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16页
  • 卖家[上传人]:以***
  • 文档编号:490593491
  • 上传时间:2024-05-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3.54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的命运书籍,属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至今还是社会发达、精神卓异的体现。从世界上有了书的那一天起,人跟书的纠结,也就开始了。别看书是人写的,文字一旦成书,便有了自己的生命。人离不开书,有时,人也怕书。纵观封建时代,主导社会风尚的是“诗书继世长”,此外还有汪洙的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时间走到近现代,人和书的关系依然忽冷忽热,有人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人宣扬“读书无用论”,考试以“交白卷”为荣而到了眼前,又是读书至上的大潮席卷而至:遍地补习班,从小就开始了读书的竞争,因长大后求职要凭学历,中国一下子成为“博士大国”整个社会似乎还沉浸在文凭至上的热潮中,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猛然发现,中国人均读书量竟然排在末位了,不读书已然成了天大的社会问题。这还了得,泱泱文明古国颜面何在?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究竟到哪里去了?当不读书成了社会问题,现代人的精神疾患多了起来。于是,有人大声疾呼“慢一点”“等等灵魂”。现代人怎么经常灵肉分离?是

      2、出门不带灵魂,还是把灵魂丢在什么地方了?有人认为,今人读书少或不读书,是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必然现象。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问世,书籍大量出版,人类便进入了“书面社会”。如今的网络化不过是“书面社会”的电子版殊不知,电子书也是书。碎片化的是信息,不是书,不是思想。而破除碎片化信息影响的最好办法,恰恰是读书。每当凝神静气地阅读一本书,都可以进入作者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获得另一种人生体验。毫无疑问,读书可以嫁接人生,可以给人类提供多种选择。书里各种各样的人生,让读者明白生命原来还有其他的可能,他人的故事可以成为自己的镜鉴。其实,正是眼下不读书的社会风气,成就了爱读书的人。许多所谓的“学霸”,也是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人。当今社会的许多佼佼者,也都是读书较多的人。他们是生活的幸运者,也最能深切地体悟到,读书就是人的一种幸运:或茅塞顿开,酣畅淋漓;或孜孜以求,终有所得;或一卷在手,自得其乐;或随意浏览,渐入佳境不管是什么时代,世界上没有一个老师,也没有一种老师会跟你一辈子。只有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是能陪伴一辈

      3、子的老师。先哲说:“一个人读什么书,就决定他是什么人;知道一个民族有多少人读书,就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民族。”书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过去,读书是一件奢侈而高贵的事情,只有极少数人才读得起书。如今,人人都有条件读书,喜欢奢侈、追慕高贵的现代人,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阅读障碍”是一种病,大讲养生、把健康排在第一位的现代人,谁又愿意得这种病呢?所以,大可不必为中国人均读书量少而担忧。知道书的价值,应该读也正在热读、苦读、硬读、悦读、闲读的人还是很多的。当下社会转型,人的心理、性格正在发生剧变,但是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仍有很多人通过读书鉴古知今,而这只会让世道人心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坏。1. 下列关于“人与书的纠结”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文字一旦成为书后便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人们离不开书。B. 封建时代里“诗书继世”与“读书立身”主导着社会风尚。C. 近现代时期,读书有用论和读书无用论两种论调此起彼伏。D. 当下中国文凭至上的热潮导致了不读书成为社会的大问题。2. 下列对“读书的价值”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读书可以治疗现代人的各种精神疾患。B. 读书可

      4、以破除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的影响。C. 读书可以让读者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D. 读书可以影响个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3. 作者对当下读书现状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 D 2. A 3. 认为不必为中国人均读书量少而担忧(焦虑、担心、忧虑)肯定了读书对改善当下世道人心的作用(让世道人心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辨析。D.有误。根据第段“整个社会似乎还沉浸在文凭至上的热潮中,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猛然发现,中国人均读书量竟然排在末位了,不读书已然成了天大的社会问题”可知,文中只是描述了这两个现象的存在,但没有明确指出前者是后者的直接原因;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辨析。A.有误。根据第段“当不读书成了社会问题,现代人的精神疾患多了起来。于是,有人大声疾呼慢一点等等灵魂”可知,不读书成为社会问题后,现代人精神疾患增多。但这里并没有直接指出读书能“治疗”这些疾患。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第段“大可不必为中国人均读书量少而担忧”可知,作者对于当前中国人均读书量较少的现象并不

      5、过分忧虑。虽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但作者似乎持有一种相对乐观的态度,认为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文化的衰落或者国民素质的下降。因此,可以概括为:大可不必为中国人均读书量少而担忧。根据第段“但是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仍有很多人通过读书鉴古知今,而这只会让世道人心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坏”可知,作者认为,尽管社会在快速变化,人们的心态和性格也在发生剧变,但读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仍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借鉴历史经验,理解当今社会,从而使世道人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概括为:肯定了读书对改善当下世道人心的作用(让世道人心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坏。)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秋声一片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那时候我们还是孩子,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买来菊花,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

      6、冲的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其实秋天还早了,蟹儿只是科技的产物罢了。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物质,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可叹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见秋毫,不见舆薪”。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人们与自然越来越远了。自从我们可以

      7、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

      8、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原文/林清玄,有改动)4. 读段,概括说说现代都市人越来越不了解季节的表现。5. 结合第自然段内容说说“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的语意。6. 作者在第自然段中说自己“有一种伤感的心情”,请结合段内容分析一下作者伤感的原因。7. 最后一段,作者又提到了孩子,结合本文题目“秋声一片”,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4. 从市场中得到关于季节的信息,却又往往被迷惑,产生错误的判断。 5. 都市人控制了室内的气温,在室内再也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只有在远离都市的大自然里,季节的特征才比较明显。 6. (1)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2)人们为满足生活的欲望又在不停的人为地改造自然;(3)我们难以感受到自然的乐趣。 7. (1)对于未来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的担忧(未来的人类将更加远离大自然);(2)对儿时亲近自然的淳朴简单的生活的怀念;(3)希望人们能够尊重自然、亲

      9、近自然【解析】【4题详解】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第二段为辅助信息,讲述儿时的我们是从观察自然中了解季节的,所以并无直接答案;第三、四段都是举例信息:一段说被花市迷惑,一段说被蟹黄迷惑,共同点是:从市场中得到关于季节的信息,却又往往被迷惑,产生错误的判断。【5题详解】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联系本段“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可知本句中“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的意思是人们学会了控制室内的温度,从此在室内再也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季节只是在窗外变换,无法影响室内的人。“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是拟人的写法,把四季人格化。“远方的树林”喻指大自然,是说,只有在远离城市的大自然里,才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四季的变化。【6题详解】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八段中的“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人们与自然越来越远了”可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感应日渐衰微,让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根据第九段中的“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可知: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停的改造自然,使四季远离了人类。根据第十段中的“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我们就不能亲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可知:我们再也感受不到自然万物的美好,享受自然的乐趣。【7题详解】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末段特意强调了“我们下一代”的孩子,他们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作者担心孩子们再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这种心情,也就是在担心未来孩子们会比现在的自己更远离自然,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的担忧。题目“秋声一片”是作者儿时感受到的秋季自然风光,表现了自己对于儿时简单

      《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以***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