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藏族远古历史概况

7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09826502
  • 上传时间:2024-01-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简明藏族史第一章 藏族远古历史概况 原创 2008-09-06 15:28:07 字号:大 中 小 第一章 藏族远古历史概况一、藏区概况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从北到南有四个巨大的由西向东延伸的山脉,即: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脉、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这些山脉中间扩开,两头聚拢,西部形成帕米尔高原“山结”,东南形成横断山“山束”,使得整个青藏高原在地形图上象一个内装重物、两头扎紧的大口袋。在高原的内部,南北并列的山脉和山脉之间的台地又形成一个一个小的口袋。如同在一个大口袋中装着若干个小口袋。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整个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还多。西藏的总体地形构造是夹在喜马拉雅山和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这南北两道高墙之间的西北高东南低的三级阶梯,即是:1、藏北高原。约占西藏面积的2/3,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除西南角的几条河以外,多数是内流河,形成众多的高原湖泊;2、雅鲁藏布江流域,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河流都汇入由西向东的雅鲁藏布江;3、藏东峡谷地带,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到金沙江,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和河流变为北南走向。

      2、 从地形上看,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大多数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都集中在这里,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势陡降,很快与印度炎热潮湿的恒河平原相接,形成南麓和北麓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相差悬殊。而在西面、北面和东面,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相连接,气候和自然景观逐步过渡。由于海拔高,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所以高原气候寒冷而且干燥。拉萨一月平均气温为22,七月平均气温为151,那曲一月平均气温为139,七月平均气温为89,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在10以下,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都比同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整个青藏高原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拉萨和日喀则为120180天,那曲地区仅有6080天,没有严格意义的夏季。年平均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西藏拉萨为1733天,日喀则为1897天,那曲为2769天,而年平均最高气温高于1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在50天以下,最高的也不到180天。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7、8两个月,年降水量拉萨为4539毫米,阿里噶尔镇为604毫米,那曲为4062毫米。冬春多暴风雪,夏

      3、秋多雷暴、多冰雹,那曲年平均雷暴日在85天以上、雹日在35天以上。西藏又是多风的地区,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日数拉萨为324天,日喀则为593天,而那曲和阿里的牧业区为100150天,最多的地方可达200天。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西藏的植被呈垂直分布,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有森林,再往上依次是灌丛草甸、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雪线以上的高峰峻岭,终年冰雪覆盖,为大片的雪山冰川,类似地球的南北两极的景观。从整体来看,西藏的大部分地区是荒漠草原,不适宜农耕,只有少部分气候比较温暖的河谷由于日照长、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发展高原灌溉农业的有利条件,但耕地总面积不到400万亩,大部分地区为高原游牧区。虽然西藏牧业分布地域辽阔,但是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有限。广大草原牧草生长季节短,产草量低,载畜量低,而且多风雪灾害,生产很不稳定。农田必须有水利灌溉,庄稼才能生长成熟,因此耕地分散在河谷地带,一年只能一熟。繁衍生息在西藏的各个民族,正是在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不断的艰苦拼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二、藏区考古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藏各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古人类活动遗址,有一部分属于

      4、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说明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在西藏高原。其中对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北郊曲贡遗址的发掘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卡若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出土大型石器近7000件,有铲、斧、锄、犁和切割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工具;骨器400多件,有骨锥、骨针等;陶片20000多件,陶色有红、黄、灰、黑四种,有陶罐、陶钵、陶盆等。另外,卡若遗址还出土了猪、羚羊、狍子等十几种动物的骨骼,以及大量的粟类谷物,还有房屋遗址27处,有石墙、灶、灰坑等。据考古学家鉴定,卡若遗址的年代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它证明当时西藏人类种群的一部分正逐渐进入定居时代,生产活动已从采猎扩展到兼营农业和饲养家畜。考古学家还认为,卡若遗址是一座至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原始村落,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的进化水平基本相同,而且文化内涵有很大的相似性(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侯石柱西藏考古大纲,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曲贡遗址有早期石板墓两座,灰坑十多个,出土石器有近万件之多,骨器有古针、骨锥等,特别是一枚骨针在针尖穿一针鼻,针尾无鼻,其原理与现代缝纫机针相似,是全国史前遗址中首次发现。陶器有单耳罐、双

