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何谓是武侠精髓

9页
  • 卖家[上传人]:chens****nhen
  • 文档编号:212068662
  • 上传时间:2021-11-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5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何谓是武侠精髓:儒宗说什么是武侠精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在传统和现今武侠中,主要崇尚的是一种仁。儒家所言“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力仅仅是粗浅的东西,卤莽汉所为,有勇无仁算不上侠。只有具备仁义之人,才能正确使用勇力,所以叫“仁者无敌”。这是我最欣赏的武侠风格。但这还不是最高的武侠境界。道家思想所崇尚的道才是最高的武侠境界。韩非子随荀况学习时,曾经对老子做过解读,其解老一篇写道:“仁者,德之光。”仁只是德的表面皮毛,属于文饰一类。同样,德不过道的皮毛,等而下之,义、礼之类也只是表面文章,所以他说:“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道德仁义礼,这是一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可见,仁者还算不上真正的大侠客。金庸在他的小说里也隐含了这么一层意思。例如写杨过,杨过最初武功不高,但渐渐融会各派精华功夫,成为天下二流高手。而他在溪流中练剑,搏击激流,与天地浑然一体之时,也就成了天下一等的高手。为何?因为他悟道了。道,就是自然的规则,是无法用人力战胜,只可通过智慧领悟并遵循的东西。仁的层次不如道高,决定了假仁假义之可行。岳不群之假仁假义可以蒙蔽江湖多年,一定程

      2、度上因为仁层次不高。道是天上宫阙,高处不胜寒,无法仿冒。西方武侠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爱天下,于是劫富济贫,如西方人钟爱的侠盗罗宾汉。东方武侠的最高境界是道,虽然侠客们会帮助穷人,除暴安良,但他们恪守内心的道德戒律,一是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二是以天下之仁而非妇人之仁看问题。就是当自己弱小时,不会以之为苦,唉声叹气。但是当自己强大之后,也不会报复曾经欺侮过自己的人。用无为而无不为之举动,让天下安宁,众生各得其所。其实上面的说法有点矛盾,没有完全摆脱仁而进入道的境界。这是我们所体会到的两难困境。因为武侠必须要体现仁,而且针对现实,只能体现为仁。道只好消隐为规制个人的东西。仁何以体现,除暴安良,劫富济贫是最传统也最经久不衰的方式。而一味的“非暴力”往往被人看作软弱无能。既然如此,我们只能迁就江湖现状,从第二等好侠客角度来写武侠。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道认为人力是胜不过自然之力的。所以崇尚道的人往往把外力,如宝剑、宝物作为最厉害的东西,而崇尚仁的人认为自己,如心灵召唤等等,是最厉害的东西。答案很明显,外力肯定比自身厉害。但问题在于,由于武侠的对象是人与人争斗,而非人与自然争斗,所以反而让自身比

      3、外力更厉害。或许这也可以说明,武侠精神只得到了二等精髓吧。秦汉时期的孔子与儒学命运孔子个人的命运与儒学的命运是否一致?按照潜意识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但事实证明,学者个人与学说之间,并无必然的荣辱与共关系。在粗略的历史知识背后,不少人会认为,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受到不小打击。但翻阅古书,钩沉历史,却让人大吃一惊。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包含了太多后人的误解。首先,“焚书”上,儒家经典并没有被烧光。除了藏于周室的史书多灰飞烟灭,民间私藏的大量诗、书保存了下来,壁藏之书也在后世屡屡发现。而孔子感叹的“五十以学易”之周易作为筮卜之书,没有被焚。在“坑儒”方面,其实很多所谓的“儒”是方术之士。由于儒者之工作多为祭祀礼仪方面,与方术之士的职业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跨过这个最大的误会,我们再看看孔子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当时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却没有批判孔子。赢政个人对孔子并无任何恶感。而二世执政后,权臣赵高竟然明确提及孔子,以论证自己的观点。赵高劝导二世杀兄自立,举例“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在赵高心目中,仍旧以孔子为正统。赵高劝说李斯听从自

