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自评报告院(系)名称:传媒工程系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谈新权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目 录第一部分 专业发展概况- 1 -1. 基本情况- 1 -2. 专业实验条件- 1 -3. 实践教学基地- 2 -4. 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 2 -第二部分 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 4 -1. 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4 -1.1 专业设置- 4 -1.2 专业建设规划- 5 -1.3 人才培养方案- 9 -2. 专业基础条件- 11 -2.1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1 -2.2 实践教学基地- 11 -2.3 专业图书与网络资源- 12 -2.4 教学经费- 12 -3. 师资队伍- 12 -3.1 专业负责人情况- 12 -3.2 队伍建设情况- 14 -3.3 主讲教师情况- 14 -3.4 科学研究水平- 14 -4. 课程建设- 15 -4.1 课程体系- 15 -4.2 教材选用与建设- 17 -4.3 教学方法与手段- 17 -5. 实践教学- 18 -5.1 实践教学体系- 18 -5.2 实验、实习和实训- 19 -5.3 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 19 -6. 教学管理-
2、20 -6.1 教学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20 -6.2 教学质量监控- 21 -7. 人才培养质量- 22 -7.1 学生专业素质水平- 22 -7.2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23 -7.3 社会评价- 24 -第三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拟整改措施- 25 -1. 存在的问题- 25 -2. 拟整改措施- 25 -第一部分 专业发展概况1. 基本情况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是由华中师范大学与深圳天有投资有限公司合办的一所多科性教学型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4年,隶属于传媒工程系,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是我院获省教育厅批准的第一批招生的本科专业,现为我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兼职教师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占33.3%;中级职称3人(其中1人为双师型教师),助教3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6人,占66.7%。兼职教师中副教授2人,讲师4人,博士5人,硕士2人。在校本科生136人(其中2006级32人,2007级29人,2008级40人,2009级35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开始
3、成立时就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按照学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我们提出了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出具有传媒特色,由“特色到出色”的发展思路,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近6年的努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从基本具备到逐步完善。目前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较完善的实验室设施,高效的教学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 专业实验条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拥有物理实验室、电路理论实验室、模拟电路(低频电路)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电视原理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10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以及计算机实验室,共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计651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48.93万元。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学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和开展校内外竞赛活动的需要。3. 实践教学基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内拥有电工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全天开放,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电工实训基地,在学生实训期间,全天开放。本专业在校外已建立3个实习基地,分别是河
4、南洛阳牡丹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原为洛阳巨龙网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宜昌三峡总公司培训中心、广东东莞福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的规模、场地和设施能很好地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全校现有图书总数为40多万册,期刊总数为1000多种,其中理工类图书6万多册,期刊200多种。我系资料室也有专业图书2282册,期刊10多种,供教师教学参考之用。4. 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例如,多次组织本专业的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竞赛、课件竞赛、多媒体教学制作竞赛等。组织教学方法的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还组织编写了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等实验课程的讲义,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2008年本专业教师申报立项编写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视频技术基础,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已获批准立项,并在网上正式公布。由我专业的教师担任主编的数字视频技术基础一书已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9月出版,并被该出版社列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通信类精品教材。这本教材已于2009年9月在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电视原理课程中使用,
5、效果良好。 本专业应届毕业生签约就业率均达到100%。2009年9月组织3个小组代表我校首次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两个小组获得省级二等奖的好成绩。第二部分 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1. 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1.1 专业设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无线电技术”专业,这是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中专业口径最宽的专业,它涵盖电子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领域。也是就业面最广的专业。多年来,社会上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一直是很大的,招聘单位多,需求量大。本专业充分利用母体学校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及其相应学科)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聘用了多名拥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并任学科带头人。在武汉传媒学院这样一所以新闻艺术类为主体的院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方面是为适应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长远发展和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需求的形势,另一方面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动画、新闻、管理学科实现文、理工、管理多学科交叉融合,能为社会培养既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又懂传媒学、传媒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本专业既具有理工科
6、院校同类专业的共性,更具有传媒工程的特色。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为了扩大专业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设置了三个专业方向:数字传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以适合不同志向的学生发展的要求。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在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子设备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宽范围内择业,能在信息技术产业、学校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影视技术、传媒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开发、管理与教学(培训)等方面工作。目前,传媒领域正在构建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体系,本地区急需此类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特别注重打造“传媒特色”,为本地区传媒领域(特别是广播电视行业、影像产业)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也能适应社会上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普遍性需求。
7、1.2 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三年内进入校级重点专业的前列,六年内成为省级特色专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专业建设规划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逐年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3)3年内申报23门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级精品课程数字电视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另一门专业基础课待定)。经过35年的努力,确保至少一门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力争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4)充分调动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我系组织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小制作、科技节以及湖北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规划如下:1.2.1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了适应专业建设和专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1)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争取今后三年内从重点院校对口专业招聘硕士及以上学位研究生34名,鼓励已获硕士学
8、位的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2)坚持青年教师的定向培养制度。在专业教师中,确定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及应用、数字传输技术等3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34位教师。每个教师可跨2个方向。尽快使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各有专长。(3)每学期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科研讲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一年二次,中级职称一年一次学术报告。青年教师一年一次教学法报告。(4)鼓励青年教师撰写论文,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提高学校与专业的知名度。(5)积极申请校级教改立项项目,近三年重点研究实验教学,争取做出特色,锻炼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申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6)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大胆使用和提拔青年教师。已提拔一名青年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助理。另外,有一名青年教师已被录取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1.2.2 课程体系与建设规划(1)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是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具体地说,在打好基础的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要逐年减少模拟技术内容,增加数字技术内容,例如通信原理,电视原理,现代通信系统等课程。增加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课程
9、的学时,例如数字电视原理,嵌入式系统等。鼓励青年教师关注和跟踪学科前沿技术,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中。(2)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建设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专业特色,传媒特色。(3)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选定精品课程的原则是,具有一定的基础或优势(师资,教材,实验设备等),能够体现或带动专业发展,具有传媒特色,促进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的主干课程。计划在今后五年内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3门,其中一门进入省级精品课程。目前,数字电视原理已进入校级精品课程的行列,短期计划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长远规划是在本专业中抓好三门精品课程的建设。(4)努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毕业设计组织管理工作,严格把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关,建立毕业设计导师定期指导工作制度,并有指导记录。努力提高指导水平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课程设计在选题方面要逐年增加设计性内容,体现综合性。校外实习在接受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习。1.2.3 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建设工作能有力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积极开展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措施。本专业主干课全部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使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推荐优秀教材占80%以上。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将已编写的实验讲义修改后正式出版。计划在3年内,再正式出版12本教材,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和师资水平的提高。1.2.4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已有的10个实验室的
《专业自评报告》由会员鲁**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自评报告》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