在研究的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同时,“大德育”在教育学上造成了以一样的手段、方法,一样的途径,一样的原则,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此外,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即德育即道德教育,我国的“德育理论”是以“大德育”作为概念框架的理论,如果与中外德育理论作比较研究,就会发生语言和概念上的分歧。 3、比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1)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此乃道德的特性使然。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除道德规范之外,尚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等。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
8、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个人内心信念(良心)(2)根据道德的上述特点,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但是,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有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只有在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才需要作出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如,学生因能力不做错作业,这种错误并不是“道德错误”,纯粹的学习事务属于“非道德领域”,不能以善恶标准对待纯粹的学习事件4、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1),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又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种教育。这是因为,政治
9、和道德虽然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但它们在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政治与道德的不同,势必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如果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而变动,就会损害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动摇道德和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2)更重要的是,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政治觉悟的形成和提高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心理机制上各异,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政治意识的形成可以依靠具有强制性的方式,因此宣传、说教、灌输、洗脑是政治教育一些惯用而有效的方法。正如列宁所言:共产主义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然而,品德的养成却靠自觉自愿,强加于人的道德并不会成为个人的品德,所以道德教育要诉诸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不顾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形成机制的差别,以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的的不同,很可能就会用政治教育的方法实施道德教育。5、论述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1)在等级社会中,道德和礼仪的界线很难分清。礼仪是维持等级制度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所以,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把守礼和越礼分别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2)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一种重要手段。但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情世故”的教育。告
《德育教育.doc》由会员pu****.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教育.doc》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