      4、己的意见时,也提到:“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无形中承认了孔子的智慧与正统形象。儒学在秦朝时期大受打击,然孔子个人命运与学说命运截然不同!这并不是一个历史玩笑。相反,在汉朝时期,我们看到的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汉初遵从黄老学说,儒家学说自然不受重视孔子的命运是否受到同样的冷漠呢?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命运是否也同学说一样显赫起来?历史这才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汉高祖轻视儒生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但在公元195年,即汉高祖12年,刘邦过鲁竟然以祭天之大礼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开了后世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虽然汉初之历史环境使得黄老学说流行,但儒生们并没有放弃自己在政治上的作用。刘邦受到大批儒生的影响。其中有三位儒生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劝说刘邦“聚徒合义后诛无道秦”的丽食其,二是提醒刘邦“居马上得之(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陆贾,三是为刘邦制礼使其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的叔孙通。正是在各个方面受到他们的智慧和工作成就带来的好处,刘邦经过鲁国时,才油然而生“祭孔”之念。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在董仲舒等人影响下

      5、,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孔子个人的命运并未得到同等对待。虽然在司马迁笔下,汉高祖“祭孔”之后,诸侯卿相纷纷前往祭拜孔子,但同时,汉家大夫们对孔子的批评与非难也没有停止过。所谓“(孔子)治鲁不遂,见逐于齐,不用于卫,遇围于匡,困于陈、蔡。”(盐铁论),却是咄咄逼人的尖刻批评之语,而且句句说到了孔子的困窘之处。在皇帝方面,这种尊孔迹象更是凤毛麟角。汉高祖的子孙们并没有把高祖祭祀孔子一事当真,因此直到公元1年,即汉平帝元始元年,孔子才被追谥为“褒成宣尼公”。历史就是历史,它的真相往往形成一些悖论。在这背后,我们只能深刻的认识到,学者个人的命运,与学说的命运,并非铁板一块的。这也可以证明,学说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学者个人,可以保持其独立与私人领域。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

      6、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荀子写了一篇题为儒效的文章,其中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是这样来描写的:“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美俗”就要不断修身,提高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美政”则要“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种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基于以上对于“儒”、“士”、“君子”的基本社会使命的分析,可以说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而且,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他们所提出

      7、的各种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都是十分具体的、为人处世中践行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形上学原理。人们称孔子之学为“仁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论语一书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如:答樊迟问仁,一则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一则曰:“爱人”(颜渊)。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答仲弓问仁,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答司马牛问仁,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答子张问仁,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再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阳货)“刚、毅、木、讷,近仁。”(宪问)以及有子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等等,无一不是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论语一书中也还记载着许多条孔子答问为政的言论,同样也都是十分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如:答子贡问

      8、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答齐景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答子张问政,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答季康子问政,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答子路问政,曰:“先之,劳之”,“无倦”。(子路)答仲弓问政,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答叶公问政,一则曰:“近者悦,远者来。”一则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又答子张问从政,则曰:“尊五美,屏四恶,1斯可以从政矣。”(尧曰)等等。孟子除了进一步发展孔子以“仁”修身的思想外,又以推行“仁政”学说而著称于世,而其所论的“仁政”内容,同样也是十分具体的。如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而所谓的“正经界,”就是“分田制禄”,“制民恒产”(孟子滕文公上、梁惠王上)等。再就是他经常举以为例的周文王的“仁政”内容,即:“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梁惠王下),以及“尊贤使能”(公孙丑上)等等。孟子对为什么要行仁政和为什么可能行仁政,也进行了理

      9、论上的说明。但他的那些理论说明,大都是感性直观的。如他认为,因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先王同样也有“不忍人之心”,此心发之于政,即是“仁政”2等,来论证行仁政的根据。又以“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等“推恩”理论,来说明行仁政的可能性等等。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也就是说更多地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觉。所以,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宪问)、“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公孙丑上),“求其放心”(告子上),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他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顺着人性的自然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争乱。因此,必须用礼义法度等去化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所谓的“化性起伪”,然后才能使之合乎群体社会的公共原则和要求。所以,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重要的同时,更为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如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又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荀子修身)同样,荀子设计的治国原则:“明分使群”、“群居和一之道,”包

      《何谓是武侠精髓》由会员chens****nhen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谓是武侠精髓》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