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闻学专业浅析增强新闻可读性的阅读手段

19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48635454
  • 上传时间:2022-08-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01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浅析增强新闻可读性的阅读手段摘 要新闻在受众了解各种信息中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可读性是贯穿新闻发展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概念。目前新媒体趋势不断清晰,在赋予可读性更广阔外延的同时,也给予国内新闻新的发展契机。但问题与发展并存,制约新闻可读性的多方面问题依旧存在,新媒体视域下如何增强国内新闻可读性,是亟待解决的重点。故而本文对增强新闻可读性的阅读手段进行探究。文章在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等,奠定整篇文章基调,其次分析新媒体时代国内新闻可读性的新变化以及阅读手段改变的特点,最后提出新媒体时代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具体阅读手段。关键词:新闻;可读性;阅读手段Analysis of read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 readability of newsAbstractNews plays a grea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various information of the audience, and readability is a key concept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rougho

      2、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s. At present, the trend of new media is constantly clear, and while giving wider readability, it also giv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domestic news development. However,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exist, and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readability of news still exist. How to enhance the readability of domestic news under the new media perspective is the key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d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 readability of news

      3、.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lays the tone of the whole article, secondly analyzes the new changes of the readability of domestic news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reading means. Finally, it proposes the specific readability of the news in the new media reading means.Keywords: News; readability; reading means目录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三)研究内容及方法2二、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与特殊要素3(一)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31.真实性与有用性32.易读性与可

      4、视性33.简洁性与多样性4(二)新闻可读性的特殊要素41.实时性42.解惑性53.指导性54.亲近性6三、新媒体时代国内新闻可读性的新变化以及阅读手段改变的特点7(一)新媒体时代国内新闻可读性的新变化71.新闻内容具有明显的解惑性73.语态更亲近受众的接受心理7(二)阅读手段改变的新特点71.随时读72.读所需83.重互动8四、新媒体时代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具体阅读手段9(一)以可视化的内容化解的专业性9(二)以移动化的传播增强可读性9(三)増强全媒体技能与理念9结语11注释12参考文献13致谢14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科学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改变着媒介生态,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崭新的全媒体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7月最新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关于媒体发展方面的内容提到,新闻呈现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逐渐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对新闻产品的个性化、可视化和互动性追求,其中着重强调了2016年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正不断增进融合,全媒体趋势逐渐清晰。自2014中国媒介融合元年宣告开启,全

      5、媒体随即在近年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词汇,为新闻产品的制作与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新闻业务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可读性是文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均有过研宄和讨论的一个关键概念,原意是指书籍报刊杂志或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对人们的吸引程度,读物所蕴含的阅读和欣赏价值。可读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而丰富的,全媒体对新闻产品的创新与再造也赋予了新闻可读性更为广阔的外延。无论在以往的旧媒体时代还是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可读性是新闻业务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读性对于新闻而言深刻地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大小、思想内涵的深浅、赢得受众的多少。借助全媒体的浪潮逆转受众对新闻的刻板印象,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分析新闻的新变化,发现新闻的现存问题,运用全媒体的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新型新闻产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给予受众更好的阅读体验,这些都是亟待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文献中关于新闻可读性的研究表较多,具体如下所示:刘鸿远(2016)指出了制约新闻民生化表达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换位思考、创新意识、延伸视角三项改进意见。刘海贵(2017)指出

      6、新闻写作要以平民化视角切入,挖掘相关性以增强传播效果,要着眼于日常性题材,更多地刻画普通人以贴近群众,同时通过系统化阐释,揭示执政理念的形成过程,强调新闻写作应具备多元化的视角,并结合报道案例进行分析论述。刘冰(2017)在关于新闻报道的重要理念中特别提到了“可读”,提出了讲故事、句子和段落短小、使用简单字词、强调变化和节奏、不说空话套话、少发议论、慎用形容词和副词等十项提高新闻可读性的有效方法。Alger(2016)着重讨论报纸新闻可读性,认为新闻可读性受内容和形式以及编辑时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富于故事性的新闻更具可读性。Bernard(2017)中认为可读性即通俗化和可理解性,这是对于可读性内涵的两种主流看法,同时提出了读者群、受众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特质、文本、文本和读者的关系是影响可读性内涵的四大因素。(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宄方法,从心理学、美学、新闻学等多学科理论出发,针对制约新闻可读性的现存问题,提出全媒体视域下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新对策。论文先对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和新闻可读性的特殊要素进行细致分析和梳理。然后以辩证的研究态

