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创新驱动会议纪要

收藏

编号:34704601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92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3-12
  
9.9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创新 驱动 会议纪要
资源描述:
创新驱动会议纪要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 我国处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 (一)从追求速度转向质量效益优先,需要以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服务业较快发展,工业结构继续优化,需求结构趋于优化,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创新驱动作用继续增强。 从经济周期演变的规律来看,要持续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微观层面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面对颠覆性创新将带来传统产业的归零效应和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必须直面挑战,抓住机遇,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需要依靠创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目前,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工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但同时,我国产业仍然面临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亟须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当前,我国面临着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严峻形势,传统支柱产业已经或即将进入生命周期成熟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结构优化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多承载创新活动和高端要素,形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驱动。 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原则 紧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 深化改革。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激励。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扩大开放。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三、 优化总体布局,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准确研判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方向,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一方面,基础研究不断向宇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加速进阶发展,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可能出现原创性突破。比如,随着观测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与暗能量、微观物质结构、极端条件下的奇异物理现象、复杂系统、脑科学研究等的认知将越来越深入,要加强面向世界前沿的科学问题研究,强化对宇宙结构与演化、粒子物理、地球探测、生命起源与演化、脑认知与类脑智能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另一方面,前沿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可能改变和丰富人类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基本认知,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要加强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交叉研究,推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医学、管理等各学科领域方向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 此外,基础和应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面向实际应用、开发全新市场的场景式研发与创新,正有力地促进着多领域技术组合,进而对基础研究形成逆向牵引,要强化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推动重要领域的共性理论突破。 (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是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的关键。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必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从发展趋势看,战略高技术的制高点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拓进,不断开辟人类认识世界、利用资源的新疆域,太空、深远海、互联网络等已经成为战略必争之地。比如,空间站、载人航天器等战略高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广泛向金融、工业、交通、电力等行业渗透。要聚焦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空天、制造、新能源等方向,部署战略高技术研究。 在信息领域,重点开发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计算、移动通信、区块链、基础软件等技术。在生物领域,重点推动分子育种与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精准医学、生物数据开发与共享等技术。在新材料领域,重点推动材料基因工程、材料素化、结构与复合材料、功能与智能材料、电子材料等技术开发。在空天领域,重点推动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先进宇航动力、空间物资利用及制造、空间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重点推动高性能制造、智能工厂、激光制造、增材制造、半导体制造等技术研发。在新能源领域,重点推动先进核能、先进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新型风光发电、非常规电能传输等技术突破。 (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要依靠新技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瞄准信息通信、能源、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医药等领域,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和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解决瓶颈制约问题。为实现绿色发展,要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防治、废弃源头减量减害等技术。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要发展绿色高效用水、智能农林业装备、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技术,加强新兴服务、创新型科研服务、科技云平台、媒体融合等技术开发和应用。为推动全社会共享技术发展成果,要加强慢性病治疗与精准医学、传染性疾病防控、新药创制、创新医疗器械、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技术研发,开发社会风险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装备等技术,发展智能建造、低碳城市能源系统、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市政系统。 四、 完善规划政策和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深化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破除制约发展的政策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一)建立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涵盖多个细分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在公共属性、投资规模和运营主体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在新型基础设施政策设计时不能完全相同,要突出差别,因业施策,分类推进。 加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演进,部署5G网络建设,扩大千兆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建设新一代智能化超大传输容量光传输网络,提升多协议接入、智能化采集、高并发处理等物联能力,发展新型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稳步升级融合基础设施。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能源中的应用,打造通用、互联的工业互联网,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效益。统筹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布局协调化、治理多元化、应用融合化,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科教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和开源社区建设,推动协同创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打造创新基础设施的技术生态体系,构建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 (二)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技术水平,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底层 新型基础设施技术属性强。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能力,实现快速迭代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衍生出新的内容和形式,辐射更多行业,塑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推动更多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产业。 提升信息网络技术水平。推进网络建设所需重大技术研发,促进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进在车联网、互联网+协同制造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强化标准制定和研究,夯实支撑作用。 提升智能优化技术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持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促进成果扩散与转化应用,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条件支撑和配套体系。 提升融合创新技术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与平台建设,培育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等新模式。 (三)深化体制改革,提升新型基础设施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 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技术门槛高等特点,项目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周期长,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性的诉求更加迫切。要放宽市场准入,强化投融资模式创新,完善配套监管体系,形成各类社会主体敢投资和各类项目易融资的常态。 进一步放宽业务市场准入。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靶点,制修订重点行业准入条件,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消除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隐性壁垒,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真正实现应进则进。 进一步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加大投资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多途径增加有效融资供给,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信托投资基金(REITs)试点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方式,创新政府引导方式。 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体系。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以促进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市场效率为导向,不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政府、企业、公众、协会的协同监管,建立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四)发挥市场作用,加快推进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根据技术特点和成熟度把握建设节奏,鼓励地方和企业开展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探索,在应用中催熟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企业,进而逐步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力度,形成良性循环。 在公共性强、最低投资规模大的基础通信网络等领域,推动相关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大投入,鼓励投资多元化,提高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对于专业化服务要求高、规模化门槛低的平台,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设施,政府应完善投资环境,系统规划引导各类企业加大投入,激发多元投资活力。 对传统设施改造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主要以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的模式为主,迅速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五、 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 (一)国家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重大科技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6月,我国布局建设5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批复总投资近600亿元,已建成30个,上海光源、强磁场、散裂中子源、中国天眼、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一批综合性设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0余家,有力推动了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活动的开展。 产业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创新驱动会议纪要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7046013.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