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情况调研报告2019年8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片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正式获批。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打造设施完善、要素聚集、服务便利的营商环境,从而激发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成为*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从今年3月份开始,市人大财经委围绕如何优化*自贸区营商环境,通过走访企业和政务服务窗口、召开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等,深入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就当前*自贸区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一、*自贸区营商环境的基本情况获批三年来,*自贸区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部署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营商环境优化为主抓手,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着力增强对外开放发展“软实力”。*自贸区自挂牌以来,片区内企业数超*家,较获批前增加*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一)政策精准化水平稳步提升。研究制定*自贸区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体系方面,按照延伸发展、创新引领、服务融合三个维度,明确在*自贸区内产业发展的重点领
2、域和关键环节,发挥自贸片区对全市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空间布局方面,打造“一带三组团九功能区”的片区产业空间结构。制定“1+3+N”政策体系,推出自贸试验区“新政28条”,明确新增财力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相应区域,用于支持相应企业发展;三个区块相应制定了“中华药港”、油气贸易、“1+8”产业等细化政策,*海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市级部门及区块出台了50余项扶持政策,精准扶持企业发展。另外,我市与省市场监管局、*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海关签订了相关建设协议,其中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重要内容,获得省级层面精准政策支持。省自贸办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制定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政策举措。推进企业需求信息反馈体系建设,多次召开自贸工作专题会办会议,有色矿混配、二手集装箱合规交易、生物医药审评等难题取得有效突破。(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建立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业务协同、集成服务、全程代办”模式,片区内实现企业开办办结0.5个工作日。推进企业开办线上、线下融合办理,实现企业登记、刻制公章、领取发票(
3、获得申领资格)、社保登记和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等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出台*市企业开办“一件事一次办”实施方案(*协调办20223号)。破除附加在商事登记中的不合理限制,在尊重企业自主选择权前提下,积极运用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范围条目勾选、主体人员身份电子识别、住所地址信息核验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互联网+审查的无人工干预智能登记新模式。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一业一证”即,将一个行业的多个许可证件,合并为一张载明行政许可信息的“行业综合许可证”形式,通过“行业综合许可证”一码覆盖行业内所有许可信息,实现“一证准营”。(三)政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海事海关危险品联合查验中心、*国际商事仲裁院等专业服务机构相继运营,成立自贸试验区巡回法庭、检察室,引进顺利办、财通咨询等专业招商平台*家,专业化税务师事务所*家。引导金融从业机构在*自贸区内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家,地方金融从业机构*家,推出“跨境电商贷”“中银自贸物流贷”等*个服务自贸试验区企业的金融产品,各项贷款余额达*亿元。探索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搭建了*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通道。目前,近*家油品贸易类企业落户,其
4、中行业百强企业*家;近*家类金融企业入驻。“中华药港”集聚医药产业上下游企业*家,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挂牌运营,省药品审评苏北分中心等积极推进。“蓝宝星球”公路运力交易、“箱咖集市”二手集装箱交易等平台经济势头强劲,开放发展的生态体系逐步健全。中科院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顺利点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步入快车道,跨境电商体验中心、海外仓等投入使用,形成跨境电商全业态功能市场创业氛围进一步激发。(四)投资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积极承接省级赋权事项,第一批*项*自贸区省级赋权事项,已承接使用*项,承接率*%。积极承接新一批省级赋权事项(共*项,涉及*自贸区*项)。省级层面筛选赋予联创区*项省级事权。设置*自贸区行政审批专用章1号、2号,其中,1号章委托*区行政审批局管理,2号章委托市开发区行政审批局管理,推进省级赋权事项在*区区块和市开发区区块实现跨区通办。开发区区块、*区块出台“一照多址”管理办法,打通“全域自贸”瓶颈,便利存量企业享受自贸红利。开展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营业执照办理实现无人工干预、全流程智能审批方式确认制登记,启动“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对物流运输等*个行业“一证准入”。在
5、全国率先通过“政府增信、专业代办、远程认证”,实现新增注册企业银行开户异地办理、不见面审批。推进审管联动试点工作,搭建审管联动系统,打通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互联网+监管”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省率先推行集审批、监管、执法、信用于一体的审管联动闭环管理新模式。推行产业项目高效用地“双合同”源头管控、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双清”、 一般建设工程施工“免许可”等多项举措,*区、开发区营商环境逐步优化,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2022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位列全国第*位。(五)通关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突出“口岸+国际班列”特色化发展,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模式,打破保税出口货物与国内一般贸易出口货物单独装箱、凑整发运的限制。推行中韩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车货不分离”一体化通关模式,大大提升高端精密仪器运输的进出口安全性和时效性。探索国际班列集装箱“船车直取”零等待,将理货、海关、铁路等各环节手续前置,集装箱从船到车始终“不落地”,中转作业时间、单箱中转成本相比之前分别压缩*%、*%。试点进口粮食水转水联合监管模式,实现进口粮食船到船、水转水边检边卸