      5、耳罐、高领鼓腹罐等,外表打磨光滑,压有变化多样的几何纹饰。另外,曲贡遗址中发现双肩石铲、石磨盘,表明4000年前拉萨一带农业经济已经产生(王仁湘拉萨河谷的新石器时代居民曲贡遗址发掘记,西藏研究1990年第4 期)。三、藏族族源藏族的传说和古籍中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青藏高原的远古居民。藏族古老宗教本教的文献中,认为世界最初是由五种本原物质产生的一个发亮的卵和一个黑色的卵,从发亮的卵的中心生出人间的始祖什巴桑波奔赤,人类是从什巴桑波奔赤的后裔天界和地界的神当中繁衍出来的。还有的传说认为是由猕猴和岩魔女的结合传出西藏的人种,并且认为藏族最初的祖先就生活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泽当的附近,这一传说可能是古人类对祖先来自森林地区的模糊的记忆。藏文第吴宗教源流和智者喜宴记载说,西藏地区在人类出现之前曾经由十种(或十二种)非人统治过,那时西藏地区就被称为“博康”(bod-khams)之地,而“博巴”(bod-pa)正是藏族古往今来一贯使用的自称,可见是由地域的名称演变为民族的族称。而青藏高原周边的一些民族,例如羌族、纳西族、普米族的创世神话传说则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区。依据近年在青藏高原的考古发

      6、现、民间的神话传说以及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古人类最初活动的地域应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森林地带,后来随着使用火的出现,增强了人类抵御猛兽的能力,增加了人类食物的种类,逐步沿着河流分散,分布到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雅隆河流域,并在这些河谷地带发展出早期的农业和驯养家畜。在农业发展到可以养成畜群并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将狼驯化为狗以后,古人类才能够在辽阔的草原上生存并发展起大规模的畜牧业。以奶酪肉食为主提高了牧民的体质,畜群的增长需要寻找新的草场,这使得游牧部落有可能和必要进行长途迁徙,向更大的地域扩散。从藏北草原翻越唐古拉山到达长江、黄河源头的游牧部落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广大草原地带发展成一个又一个的部落联盟,并继续向东发展到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部落接触交往,这就是汉文古籍中所记载的羌人(汉文史料解释羌为西方牧羊人,其实际意义还有待研究)和西羌部落。向东发展的羌人部落有许多前后加入到黄河中下游的汉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另一部分从青海南下经过横断山脉进入云贵高原,甚至远到缅甸,发展成藏缅语族的一系列民族,通过语言上的相近还能够看到他们在民族起

      7、源上的亲缘关系。而留在青藏高原上的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经过唐代吐蕃王朝的统一,形成为藏族。羌藏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可能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即使不把羌人作为藏族的主要来源,羌人在藏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无可怀疑的。”(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28页)和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形成过程相同,西藏的古代居民最初也是以血缘亲属关系组成各个血缘氏族,由血缘氏族组成血缘部落,并且经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演变到父系氏族社会。汉藏史集说藏族先民最初分为塞(se)、穆(rmu)、东(stong)、董(ldong)四大族系,由此四大族系繁衍出大部分的吐蕃人。又说由四大族系分为查(dbra)、祝(vgru)、董(ldong)、噶(lga)、韦(dbas)、达(brdav)等六支,每一支又分为十几个支系。藏语称姓氏为rus-pa,本意是“骨头”,亦译“骨系”,就表明姓氏和血缘有密切的关系。古代部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的迁徙,由一个部落分化为若干部落,或者由于部落之间的通婚、结盟、战争征服等原因,几个部落合并为一个新的部落。为在频繁的争夺水源、牧场、田地和属民的部落战争

