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农民工政策变迁脉络挑战与展望

13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13862413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6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我国农夫工政策变迁:脉络、挑战与展望李中建2012-7-18 10:47:06来源: 2012-7-14 爱思想网我国城乡二元的就业体制发源于上世纪50年头的工业化时期,通过人民公社、粮食统购统销和户籍制度等最终隔离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淌,国家通过安排手段调配各种生产要素优先支持工业的发展,严格限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到1978年,城镇人口占比为17.92,农村人口占比达82.08,近8亿农夫被限制在农业、农村的有限空间里。农夫工是改革开放后,农夫自发地冲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向非农化和城镇化转变所特有的现象。随着农夫工数量的急剧上升,农夫工结构、流淌意愿不断变更,为解决农夫工流淌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国的农夫工政策在不断的调适中趋于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夫工政策变迁的脉络 (一)由限制到松动(19781988) 从1978年起先,随着农村改革的突破和推广,亿万农夫因土地经营体制改革所激发的生产主动性大大提高。但农夫尚处在通过农业生产追求温饱的阶段,虽然苏南地区因领先发展乡镇企业伴生的“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但从整体上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夫流淌潮流。而城市由于大批知青返城、

      2、干部职工“摘帽”落实政策等因素,城市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全国约有2000万人须要安置就业。为此,国家仍严格限制农夫进城。198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迁向城市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要求城市的劳动、财政、公安等部门严格限制农夫流淌。由于农村改革的快速发展,到1983年底,有94.5的农户实行了包产到户,农夫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解决了温饱问题。1984年首次出现了“卖粮难”的局面,过去困扰多年的粮食问题大为缓解,1984年中心一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夫自带口粮到集镇落户,维持多年的限制流淌政策起先出现松动。1985年国家取消了对主要农产品的派购任务,农夫不再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而粮食配给制的渐渐消亡也为农夫进城务工供应了机会。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允许国营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从1984年到1988年,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资价格的上涨,产生的巨大的农夫外出“推力”,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放开搞活,产生了巨大的拉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快速增加,每年转

      3、移数量都在450万人以上。 这一阶段的农夫工政策具有从安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征,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趋于解体,从原来城乡隔离到渐渐松动,但政策的动身点仍是城市中心主义的,在形式上体现为对农夫自发流淌一种承认和默许1。 (二)限制盲目流淌(19891991) 1988年底,一方面由于经济过热而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很多在建项目被叫停,乡镇企业起先出现困难局面;同时农业经济效益连年下滑,农夫收入不增反降,农夫跨区流淌的势头有增无减,而城市的新增就业岗位严峻不足,导致了1989年春节后的“民工潮”,给交通、治安、环境、卫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国家起先限制农夫工盲目流淌,国务院1990年4月发出通知,要求对农夫进城务工实行有效限制、严格管理,并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政策手段在于提高农夫工在城市的就业门槛,防止大量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由于政策限制趋紧,农夫工流淌规模趋于缓和。 (三)规范流淌(19922000)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速,产生了剧烈的劳动力需求,农夫的第一产业收入增长缓慢,而负担日益加重,农夫外出务

      4、工情愿愈加剧烈。但与此同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起先全面启动,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加剧了城市的失业问题。优先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成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农村劳动力跨省流淌就业暂行规定,1995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加强流淌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提出要从总量上限制,优先解决城市就业、工种限制等政策。各大城市接连出台政策,通过数量、证件、管理、审批和工种限制等手段提高农夫工流入的门槛。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农夫工流淌以外出务工为主,而在本地转移就业人数的比例趋于下降,而政府政策的目标是优先保障城市居民就业,将农夫工就业限定在城市职工所不愿从事的脏、累、差工种以及非正规就业部门。 (四)激励、引导到公允就业与融入(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的深化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动,政策目标从单纯的就业向就业、安居、公共服务、城市融入等综合目标转变。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农夫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取消针对农夫工的卑视性政策规定以及不合理收费、解决拖欠克扣农夫工工资等问题,而当年8月起先实施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

      5、人员救助管理方法,在客观上终止了对农夫工的强制收容、遣送制度。2004年的中心一号文件,首次将农夫工表述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展了维护农夫工就业权益和改善就业环境的专项工作。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解决农夫工问题的若干看法,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农夫工工资、劳动管理、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与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就地转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而在2008年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约2000万的农夫工提前返乡,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夫工工作的通知,就促进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工资发放、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保障土地承包权益等作出规定。2007年国家批准了成都、重庆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些地方也在主动探究推动户籍制度、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城市社区完善等深层次的工作,促进农夫工的城市融入和向市民身份的转变。 目前,农夫工问题已经成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长期城乡分割的制度惯性、史无前例的农夫工规模、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和利益的多元性确定了我国农夫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农夫工政策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不断地调适与完善。 二

