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萨福诗歌中张力的构成

37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88037021
  • 上传时间:2024-0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0.57K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目录摘要1前言3第1章 “复义”的张力:矛盾的汇集7第1.1节 “被动”的残缺:不测的渊薮9第1.2节 “主动”的残缺:语言的迷宫10第2章 “包容”的张力:矛盾的对抗13第2.1节 无序的冲突与有序的和谐14第2.2节 公共的场域与私人的回响18第3章 “戏剧”与“反讽”的张力:矛盾的动态调和22第3.1节 瞬间与永恒:不死的天神与有死的凡人24第3.2节 肉身:灵魂的寓所27结论30参考文献32致谢34摘要当前,不论是汉语学界还是英美学界,关于萨福诗歌的研究都更偏重于萨福形象的重构而非文本的解读;在以诗歌文本为对象的批评中,也少有针对文本的美学特征所展开的评析。据此,本文以现存的萨福残篇为研究对象,从“张力”这一艺术特质入手,结合新批评派探讨张力构成的相关理论,对文本的张力进行构成上的分类与分析。萨福诗歌中的张力,主要由矛盾的汇集、矛盾的对抗以及矛盾的动态调和三种模式构成:芦纸残篇中被动生成的残缺、以及萨福在文本中有意设置的空白,将多种相互冲突的意义汇集于同一个结构下,构成了“复义的张力”;有序的冲突与无序的和谐相互对抗、公共的话语与私人的声音彼此冲突,产生了“包容的张力”;瞬间与

      2、永恒的交汇、以及灵与肉的和谐共振,共同孕育出“戏剧与反讽的张力”。构造的复杂性带来了审美体验的丰富性,也赋予了诗歌奇异、深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萨福”之名得以跨越时空,与现代意识及现代审美相结合。关键词:萨福;张力;复义;包容;反讽AbstractCuriously not only western scholars but also Chinese critics have more concern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apphos image than the appreciation of her poetry. In the criticism of the poetry there are also few researches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particularizing the text.So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tension of the text as an aesthetic feature with the New Criticism theory rel

      3、ating dialectical structure.In Sapphos poetry the tension is generated by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es: the gather of contradictions, the confliction of contradictions, and the organic coalition of contradictions.The tension of ambiguity comes from the historical defect in fragments and the artificial blank in the text.The tension of inclusion roots in the clash between public statement with personal voice an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chaotic confliction with regular harmony.The tension of

      4、dramatism and irony is produced in th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he intersection of eternity and moment, and the resonance of spirit and flesh.These complicated structures constructing tension enrich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et Sapphos poetry lives so long. Key words: tension; Sappho; ambiguity; inclusion; irony前言由“萨福”之名衍生出的轶闻和传说千百年来络绎不绝,“即使人们能像撕碎神的肉体一样撕碎这位诗人的作品,也无法扼杀她的声音” 赵沛林著.西方古代文学 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136页。可以说,从萨福生活的时代到两千六百余年后的今天,广义上的“萨福研究”从未间断。但由于文献资料的缺损、轶失等种种原因,以萨福的诗歌而不是萨福其人为研究对象的、体系化的文

      5、本批评仅有不到百年的历史。由20世纪上半叶“俄克喜库林纸草”大发现引起的古典学热潮逐渐冷却后,丹尼斯佩吉(Denys Lionel Page)于1955年在萨福与阿尔凯乌斯:古代勒斯波斯诗歌研究概论(SapphoandAlcaeu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Lesbian poetry)中指出,再次发现萨福残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学者们应当从残诗的考古工作中转向现存作品的批评和解读。在这之后,关于萨福诗歌的文学研究逐渐走上正轨;1996年,第一本以萨福的诗歌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萨福诗歌的理论批评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选集阅读萨福:现代途径(ReadingSappho: contemporary approaches)面世,标志着萨福研究基本完成了“同性恋者萨福”到“诗人萨福”的转向。按照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将近百年来萨福诗歌的文本批评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注释研究。对萨福残篇中某一字词的词义或某行诗句的句义进行研究,进而比较各个译本的优劣。对词义和句义的理解决定了萨福诗歌的呈现,也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基础。在现存的200多