      8、中存在和发展,一些部落由临时的同盟发展为固定的联盟,或者被征服的部落附属于战胜的部落,形成部落联盟。同时在部落中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和等级的差别,一些部落的首领变成了部落的贵族,并把自己的财富和权力遗传给自己的子孙,出现了“王”和“臣”、贵族和平民的区别。战争中的俘虏被当作奴隶使用,被征服的氏族部落成为战胜者的附属,要向战胜者交纳差税,在战争中提供兵员。部落联盟处在不断的分化和组合的过程中,一些部落联盟衰败了,一些新的部落联盟又起而代之。到公元六世纪时,藏族先民的部落群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发展和分化组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部落联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区的有所谓“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并为“十二小邦”。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十二小邦中有:“象雄”,位于西部阿里、拉达克一带,汉文史籍称为大小羊同,认为是西羌的一个部落;“娘若切喀尔”、“努布”、“娘若香波”,位于后藏江孜一带;“卓木南木松”,位于亚东到锡金一带;“几若江恩”、“岩波查松”、“龙木若雅松”,位于拉萨河流域;“雅茹玉西”、“俄玉邦噶”、“埃玉朱西”,位于西藏山南一带;“工布哲那”,位于工布地区;“娘玉达松”,位于娘布地区;“达

      9、布朱西”,位于塔工地区;“琛玉古玉”,位于桑耶地区;“苏毗雅松”,位于藏北草原直到玉树、甘孜地区,汉文史籍称它为西羌中的一个大部落。另有后来建立吐蕃王朝的“悉补野”部落,位于山南琼结一带。四、悉补野王统在这些小邦中,有比较详细的历史传说记载的是悉补野部落。依据古老的传说,该部的第一代首领也即是吐蕃王室先祖涅赤赞普是从天界下降人间,降临雅拉香波神山,被当地牧人拥戴为王,由于是牧人以颈为坐椅把他抬回来的所以称为“涅赤赞普”。而本教文献则记载他是从波密一带迁徙到琼结地方,然后发展起来的部落首领,由于他来自波密,因此被称为“悉补野”(恰白次旦平措等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上册,西藏古籍出版社,1989年)。涅赤赞普的时代在雅隆河谷修建了雍布拉岗的宫室,说明当时雅隆河谷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和牧业。涅赤赞普六传到止贡赞普,在部落联盟的内部斗争中,止贡赞普被属下的小部落首领罗阿木达孜杀死。涅赤赞普的两个儿子被流放到工布,其中的聂歧当了工布的小王,夏歧举兵报仇,夺回了王位,改名为布德贡杰,为止贡赞普修建了陵墓,并兴建了琼结的琼瓦达孜城堡。萨迦索南坚赞王统世系明鉴说,在布德贡杰的时代已能烧制木炭,冶炼铜、铁、银等金属,还修渠引水,灌溉农田,并且制造犁轭,用二牛共轭耕田。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畜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因而人口增加,部落繁盛。部落联盟的发展带来了部落首领的王权的提高,在涅赤赞普时辅助赞普的是“三尚一论”,“尚”是舅氏,即亲缘部落的首领,“论”是赞普的家臣,还带有明显的部落联盟的特征。到第十六代赞普岱处保南木雄赞时,开始设置了“大论”(即大相),以后又出现了为赞普管理收纳贡赋的“岸本”(财税官),各个部落首领和贵族要向赞普盟誓,效忠赞普,臣下的官位、领地、属民已被认为是来源与赞普的封赐,如果臣下不忠,赞普可以处以刑罚,剥夺其封地和属民,在臣下的家族发生绝嗣即没有男性后裔继承的情况下,其封地属民要由赞普收回,由此确定了赞普和臣下的君臣的关系。到第二十九代赞普达布聂西时,雅隆悉补野部落已经基本上统一了雅鲁藏布江南岸地区,并力图向江北发展。此时拉萨河流域存在岩波查松(在澎波一带)和几若江恩两个小

      《藏族远古历史概况》由会员s9****2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族远古历史概况》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