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策略和应对

6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07682015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0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策略和应对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何来思考。正是基于此认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用问题来切入课题,用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用问题为载体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笔者发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在重视问题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反思在用问题引领教学过程的时候,“问题”会给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多大的效益?我们是否有必要产生那些“问题”?那些“问题”是否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那些“问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多大的益处?一、现状分析:笔者发现,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三多”是教师的提问数量多,识记性问题多,只需学生做出简单判断的问题多;“三少”是对学生探索能力有真正提高的问题少,有助于学生整合相关知识的问题少,原创性的问题则更少。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会产生“三多”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三:1、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以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向学生提问题,提许多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于是在课堂上教师步步为营提出问题,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则是目不暇接,疲于应付各种问题,结果是问题多了,学生思考的

      2、时间和空间少了,问题始终问题,没有形成结果。2、教师试图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确实在听课时易造成注意力分散,教师通过有效提问,能帮助学生维持注意。但是否有了问题就一定能引起学生产生并维持注意?我看未必。因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空间和持续性是有限的,问题多了就不可能对所有问题引起注意,况且当问题层次过低时既便学生解决了问题也没有成就感,而问题层次过高,学生发现许多问题都解决不了,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3、教师以为只要答案是从学生口中说出来的,则学生一定对该知识已经理解或掌握了。学生能否回答出教师所提的问题有时确实可以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已理解某一知识点的标志,但有些问题既便学生答对了,也未必就是一定掌握该知识点。对一些陈述性知识的回答有时学生可以从教科书或教辅中直接获取,在他没有真正理解涵义和实质时也能回答;对一些程序性知识的回答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有时笔者发现学生题目会做了,似乎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巩固、掌握了,其实不然,学生仅仅是对课本或教辅上的解题方式照样画葫芦而已,其用意仍然是不理解的。造成“三少”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也有三个方面:1、教师没有从课程的整体布局中

      3、体会到某一具体知识点在此时此地出现的背景。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科课程转换为教学内容后对学生掌握学科的具体要求,即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体现,即体现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课堂上产生的问题,必须是学科逻辑发展和学生心智发展有机统一。2、教师对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所需要培养的能力缺乏整体的认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以知识点为载体,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于化学教学中,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于各种问题的影响,促进学生对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然而具体涉及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应该在创设情境时对该知识点进行评估,预测通过某一情景的创设,力图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具体的能力可以描述为四个方面:即提高学生的知觉辨别能力,培养学生习得与运用要领的能力,习得与运用规则的能力,以及习得与运用高级规则能力。教师应根据具体知识点的特质,前后知识相关性以及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等等,理清能力目标,再生成具体问题,做

      4、到有的放矢。3、教师对课程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未能清晰辨析“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差异。美国学者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材只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教材只有成为相互作用过程的积极因素时,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景的问题、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课程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施用教材开展教学仅是课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建构知识服务,中心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教教材”只是为了完成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传递,对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则并非作为关注的中心。基于上述认识,在课堂内实施提问时,我们应尽量精炼和提取一些入口小,涉及面广,原创性强的问题,这样一方面既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整合相关知识,并与原有知识建构联系,形成“知识树”,另一方面在广阔的知识涉及面中寻求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对醇、醛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系统整理时,笔者以化学式C3H6O为载体,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1、写出化学式为C3H6O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通过这

      5、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整理三类异构体的相关性:即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和异类异构。2、请你说出这几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有哪些性质,为什么有这些性质。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从“元认知”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尤其是通过类比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3、试写出CH3CH2CHO和CH2=CHCH2OH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该问题的分析研究,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几大重点反应类型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该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对醇和醛这两类物质性质相关性及互为联系的认识。上述问题的提出,不仅切入点小,但涵盖面广,通过所提问题的步步深入,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巩固,可谓是“一石多鸟”。二、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一般过程及影响生成问题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一般可描述为以下过程:创设情景、感知情景 形成认知冲突 生成问题 形成对问题的语言文字描述 界定问题 表征问题 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或多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和学生均为课堂的主体。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由谁来提出问题并非关键,对课堂中生

