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庄子》:山木原文译文.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2838411
  • 上传时间:2022-02-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09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庄子》:山木原文译文 《山木》 【题解】 本篇仍主要是争论处世之道篇内写了很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盼望找到一条途径,而其主要精神仍是虚己、无为 全文分为九个局部第一局部至“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鸣因而被杀,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的方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这一局部对于提醒篇文题旨最为重要其次局部至“其孰能害之”,指出贪图权位必定引起争端,必定带来祸害,唯有“虚己”才能除患避祸第三局部至“而况有大涂者乎”,通过赋敛以造钟的故事讽喻不应拘滞于物,真正需要的是顺任自然第四局部至“而况人乎”,写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说明世途多艰,“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才是处世之道第五局部至“固不待物”,通过孔子和桑雽的对话,进一步提出缘形、率情的主见,即顺应自然去行动,遵从本性去尽情第六局部至“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写庄子的贫困,缘由却在于“今处昏上乱相之间”第七局部至“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通过孔子被围时的态度,说明圣人身处逆境也能安稳顺应。

      第八局部至“吾所以不庭也”,借庄子一系列所见喻指人世间总是在不停地争斗中余下为第九局部,通过一个好玩的小故事,说明忘形的重要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1),舍于故人之家(2)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3)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仆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仆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4)?”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5),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6),无誉无訾(7),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8);一上一下(9),以和为量(10),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11),人伦之传(12),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13),尊则议(14),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15)!悲夫!弟子志之(16),其唯道德之乡乎(17)!”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观察一棵大树枝叶非常茂密,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缘由,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由于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快乐,叫童仆杀鹅招待他童仆问仆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仆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其次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由于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仆人的鹅,由于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设能顺应自然而自由拘束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得意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胜利也就有毁败;棱角锋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肯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唯恐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原文】 市南宜僚见鲁侯(1),鲁侯有忧色。

      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2);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3);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4),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模糊(5),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6),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7)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8)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9),洒心去欲(10),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11),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12),与而不求其报(13);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14);猖傲慢行(15),乃蹈乎大方(16);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17),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18),无留居(19),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20),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21),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22),见有于人者忧(23)。

      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24)方舟而济于河(25),有虚船来触舟(26),虽有惼心之人不怒(27),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28),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29),其孰能害之!” 【译文】 市南宜僚拜见鲁侯,鲁诸正面带忧色市南宜僚说:“国君面呈忧色,为什么呢?”鲁侯说:“我学习先王治国的方法,承继先君的事业;我仰慕鬼神敬重贤能,身体力行,没有短暂的止息,可是仍不能免除祸害,我由于这个原因而忧虑 市南宜僚说:“你消退忧患的方法太浅薄了!皮毛丰厚的大狐和斑斑花纹的豹子,栖息于深山老林,埋伏于岩穴山洞,这是静心;夜里行动,白天居息,这是警觉;即使饥渴也隐形潜踪,还要远离各种脚印到江湖上觅求食物,这又是稳定;然而还是不能免于罗网和机关的灾祸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罪过呢?是它们自身的皮毛给它们带来灾祸如今的鲁国不就是为你鲁君带来灾祸的皮毛吗?我盼望你能剖空身形舍弃皮毛,荡涤心智摈除欲念,进而逍遥于没有人迹的原野遥远的南方有个城邑,名字叫做建德之国那里的人民纯厚而又质朴,很少有私欲;知道耕作而不知道储藏,给与别人什么从不希图酬谢;不明白义的归宿,不懂得礼的去向;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竟能各自行于大道;他们生时得意而乐,他们死时安稳而葬。

      我盼望国君你也能舍去国政捐弃世俗,从而跟大道相辅而行 鲁侯说:“那里道路遥远而又艰险,又有江河山岭阻隔,我没有可用的船和车,怎么办呢?”市南宜僚说:“国君不要容颜傲岸,不要墨守滞留,便可以此作为你的车子鲁侯说:“那里道路幽暗遥远而又无人居住,我跟谁是邻居?我没有粮,我没有食物,怎么能够到达那里呢?” 市南宜僚说:“削减你的消耗,克制你的欲念,虽然没有粮食也是充分的你渡过江河浮游大海,一眼望去看不到涯岸,越向前行便更加不知道它的穷尽送行的人都从河岸边回去,你也就从今离得越来越远了!所以说统治他人的人必定受劳累,受制于别人的人必定会忧心而唐尧从不役使他人,也从不受制于人我盼望能减除你的劳累,除去你的忧患,而单独跟大道一块儿游览于太虚的王国并合两条船来渡河,突然有条空船碰撞过来,即使心地最偏狭、性子最火急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有一个人在那条船上,那就会人人大声呼喊喝斥来船后退;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其次次也没有回应,于是喊第三次,那就必定会骂声不绝刚刚不发脾气而现在发起怒来,那是由于刚刚船是空的而今却有人在船上一个人倘能听任外物、处世无心而自由拘束地游览于世,谁能够损害他!” 【原文】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1),为坛乎郭门之外(2),三月而成上下之县(3)。

      王子庆忌见而问焉(4),曰:“子何术之设(5)?” 奢曰:“一之间(6),无敢设也奢闻之,‘既彫既琢(7),复归于朴(8)’,侗乎其无识(9),傥乎其怠疑(10);萃乎芒乎(11),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12)随其曲傅(13),因其自穷(14),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15)!” 【译文】 北宫奢替卫灵公征集捐款铸造钟器,在外城门设下祭坛,三个月就造好了钟并编组在上下两层钟架上王子庆忌见到这种状况便向他问道:“你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呀?” 北宫奢说:“精诚专一而又顺其自然,不敢假设有其他什么好方法我曾听说,‘既然已细细雕刻细细琢磨,而又要返归事物的本真’纯朴无心是那样无知无识,淡忘心智是那样沉着不疑;财物会聚而自己却茫然无知,或者分发而去或者收聚而来;送来的不去禁绝,分发的不去阻留;强横不讲理的就从其自便,隐委顺和的加以随应,依照各自的状况而竭尽力气,所以早晚征集捐款而丝毫不损伤他人,何况是遵循大道的人呢!” 【原文】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1)大公任往吊之曰(2):“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3),而似无能;引援而飞(4),迫胁而栖(5),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6)是故其行列不斥(7),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8),修身以明污(9),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10),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11):‘自伐者无功(12);功成者堕(13),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14),得行而不名处(15);纯纯经常(16),乃比于狂(17);削迹捐势(18),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19),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20),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21),食杼栗(22);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译文】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探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厌烦死吗?”孔子答复:“是的 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似乎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终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损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害。

      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专心是装扮得很有才能以便惊吓一般的人,注意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复原跟一般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寻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责备他人,别人也不会责怪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着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原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厌烦他,何况是人呢! 【原文】 孔子问子桑雽曰(1):“吾再逐于鲁(2),伐树于宋(3),削迹于卫(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