      6、、当前农夫工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农夫工群体内部的分化要求政策更具针对性、系统化和动态化 从农夫工流淌的稳定性看,有基本融入、相对稳定型和季节性或间歇性务工三类群体,其诉求有较大的差异,第一类型除收入外,更多地要求敬重和公允;其次群体则渴望稳定的收入和更多的公共服务;而第三类群体则对就业信息服务和维权有剧烈的需求。从农夫工的年龄和流淌意愿看,随着“80后”新生代农夫工数量的增加,其代际差异特征起先显现。依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新生代农夫工在就业动机、劳动权益诉求、职业角色认同、对城市务工的心态、维权意识和方式、对外诞生活的追求上,呈现出与上一代的明显差异。如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上,上代农夫工的目的是为了单纯挣钱,而年轻群体则更看重风光劳动和发展机会;在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上,从上代的“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等等2。从流淌模式和流淌时间看,除了一部分单身在外务工外,更多的农夫工实现了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国务院发展探讨中心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全国举家外出的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比重为5.29;农夫工的“移民”倾向日益明显,国家计生委对全国五大城

      7、市的流淌人口监测表明,流淌人口中有78.7为农业户口,而流淌人口家庭化趋势明显,全部21771个家庭(包括单人流淌人口户)中,67.4为夫妻或与子女居住。在流入地停留呈长期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中平均在现居住地停留时间为5.3年,有一半的人停留时间超过4年,18.7的人停留时间超过10年,只有18.2的人在最近一年流入到现居住地。由于任何政策都是一种事后的调整,农夫工群体的分化要求政策刚好进行调适,能涵盖其就业、维权、居住、子女教化、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不同层次,解决农夫工的多维度需求。 (二)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凸显农夫工政策调整的紧迫性 虽然当下我国面临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实现农夫工顺当就业成为政策的侧重点,但也应看到将来我国的人口增速趋缓、老龄化问题。蔡昉(2010)的探讨表明,我国已处于人口红利式微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时期,人口总规模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而劳动人口将在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未富先老是必需面对和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4。都阳(2010)等的探讨表明,“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为741万,“十二五”期间则下降为312

      8、万,其后则转入净削减。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逐步降低,假如我们不彻底变更过去企业对农夫工的“用而不养”、城市对农夫工“取而不予”模式,迟早会面临低成本劳动力供应枯竭的局面5。从人口的城乡分布看,多年以来在城市严格执行安排生育政策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增速有较大差异,一方面是城市户口人数的老龄化,一方面是年轻的农夫工因户籍壁垒无法转化为市民。假如没有对包括农夫工在内的流淌人口融入城市政策的刚好彻底调整,可以预见将来中国大城市较为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大城市的实际生育率低于政策生育率,导致了像上海等城市户籍人口的负增长,老龄化水平越来越高,如上海的老龄化水平已达到216。另外,随着一批批农夫工年龄的增长,一大批农夫工将不得不返乡养老,据国家计生委对重点城市的调查,63.9的农业流淌人口明确表示自己将来会在户籍地养老,只有10.4的农业流淌人口选择在流入地养老。假如流入地的养老保障体系不能覆盖这一群体,不仅会使农村原本脆弱的养老体系无法承受,而且也会使城市与农村的二元体系被固化。 (三)公允与效率的冲突使得政策选择面临社会公正与经济增长的两难取舍 在事实上,农夫工从事了城市居民所不愿干的肮、

      9、苦、累、险职业或工种,是对城市劳动供应的有效补充。虽然自上世纪80年头以来,农夫工的工资增加幅度极低,但农夫工和城市居民都从这种协作中得到了福利的改善。由于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增加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成为共识。工资集体协商、增加农夫工酬劳自是内在之义。但对于执行政策的地方政府而言,自然会面临这样的两难取舍:一是社会公正的压力。无论是从缩小收入差距、维护劳动权益,还是从促进和谐与公正来看,政府都有保障最低工资、维护劳动权益、社会保障,供应基础教化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职责。二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在当下劳动力供大于求、资强劳弱的状况下,一些企业靠压抑农夫工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担当社会责任等方式维持其竞争力,这已经为大量的阅历视察和调查所证明。2006年对珠三角地区进行的调查表明,农夫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平均每天工作9.80小时,平均每月休息3.24天,仍有27.5的人加班没有加班费,1.4的人加班没有工资但有补休,7.5的人说不清晰是否付薪7;而在浙江,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及以下的农夫工仅占37.6,26.7的农夫工每月只能休息12天,还有19.8的农夫工根本没有休息日,仍有近1/3的农夫工表示未得到加班工资8。对决策者而言,制定和执行保障农夫工权益的相关政策则无疑会增加大量雇佣农夫工企业的经营成本,而在东中西地区之间产业转移趋势加快的背景下,促进社会公正在客观上会提高劳动力成本,在客观上造成企业外迁和税源削减,甚至会导致工作岗位削减或农夫工收入降低。由此就不难理解,在劳动供应过剩、资本稀缺、GDP增长、招商引资等目标考核压力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对资方严峻侵扰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姑息和迁就,在促进社会公正和保经济增长目标之间摇摆不定。 (四)农夫工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状况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首先,从智力型人力资原来看,与城市居民相比,

      《我国农民工政策变迁脉络挑战与展望》由会员s9****2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民工政策变迁脉络挑战与展望》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