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学习报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199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 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 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 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 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从宏观角度 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图3-12所示。 由于此图形看起来像一个菱形,所以又把它称为“菱形图形”或“钻石图形”。公司战略 结构和竞争图12国家克争优势理论图形解祥要素条件四个基本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 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1. 要素条件要素条件中的要素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它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 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可分为初级要素、级要素、专门要素、一 般要素。初级要素是被动继承的。它们的产生需要较少或不那么复杂的私人投资 和社会投资,比如自然资源、
2、气候、简单劳动力等。高级要素是指高科技、熟练 劳动力等,它们往往需要长期的投资才能得到,高级要素才是竞争优势的长远来 源。一般要素是一些适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公路系统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雇员等。 专业要素是指专门领域的人才、特殊的基础设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如掌握 光学技术的研究所等。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更能为国家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2. 需求条件需求条件对竞争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不同的 国内需求使企业对买方需求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国内 需求给当地公司及早提供需求信号或给当地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比国外竞争 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产品的产业或部门时,国家最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国内 市场的三个特征对国家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们是细分的需求结构、老 练和挑剔的买主以及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当然独立的买主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 需求的规模以及市场饱和的时间也会对一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 争能力的供应产业和相关产业。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
3、 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支持性产业以下列几种方 式为下游产业创造优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而迅速地为国内公司提供最低成本 的投入;不断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新。4. 企业战略企业战略包括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不同国家 的企业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不相同。国家优势来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各个国家由于环境不同,需要采用的管理体系也不相同。适合国家环境,适 合产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有着 不同的目标,对经理和雇员有着不同的激励机制。国家竞争优势还取决于国内的 竞争程度,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作用在 于减少外国竞争者的渗透,造成模仿效应和人员交流效应,促使竞争升级,强化 竞争程度,迫使企业走向海外。上述四种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它们的情况如何直接导致国家竞 争地位的变化。但除了上述四种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变量对国家的竞争优势 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机遇和政府。机遇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的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外汇汇率的重 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
4、需求和战争等。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 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效,落后国家的企业如果 能顺应局势的变化、利用新机会便可获得竞争优势。但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 是决定性的。政府对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 补贴、对资本市场加以干预、制定教育政策等影响因素条件,通过确定地方标准、 制定规则等影响买方需求。政府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决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 环境,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等,因此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较圆满地回答了 理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对国际经济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同其他贸易 理论相比,波特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几下几点。1.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系统, 为我们分析各国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它们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 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由于四种决定因素及两种辅助因素的范围、 品质和交互作用的方式决定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以及生产的效率;而 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生产
5、效率又决定一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决 定这些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的增长率;因此它们最终 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势力、构成和持久性。分析这些因素的范围、品质和交互方 式,将它们同其他国家的决定因素系统相比较,就能发现一国的竞争优势在哪些 领域,有多大,能持续多长时间,就能回答过去的理论长期不能回答的问题,即 为什么各国的竞争优势不同?哪些国家能获得某种竞争优势?2. 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比较利益,注重的 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因此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像日本和韩国这类资源稀缺的国 家能在众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而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长期落后的原因。波特 从动态的竞争优势角度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日本和韩国这类国家的竞争 优势来自不断创造的要素优势,不断创造的要素比静态的要素更能持久,其优势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而增加,而靠静态要素禀赋获得的竞争优势则会 随着要素禀赋的消耗而减少。3. 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传统贸易理论忽视国内需求对企业竞争优势的 影响,认为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小。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明确提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
6、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需求的忽略。4. 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生产全球化,许多学 者认为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企业可以摆脱国家的束 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但波特认为国内的决定因素绝大部分是在国 家的支持和影响下实现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 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于解释诸如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的国际竞争力来源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国家自身具有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具 备波特模型中的各种因素,国内企业可以依托“母国基地”建立起竞争优势。但 是对于小国经济,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现实经济并不必然具 备与波特“钻石模型”相称的国内经济环境,它们有的缺乏足够大的市场容量, 有的缺乏资本、技术要素等,那么,这些国家应当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呢?显然波 特“钻石模型”中没有给出很好地回答。针对波特模型的缺陷,国外学者又进一步拓展了 “钻石模型”。例如,鲁格 曼等人以加拿大为研究对象,将波特的“钻石模型”拓展为适合加拿大分析的 “双重钻石模型”。蒙等人认为
7、鲁格曼的模型只适用于加拿大的分析,因此,他 们又进一步将“双重钻石模型”拓展为适用于所有小国经济分析的“一般化的 双重钻石模型”。乔以韩国威力构建了 “九要素模型”,使其在欠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更具解释力。1.双重钻石模型鲁格曼等人构建了“双重钻石模型(double diamond model),试图更好 地结实加拿大的国际竞争力来源。如图3-13所示,“双重钻石模型”是“加拿大 钻石”与“美国钻石”的联合体。对于加拿大国内企业而言,它们不仅以加拿大 国内经济环境(“加拿大钻石”)来创造竞争优势,而且还依靠和利用“美国钻 石”来建立竞争优势。加章大国内资源加拿大消费者加京大政府领先的美国企业2. 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支持产业和制度美国政府美国消费者美国国内资源蒙等人通过构建“国内钻石(Domestic Diamond ) ”和“国际钻石 (International Diamond) ”这种双重钻石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3-14所示,图 中内部的实线钻石代表的就是“国内钻石”,它的大小是由国家大小和该国竞争 力(指没有考虑“跨国经营”时的竞争力的情况)决定的。图中中间的虚线钻石 代表的
8、就是“国际钻石”,0,它是指假定一个国家经济完全溶入到全球经济时, 该国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它的大小在可预期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图3-15九尊章横型当代迅猛发展的国际贸易显现出日益纷繁复杂的贸易态势,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 易理论已很难完全给以确切的诠释。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新贸易理论则从新的角度,借鉴 新的研究方法,对比较优势和利益获取进行了动态和细分的考察,硕果累累。其中国家竞争 优势理论便是一系列新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堪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朵奇 葩。本文拟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逻辑起点、理论要诣及其政策价值作一番探讨。旨在拓宽 我们的研究视野,为国家和企业决策部门制定国际经济贸易战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逻辑起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逻辑起点应当是绝对优势理论。国家优势理论最早源于亚当斯密的绝 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合某些特定产品生产的 条件,如果各国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那么它们 就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贸易各国的物 质财富和社
9、会福利。实际上这也是竞争,不过这是一种低层次自然禀赋差异的竞争罢了。 斯密理论固然正确,但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各国都存在有别于别国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 生产条件,即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 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是否可以参加国际分工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解决了 这一问题。根据斯密的观点,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 对低于他国的商品,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 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 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 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这就是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论成功地解决了绝对优势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 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在这方面,HeckscherOhlin要素禀赋理论作出了合理的解 释。根据该理论,在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 各国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 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 稀缺要素的产品。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形态上相当成功,并在较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 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只是粗略考察供给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忽略了需求因素对国际 贸易的影响。此外,国际贸易已经渐渐向着要素禀赋、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间的贸易发展, 收入越高的国家之间,其相同产业中相似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越发达,这无疑构成了对要素 禀赋理论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二战后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涌现了 诸如新要素贸易理论、收入偏好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等各具特色的解 释框架,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国际分工、贸易和竞争的理解。但由于它们只是对贸易现实的某 一方面进行的解释,又各有自己的特殊假设,相互之间以及与传统比较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会员cn****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