      6、篇萨福残篇中,娄伯1 文中的萨福诗歌编码均采用埃德加娄伯(Edgar Lobel)在萨福抒情诗残篇(The fragments of the lyrical poems of Sappho)中提供的残篇编号。、16、31的注释研究最为充分,2、94、96、110、111也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第二,性别研究,包括女性主义批评及同性恋批评。作为欧美文学传统的元神话,“萨福”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被植入了各式各样的想象;现代背景下关于“女性”与“同性恋”的构想则是接受和研究萨福作品的两个重要契机。20世纪时,女性主义研究和同性恋批评的兴盛将萨福研究推向了新一轮的高潮,从女性主义或酷儿理论的角度分析文本成为了萨福批评中最常见的两条路径。尽管具体的理论方法不同,但“女性主义的萨福”与“同性恋者萨福”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建构起一个合乎批评主张的符号、一个合乎自身理论诉求的形象,进而引发现代文化对于自身的反思。其中,萨福诗歌的同性恋批评成型于19世纪,于20世纪后半叶达到高潮。同性恋萨福研究的动机和本质是,确认萨福的同性恋身份并将她纳入同性恋的历史之中,通过赋予同性恋历史的方式来使它合法化。具体的

      7、切入点有:从诗歌中人称代词的性别标志出发,引申出萨福的性向问题,进而探讨诗歌主题。讨论诗歌中女性“团体”的性质,以及萨福所歌咏的各位女子与她的关系。将诗歌文本视作文化符号,进行同性恋文化研究,如萨福和圣母玛利亚:同性恋与英语文学想象(Sapphoand the Virgin Mary: Same-Sex Love and the English Literary Imagination)。作者将萨福的诗歌视为同性恋文化的重要符号,把萨福作为西方同性恋文化结构中的赋权人物和坐标之一,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史框架,复原了女同性恋的历史 Marcus Sharon. Sappho and the Virgin Mary: Same-Sex Love and the English Literary ImaginationJ. 1998 : 146-150.。同性恋批评日渐兴起的同时,女性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也激活了萨福研究的热潮,令萨福的诗歌真正进入了一个“被发现、被评价的阶段” 孙康宜.重构萨福的形象J.孙康宜著.文学经典的挑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362页,成为重新阐释西方文

      8、明的焦点之一。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萨福诗歌负载着两个至关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化元素:“新女性”模范(19世纪末)及女同性恋(1960年前后) Johannides, P. (1983),The Drawings of Raphael: With a Complete Catalogu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20。前者指向女性的主体性,后者则与女性的内在经验相关联。 女性主义贯穿于萨福研究的方方面面,堪称萨福研究的背景和底色,从同性恋批评、渊源学、流传学等角度出发的批评几乎都以女性主题为内核。专门讨论“女性主义”的萨福批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佩吉杜布瓦(Page DuBois)分析了萨福诗歌所代表的女性主体性长期以来被学术史所忽视的原因。他指出,这种缺失乃是由于柏拉图主义后来在西方文化中的垄断,而现代文化论者涉及古代文化现象时大都以柏拉图的世界观为归依,常常忽视了比柏拉图更早以前的文学资料。艾伦格林(Ellen Greene)的阿芙洛狄忒与萨福诗歌中的女性爱欲(Apost

      9、rophe and Womens Erotics in the Poetry of Sappho)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萨福的诗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欲望满足模式,模式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的主体间性”。这种特殊的“主体间性”正是萨福的女性特质在文本中的体现。古代希腊诗歌中的女性声音(Feminine Voice in Archaic Greek Poetry)则进一步总结了这一特质在表现上的特点多重性、对话式和流动性。第三,后现代美学研究。萨福诗歌因其“破碎”的形式和反本质主义的倾向而得以与后现代美学共谋,萨福作品中的“后现代性”也随着后现代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佩吉杜布瓦的萨福在燃烧(Sappho is burning)便将萨福视作“西方文明起源中混乱分裂的一员”,在古希腊文学史、哲学史、性别史和精神分析四个背景下对萨福诗歌中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它们是如何解构了诗歌史、哲学史乃至性史上的“确定性”。正如他所说,“萨福已经超出了现代的范畴,栖身于我们所熟知的线性历史之外的空间,我们应当再次阅读萨福” DuBois P. Sappho is burning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第四,母题研究。“爱欲”(Eros)是萨福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也是相关论著最多的萨福诗歌母题之一。关于“爱欲”的母题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条线索:与柏拉图斐德罗篇斐多篇的爱欲观比较,与奥维德的诗歌中的爱欲主题比较,与荷马史诗中的爱欲观比较。此外,萨福诗歌中的生死、家庭与民俗母题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亚历克斯哈迪(Alex Hardie)的萨福、缪斯与来世(Sappho, the Muses, and life after death)通过对娄伯58的细读分

      《论萨福诗歌中张力的构成》由会员公****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萨福诗歌中张力的构成》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