6、,即装即走。电子口岸、港航通“单一窗口”功能不断完善,开创多式联运“一站式”监管服务新模式,以海关电子化监管为基础,整合海关、铁路相关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运抵申报、报关放行等业务100%电子化、一站式办理,提升通关效率与监管质量。202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集装箱运量*万标箱,分别增长*%、*%。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国务院总体方案,*自贸区作为全市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制度创新高地,发挥营商环境优化标杆示范作用仍存在薄弱环节和短板,在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方面仍需要加大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尽快加以解决和完善。(一)改革创新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与省内外自贸试验区区相比,我市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自贸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在建重点产业项目、外向型企业特别是有跨境业务的企业相对偏少,目前,*自贸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含注册地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家,主要为粮油加工、材料生产、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家,主要涉及港航服务、物流、贸易等产业类别,产业类别较为单一,产业关联度较低;在建市级重点产业项目*个,主要为粮油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对于创新规则制度的现实需求相对较低,制
7、度创新类型较为单一,当前*自贸区有含金量的制度创新,主要是围绕港口通关便利化、口岸通关效率提升和“互联网+”的运用等有限领域,投融资服务、金融领域改革、实体企业发展等领域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较少,*自贸区需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如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和高端装各制造,以及航运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在制度创新上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另外,片区内制度创新的溢出带动效应不强,片区外重点实体经济还难以享受片区政策红利。(二)功能定位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自贸区在金融便利化水平、口岸服务水平等方面与我市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不匹配。在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方面,我市港口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口岸开放权限较低,功能性平台相对较少,缺乏与港口物流供应链、产业链相关的重大平台,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多式联运能力仍需加快提升,目前,海河联运分布7座闸道,存在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等难以协调的现象,并且还未能实现全天候开闸通航,难以形成联运联动一盘棋和一体化,出口货物运输分流南下,极大降低了通航联运效率和效益。在建设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方面,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科研院所较少,医药、生物化工
8、、港口物流、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类人才较为短缺,我市海外引智工作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外国人才引进压力持续增大、吸纳人才的载体整体不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外合作途径亟需创新等;低效用地二次开发难度较大,*自贸区产业规划功能布局尚未展开,片区内存在圈而未建、建而未用等闲置土地受资产纠纷等多因素影响,清理整顿难度较大,片区内未出让地块仅为*平方公里,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对外向型、平台型项目的布局、招引仍需加大力度。在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方面,平台的层级规格和品牌打造仍需进一步提升,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装箱中心站等重大项目还需加快推进。围绕口岸开放,我市正在积极争取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等开放资质,虽然做了大量汇报争取工作,但仍未取得实质突破。(三)政府治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贸区“放管服”改革协同性、主动性不高,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需要强化部门间协作,由被动承接转向主动作为,由单环节优化转向全流程再造,实现政务服务各环节互联互通。从2022年省政府赋权事项看,切实有效的放权举措较少,承接能力不
9、匹配,有的审批层级、程序不减反增。另外,省市事项下放,审批事项集中至审批窗口,但板块窗口人员的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欠缺,配套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实际运行效率不高。如,*港口“一体两翼”港区涉及面广,涉及行政管理主体多,而区域行政主体与市级行政主管机构审批标准、规范不一,放权后涉港项目审批流程反而增加,审批效率降低。特别是港口“五大中心”建设项目规建办理缓慢,亟待政策绿色办理通道。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是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有效保障,其中信用监管体系的建立是事中事后监管的核心任务,但实际操作中,强调事前“放”,事中事后监管需要加大制度设计和有效执行。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有效整合,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联合奖惩系统与相关业务系统仍存在信息壁垒,数据共享不足、应用不足。(四)统筹协调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自贸区“一区三块”,涉及三个不同性质的管理主体,*自贸区管委会设在市开发区,但机构设置方面没有专门承接执法、审批等行政职能,在重点任务推进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脱节、服务缺位等问题,需要统筹调度三个区块联合发力。资源整合某种程度受到行政体制的制约,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经济”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同时,*自贸区建设涉及面广、创新性强、建设标准高,在协同制度创新、监管信息共享、重点项目建设、重大事项争取、重要政策落实等方面仍需各县区、功能板块和相关部门共同协调推进,形成合力。三、优化*自贸区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区是国家和省赋予我市改革、探索、创新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必须担负好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我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重要机遇,因此,*自贸区更要秉承现有制度创新的优势,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公认”的要求,加快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一)围绕制度创新核心,打造提升一批创新实践成果。统筹推进各项试点任务,确保国家、省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实施。全面落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6个方面重点任务,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含金量高的改革试点
《关于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ni****g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情况调研报告》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