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主观题的测试功能和标准设定-以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古诗文试题为例.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3045692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7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文主观题的测试功能和标准设定以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古诗文试题为例    编者按:由于社会对高考的极度关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会引发不少议论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了第八届“语文教育与高考研讨会”,对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进行集中研讨.本刊选登了研讨会上三位专家的发言.无论是从微观层面——对主观题命制的反思.还是从宏观层面——衡量一份语文高考试题的维度,都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对语文测评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毕竟,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积累仍相当薄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单学文一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客观题的答案比较一致,主观题的答案相对开放,但这一分类的界限在具体的试题中并非十分严格综观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古诗文阅读部分.主观性试题主要有三类:1.虽是客观题但标准的设定有较多主观因素:2.题目本身主客观性相掺杂:3.显而易见的主观题,也难以排除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三类试题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以及在测试功能和标准设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依次讨论一、客观题而有较多主观因素大家都认为选择题是客观题,但2012年上海卷设计古诗文选择题时.由于主观上对文章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给选项判断的标准设定带来了影响。

      先看第25题的一个选择题: 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列出的四项中,给出的答案是B项,即“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这里的关键是怎么看待文中的一句话,即“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日简,为堂而居之”谁建的堂?文中在“为堂”前涉及两个可能的建造者:弘农公和戴氏命题组认为判断弘农公建造戴氏堂是错的理由可能有两点:其一,戴氏堂也许就是戴氏自己建造;其二,试题提供的文本,没有把建造者明示给读者,那么选项中作出确切的判断,就有武断之嫌第一个理由若要成立,前提是要排除“居之”解释为“使之居”的可能性,这似乎是高中生的古汉语水平难以应付的更何况解释为“使之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实,上海人民出版社标点排印的宋世彩堂本《柳河东集》的版本校勘记中,“为堂而居之”句下,出后人校记:…而’下一有‘令’字”,多这样一个“令”字,其实是把另一版本中隐含的“使之居”的意思明确了下来,堂也就是由弘农公建造了第二个理由的提出也未必恰当因为题干的指向,是对建造者为谁的一个事实指向.而不是要求学生考虑已有的信息是否足以对事实作出判断的指向.如果检测的是后者,那么选项的设计应该考虑如“文本提供的信息(或者根据文中描述),足以明确建堂者为弘农公”云云。

      把对事实真假的判断与对描述事实的信息是否充分的判断两个要求混淆在一起,恐怕欠妥从检测功能来说.也带来了问题比如有两个学生都判断该选项为错,一个依据的理由是认为此堂为戴氏自己建造,另一个学生依据的理由是认为从试卷提供的文本,无法确切知道戴氏堂由谁建造,所以只要把建造者坐实,就应该是错但两个理由其实是矛盾的而现在只要依据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判断都能得分,这道题的检测功能就被削弱了再看第15题的选择题这是关于理解诗歌张九龄《春江晚景》的客观题: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根据答案,D项为正确,其余都为错项而A项之所以是错项,也许命题者认为错在“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上,因为许多人认为这诗歌没有用典如何理解用典?典故一般分事典和语典两大类,如果只把用事算作用典,袭用或改造前人的诗句都不算用典,那当然没问题,但如果也包括后者,比如像《辞海》对典故所作的解释:“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则这首诗歌引用谢灵运诗句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

