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般若心经全文以及白话意思

1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95803616
  • 上传时间:2024-01-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玄奘译本2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白话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

      2、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磐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 揭缔,揭缔,波罗揭

      3、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解释“般若:本义为“智慧”。 “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 “色”即形色,色身等.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简言之 一切物质形态。 释迦牟尼佛口述观自在菩萨3,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4,照见五蕴皆空5,度一切苦厄6.舍利子7,色不异空8,空不异色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10。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11。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12,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13,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14,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15.无苦集灭道16, 无智亦无得17,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18。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9。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20。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21。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

      4、jna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此处的“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 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我们说,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来,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灯,能照亮一切,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

      5、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盘彼岸”.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生死便喻“此岸”。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永住于烦恼苦海中。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永超生死地。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重天。下面六重为欲界.所谓“欲,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是中众生,虽然有色欲等,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盘”。就佛教说,可以认为涅盘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以传统说法,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获得了不受垢染,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按照经往的讲法,只要依法受持,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 到达涅盘彼岸。一般认为,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又称为“六度,具体说,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一、布施(檀那);

      6、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四、精进(毗梨耶);五、定(禅那);六、智慧(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称“十波罗蜜”,作为菩萨“胜行,以配合菩萨十地,说明修行的次第。这是题外的话了。总之,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六度之中,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即是说,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言下之意是说,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2三藏法师玄奘,所谓“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经与律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三藏法师”,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

      7、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所以堪为人师。玄奘为唐代僧人,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幼年家贫,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前已经博通经论。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虎豹横行,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天快亮时,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被脓血,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玄奘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这部心经。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葬于白鹿原。若无玄奘法师,作为末世众生的我们,如何能够沫浴佛祖的法恩呢?3观自在菩萨,“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而是以心去“审视”,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讲;“在”, 即“存在”.“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

      8、“觉有情”、“ 道众生”,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 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据大乘佛教,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 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法性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三界生死肉身, 得不生不死位。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 “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大智度论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其智能得大理;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 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4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此处作“功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甚深境界.说到这种功夫,是一步一步由

      9、浅而深地达到的;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 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它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再进一步扫除妄情, 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 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 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 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盘彼岸。“处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5照见五蕴皆空,“照”,光明所到,照耀;“五蕴”,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也称为“五众”、“五阴”,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对于人的感觉来说,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人的身体称为“色身”。“受作为“领纳义解。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想”是思想,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这叫“想蕴”;“ 行”, 即行为;“识” , 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均为虚假。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

      《般若心经全文以及白话意思》由会员m****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般若心经全文以及白话意思》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