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 5.1《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7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09283968
  • 上传时间:2024-02-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六国论【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夯实基础,掌握典型的文言词语,翻译重要的文言句子。2.过程与方法:提要钩玄,明确中心论点,把握主要内容,梳理论证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着眼后两段,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加强诵读,感受情感,领悟文脉,把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学习重点】明确论点,把握内容,梳理结构。【学习难点】理解意图,感受情感,领悟文脉。【知识链接】一、题目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分为两种: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是个有所省略的短语,完整表达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六国破败的原因。二、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他有政治抱负,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或者“言当世之要”,以“施之于今”。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2、均列入“唐宋八大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写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三、背景1.六国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国本来弱小落后,经过商鞅变法,通过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曾“合纵”抗秦,但各有打算,联合并不巩固,终被秦国“远交近攻”,逐一瓦解,相继灭亡。2.北宋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吸取唐朝藩镇割据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边关空虚。太宗继位以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又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亦遭败绩。从此以后,宋朝国势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公元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威胁汴京开封。宋真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每年赠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三十八年后,辽再次要挟,

      3、宋仁宗最终决定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只过了一年,西夏也来要挟,宋朝只得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辽和西夏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了无穷的后患,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对此痛心疾首。1126年,苏洵死后六十年,“靖康之变”发生了,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自主学习】一、自读单元赏析指导,筛选主要信息填空。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毫无章法,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着充沛的思想情感,有气脉贯注其间。“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第一,提要钩玄,沉思力索,通过梳理归纳,搞

      4、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二、夯实基础1.请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弊在赂秦(l) 六国互丧(sng)率赂秦耶(shui) 思厥先祖父(ju) 暴霜露(p) 奉之弥繁(m)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 燕赵之君(yn) 洎牧以谗诛(j) 邯郸为郡(hn dn) 革灭殆尽(di)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yn) 为(wi)国者无使为(wi)积威之所劫哉2请在以下句子中找到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义。(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3请注明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意义。(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在道理上)(2)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4请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1)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

      5、父亲)(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含转折。)(3)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4)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5)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义:不去;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等)(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终于到了某种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以往的事情,先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情调情节的生动性、连贯性。)5请解释以下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和词性。(1)或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相当于“有人”,不定代词)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副词)(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动词)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形容词)(3)势其势弱于秦(势力,名词)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名词)(4)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介词) 秦以攻取之外(用,介词)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从而,结果连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6、来,目的连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结果连词)以地事秦(拿,介词) 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 至丹以荆卿为计(用,介词)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介词)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凭借,介词)6请判断并说明以下特殊句式的类型。(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指代“土地”)(3)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和秦国”,为后置状语,应调至“五战”前)(4)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诛”在意思上表被动,被诛杀)(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用“为所”表被动)(6)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比秦”,为后置状语,应该调到“弱”之前)(7)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句,“大”为后置定语,应该调到“天下”之前)7.请翻译以下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

      7、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有这样的有利势力,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胁迫啊!(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假如凭借这么大的天下,跟在六国后面并跟从六国灭亡的旧例,这样又处在六国下面了!三、整体把握整体感知文章,筛选关键语句,填补以下结构提纲:第 段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段承接第1分论点,论述 韩、魏、楚 三国破灭的原因第段承接第2分论点,论述 齐、燕、赵 三国灭亡的缘由第段提出办法:以赂秦之地,封臣礼才,并力西向,抗秦有望 总结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段得出结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完成表格第一段总论点:弊在赂秦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二段分论点1:分析韩、魏、楚三国的破灭,用什么论证方法强调赂

      8、秦的危害运用三组对比论证,论述韩、魏、楚灭亡不在战争,而在赂秦。其一、秦与三国得失土地数量的对比其二、诸侯祖先得地之难与子孙弃地之易的对比其三、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的对比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引用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中的语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归纳,运用引证法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以增强说服力。第三段分论点2:分析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有何特殊国情和共性原因齐国因结交秦国,不助五国,最终势单力薄而亡。燕国因荆轲刺秦,计策失误,招致祸患而亡。赵国因李牧被诛,邯郸被吞,用武不终而亡。共性:三个国家虽然都没有以地赂秦,但都处于秦国极其强大而自身非常孤危的境地,“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令人惋惜。尾句从反面假设,推测六国“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韩、魏、楚三国爱惜土地,不赂秦国;齐、燕、赵三国不出错漏,策略得当,六国未必灭亡。第四、五段:反复强调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不要“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借古讽今),以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来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国和西夏,要用武力抵抗到底,以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巩固提高】 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作比较,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何异同。共同点:两人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就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像苏辙所说,另外四国能够“厚韩亲魏”,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论述重点是接近的。不同点: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原因分析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写作意图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附: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高中语文 5.1《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M****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5.1《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