      谢灵运有著名的《登江中孤屿》一诗②,张九龄这首诗不但与其押相同的韵,而且谢诗的中间四句,即“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彼此的传承关系清晰可辨前两句被张九龄压缩成“云日复相鲜”,后两句则在意义上被张九龄用“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一联加以了发挥如果学生选这道题的正确项为A,是否也应该得分?当然.就语典来说,用和不用,界限比较模糊,在学术界也存有争议比如“秀发”一词,如果说用了《诗经·生民》中描述庄稼的“实发实秀,实坚实好”,或者说“春心”一词用了《楚辞·招魂》的语典,就比较勉强但要说这里引用了大谢,笔者觉得还不算勉强正因为用与不用间有太多的疑似性,这样作为客观判断的选项,出现在试题中就值得再推敲当然,如果选项把“用典”改为“用事”,争议可能会少些另外,从试题的检测功能来说,我们也不妨再来设想,一个课外阅读很有限的学生,是看不出这首诗歌是否用典的,做题容易做对而一个阅读面较广却又对疑似用典处无法分辨清楚的学生,会依据《生民》、《招魂》或大谢的诗,判断其用了典,这样,好学生反而做错了题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发生呢?二、主客观相掺杂的试题这里举第23题为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画线句的原文及其前后文为: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答案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我把这道题概括为主客观相掺杂的题目,理由是:判断其为比喻修辞手法,标准是客观的,而要说明其表达效果,则有理解上的差异但看答案,几乎把它全当一道客观题来做了因为整段文字,除开“比喻”是判断(按惯例,高中阶段已不应该考修辞手法的判断了),“形象地写出”是套话,剩下的文字,就是把原文翻译了一下,包括“奇特景象”也是改造翻译了前面的“胜益奇”这里还有几点值得推敲第一,“远望”也许不该省略因为作者有意把站在远处的“望之”,与走进戴氏堂的“就之”加以对举正因为有远望的“与波上下”的想象,才能自然而然产生“就之颠倒万物”的幻觉而且,既然是“远望”,就在把握对象中,还带着一点旁观者的理性特点一个“若”字既连起了形象,也把人放在了形象之外而当设想中的人进入戴氏堂后,想象中的水波荡漾所带来的幻觉,既颠倒万物,也摇动了视线,摇动了人心,从而建构起一个辽阔而迷离的世界第二,“连舻”是船与船的相连,还是在说船被羁绊住了(因此不能航行.只能随波上下动荡)?我个人认为后者解释更贴切,也符合戴氏堂本来就无法行驶的特点,因为被水波环绕,才有上下晃动的幻觉或者说想象。

      第三,这里为什么要把戴氏堂比作水波中的船?其实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需要正面来回答题干要求的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因为堂址在陆地.与水本应分离,但因为堂址被水围绕,把堂比作船,就让陆地之堂与水更为贴近,才能让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产生融为一体的感觉,也是下句万物颠倒、心物互动的前提而作者的赞美之情也蕴含其中但回头来看现有的答案,从文字与题干的匹配来考量,只能算是对“表达效果”的一种描述,还谈不上是基于主观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分析当然,我这里提出的意见包括分析的一些着眼点作为一种检测标准,对高中生来说是否要求过高,是否不太符合中学生的学情,也是值得再讨论的三、主观题中的客观标准这里我举第16题诗歌赏析题(赏析诗歌即前文提到过的张九龄《春江晚景》)为例: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指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先看首联第一,“秀发”解释成“茂盛”也不错,但联系到结尾一句“余花满客船”,那么这“秀发”是不是解释成开花更加贴切?第二,“复相鲜”,似乎不应该是云和太阳的交相辉映,看谢灵运的“空水共澄鲜”一句,也是把原诗前一句的云和日的关系转移到了江水和云日的关系,这种转移,在张九龄的诗歌里应该理解为江边的树木繁花和云日的互相辉映。

      我们不妨设想,云边的太阳与江边的鲜花交相辉映,且因为有水的倒影而增加了交相辉映的层次感,这样把天上、江边和水面打成一片的景色,才是更让人春心荡漾的还有,以张九龄的诗歌本身而言.“江林”应该是偏正式,“云日”与其位置对应,也从偏正式理解比较合理所以我认为,把它解释成“云边之日”或者“晚霞缭绕着的太阳”乃至将之视作“太阳”的偏义词,而不是联合式的“云”和“日”更稳妥些此诗最有魅力的地方,不是先写一句地面的,再写一句天上的,然后外加一个人为的机械动作,借助于人的某一视线的转移才能把前一个镜头和后一个镜头联系起来那不是在读诗歌,更像是在读一篇散文了再看颔联,是在虚写景色的衬托中来直接抒情,把由景色引发的欣赏春景的喜悦之情,传送到更为悠远广阔的世界里,这样,与首联的实写景色来间接抒情有明显的不同要而言之,从情景关系看,首联是以实写的景色间接抒情,而颔联在景色虚写中腾出空间来直接抒情这样的虚实错综结合,就是题干所要求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前两联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正面回答而答案给出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一段结语,虽然也对,但总显得是把回答的条件当作了回答的目标,针对性不强换言之.高考的测试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结论或境界,并作为一种答案来回答,虽然这不是不重要,但是这对体现测量功能意义不大。

      所以,恰恰是要把这一境界作为测试的前提或者条件.然后在目标上分解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答题时只回答一些大而无当的套语来蒙混过关主观题的测试涉及两个无法回避的基本判断:一是对还是不对;另一是在对的范围内,区分出好与较好的差异但无论是判断对还是不对.好还是较好,都涉及一些客观标准所以,测试功能问题,都会归结到标准的设定问题而这标准的设定,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