      6、成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是双方对生成问题共同感知而形成具体的文字描述,即“合作创生”。而关键是生成出怎样的问题?生成的问题能否实现两主体间的转换,学生获取问题信息后能否对问题进行表征和转换成易促使自己思考的任务,进而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影响生成问题的因素有以下五方面:1、教师对教学情景的渲染程度。创设问题情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环,学生在对所创设情景的感知过程中,当体会到情景中所流露的细节和平时的经验不一致时,学生的内心便会引起认知冲突。如果该冲突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那么该冲突必然会使学生吸引到非将冲突解决不可的欲望中来。然而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在学生感知过程中,觉得认知冲突不存在或认知冲突太小,学生内心即使有一些疑虑,可以马上自主解决;或者是情景所造成的冲突太大,使学生无法感知,这时学生一片茫然,什么都不知道,如此情景的创设其实也是无效的。2、学生的准备知识对生成问题的影响。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也可以判断出某学生化学水平如何,我们只要分析学生提问的层次便可略知一二。因为学生准备知识上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学生所生成问题

      7、的质量。例如“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当左边的试管中因加热颜色改变时,有些学生观察后并不生成什么疑点或问题,而有些同学却有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变色?生成了什么?说明了浓H2SO4的什么性质?为什么加热前没有?对产生气体成分的疑问等等。3、在感知情景过程中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生成问题的影响。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与演示台的距离和方位不同,学生对情景感知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学生生成问题。例如“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有学生发现并没有把导管伸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于是生成“为什么没有把导管伸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问题,而某些善于观察并勇于质疑的学生会生成这样的问题:乙酸乙酯难溶于水,它不可能倒吸,必定另有原因,那究竟是防止谁的倒吸呢?4、语言文字使用的娴熟程度对已生成问题描述的支持。当主体从被感知的对象中生成问题后,这些疑问仅仅还存在于“我”个体的头脑中,如何转换为我和其他学习者所要探究的任务呢?这时就必须对已生成的问题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让课堂中其他的学习者能明白“我”所关注的是什么?然而笔者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或学生所叙述的问题并不是他真正要对方回答的问题,

      8、或者是由于所用语言措辞的不规范而导致该问题变成了其他问题,再就是被问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某老师在复习“盐类水解”时,他提出这样的问题:盐类水解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这个听课者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5、学生已有的界定问题和表征问题能力的差异。当学生接受问题后,必须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性质、范围,找出问题的本质,并用自己最能理解的言语来叙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路沿着问题的核心有条不紊地展开。界定和表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学生要占有丰实、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的有效信息,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确保问题的顺利解决。例如在复习“烃的衍生物”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来引入这些官能团?大概过了一分钟后笔者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表现出一片茫然的迹象,我问他们怎么回事,有学生说“什么叫官能团的引入”。看来这是因为我所叙述的问题学生不能进行表征,无法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来转换,导致原本简单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三、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策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主体,在探究中生成问题是大家

      9、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同时在生成问题后并不能拘泥于由谁来提出问题,笔者觉得此时应该做到“教学相长”。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中建构最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师面向学生的问题,以及如何激励学生生成问题。1、教师应明确怎样的问题最有价值,以实现课堂效能的最优化。有价值的问题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有较大的思维容量。首先从思维方向评价,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可以给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确保课堂教与学深入而持久地开展。其次从思维的力度来考虑,应该是思考性问题,如果学生将书上或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同时从问题的类型上看,它必须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整合性问题或创造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再只是简单地重复、再现和确认,而是需要将其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结构进行组合或重构,确立新的认知结构。二是具有适宜的难度。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强度,学生经过努力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是难易适度的问题。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呢?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即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有效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考。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才能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三是具有合适的梯度。在探究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组,并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降低难度,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例如在“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和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乙烷分子结构,推断可能有的乙醇结构式。学生经过思考写出两个可能的式子:式 HH 式H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策略和应对》由会员新**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策略和应对》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收藏店铺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