      7、度,既分析全媒体下新闻在可读性上发生的有益新变化,也意识到新闻本身专业性过强、专业生产的主流媒体发力不足以及记者全媒体技能和理念的缺失是制约新闻可读性的现存问题。最后得出全媒体下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有效对策。4二、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与特殊要素(一)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新闻可读性与受众的审美和心理有着微妙的关联,以下将主要从内在和外在既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同时结合美学、心理学及新闻学的理论多方面考察分析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1.真实性与有用性可读性的构成应首先符合美学的真实基准并与受众求真的基本审美旨趣相符。美学理论视野下,真实是美的基础并作为美之灵魂,事物的“内在真实”就是美的本身。这也赋予了真实极高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使求真成为了人们最浅层次的心理需求。希望得到真实信息是人的天性使然和基本欲求,因而真实在受众审美中具有突出地位,求真是人类共通的审美旨趣,真实与否是人对事物美的基本判断,内容的真实性能够对受众最基本的审美需求进行填补和满足。具有可读性的新闻内容在受众眼中必然是美的,须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从而才具有吸引力,而审美期待是受众依照审美原则对审美对象所包含内容的期

      8、待和希望,来自于事物的内在是否能产生影响受众、影响社会的“功能”、是否能实现满足受众和社会需求的“效用要求”。由此新闻内容的有用性是符合受众审美期待的关键并作为构成可读性的核心要素。2.易读性与可视性从可读性公式的要求来看,新闻内容的易读性是构成可读性的前提条件,国内外新闻学界在研究可读性问题时都重点强调易读性。事实上,易读成为了贯穿中外新闻学界研宄可读性的共同关键词。全媒体下的新闻消费日趋碎片化和快速化,追求能够“秒懂”内容,重在易读,易读能够给人们带来对信息内容迅速吸收的满足验,增添心理上对信息完全掌握的控制感,真实有用的信息但不易于受众迅速读懂消化势必使可读性大打折扣。结合以往学界研究与当下媒介发展均显示了易读是可读的前提,易读性是构成可读性的重要元素。认知心理学的分析研宄与实验得出,人类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有效认知所听到内容的10%,所读到内容的30%,但是对于视觉接收到的内容,却能有效获取80%甚至以上。因为具有可视性的视觉新闻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生动的表象,而表象又是读者进行形象思维的凭借物。形象思维由于是凭借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人们“在解

      9、读比较复杂的内容时,鲜明生动的客观形象有助于解读的顺利进行。”所以容易激发起受众形象思维的视觉新闻相较于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凭借物的抽象内容可读性更强。3.简洁性与多样性美学中的简洁性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美,是指构建文本话语时的一项原则,旨在追求文本的简单形式与深广内涵的统一,简洁能够使文本内容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足以吸引人们注意和阅读的美感。由此,从美学维度看可读性体现为简洁美。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决定了多样性是构成新闻可读性的普遍要素之一。从当下媒介环境上看,全媒体集纳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样化的新闻呈现形式,也造就了受众审美心理更趋于多样化,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越来越重视其外在形式的丰富多样,新闻形式单调不变则易引起受众审美疲劳认为其不具可读性。从新闻消费角度看,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节奏趋于快速化,受众被超量的新闻信息所包围,对信息筛选的时间极大缩短,使得受众在看到新闻外在的瞬间便对这则新闻是否具有可读性完成了判定,多样化的新闻形式则成为了受众判断可读性的重要标准。从受众需求心理的角度看,求新颖求多样是人们的普遍需求,全媒体环境下能够首先引起受众阅读兴趣的必然是变幻多样的新闻外在表现形式。也正是基于此,多样性成为了构成新闻可读性的外在普遍要素之一。(二)新闻可读性的特殊要素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在研宄其可读性的构成要素上,既要注意普遍性,还要讲求特殊性。普遍性就是能广泛适用于各种新闻类型可读性的基本要素,特殊性指的是与某种新闻类型本身相适应的特殊要素。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别,在可读性的构成上必然有着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功能、特点相联系,与科技新闻、财经新闻、民生新闻等其他新闻类型相区别开来的特殊要素。以下主要以心理学、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从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入手,结合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传播特点和可读性的内涵要义及新闻本身的特殊功能和短板,总

      《新闻学专业浅析增强新闻可读性的阅读手段》由会员pu****.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专业浅析增强新闻可读性的阅读手段》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