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研究进展.pdf
7页2013年11月 总第520期第1I期 经济论坛 Economic Forum NOV.201 3 Gen.520 No.1 1 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研究进展 文/马博 【摘 要】合作行为是近年来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用实验方法从决策者合作行为异质性视角分析 如何提高与维持公共品博弈中合作水平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概括,突显出在公共品博弈中合 作行为的解释性因素中,被试的合作偏好对其他被试的合作偏好的异质性信念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信念 的异质性,我们沿外生与内生两条线索综述了惩罚机制、领导机制对合作行为影响的研究文献 【关键词】公共品博弈;条件性合作者;惩罚;领导者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计划(973项目)课题“气候变化与气候保护中的全球经济问题”(批准号: 2012CB955802)的资助 【作者简介】马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为与实验经济学 传统的公共品博弈实验模型对此描述如下: 假设共有n个人参加实验,实验员给予每个人初 始Y个筹码的禀赋,所有人同时向某公共池(公 共项目)进行投资,g 表示第i个人投入的筹码 量,投资完毕后,无论参与者投资多少,他们都 将获得同等的回报,回报额为公共池中的投资总 额乘以一个系数a。
这样每个人得到的物质效用就 是个体原来的初始禀赋减去投进公共池中的筹码 再加上从公共池中得到的回报,这时个体i的效 用函数为 1Tl_y—g +口 毋,同时该轮中群体的收益是 』=I ∑耵 1=ny—Zg~+na∑毋 ‘=1 J=1 ,=1 其中系数a被定义为MPCR(Marginal Per Cap— itan Return)即边际个体回报,这里设定00 (,g 按照该博弈模型,搭便车策略始终是参与者 的一个纳什均衡策略,但是现实生活的直觉和观察 往往与此相悖Dawes and Thaler(1988)就指 出,公共品中的搭便车问题一方面肯定会存在,但 在另一方面肯定与标准的理论预测不符Andreoni (1988),Isaac andWalker(1988)等大量传统公共 品博弈实验表明,人们既不会像自利模型预测的那 样会选择全部卸责,也不会选择使整个社会最优的 捐献全部禀赋的策略,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合作在 一个社会两难困境中确实存在Ledyard(1995) 在其关于公共品博弈实验的综述文献中总结到,大 量实验的一个一致结果是在实验初始时人们一般会 投资(捐献)大约一半的初始禀赋,但是随着实验 的重复进行,其投资水平会逐渐降低,并最终接近 于自利模型预测的零水平投资。
早期大量的公共品 实验研究结果所揭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人们的自 愿合作行为显著存在而非人人搭便车在经济人自 利假设条件下,搭便车策略始终是公共品博弈中参 与者的纳什均衡策略,这是私人提供公共品的无效 性和由政府来供给公共品必然性的理论基础但是 正如Ledyard(1995)对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 中期为止的公共品博弈文献的综述中所总结的,在 一次性和有限重复实验阶段,被试的投资额一般处 于帕累托最优水平和搭便车水平之间,平均值大约 占被试全部禀赋水平的40%一60%,这与经济人假 设下的零投资预测水平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 说,在两难的社会困境中,大量的公共品博弈实验 依然表明人类会形成自发的合作秩序对此Led— yard(1995)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坚持认为这仍然 属于自利假设范畴,认为实验室环境下,参与者通 常会对博弈激励机制产生混淆或者误差(confu. sion/error),所以才会出现正的贡献而随着实验 进行,参与者会通过学习来修正认知找到最优策 略但是很明显在众多文献中都存在期数效应 (period effect)二是参与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偏 好(social preference),比如利他、互惠、不平等 厌恶(Rabin,1993)。
Chaudhuri(2011)对1995 年之后的大量后续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进行了新的 梳理,并进而总结和揭示了关于人类公共品供给问 题中另外两个具有代表『生的基本规律,即群体中条 件合作者的存在是人们形成自愿合作的基础,而利 他惩罚能有效解决人类合作的脆弱性问题 本文主要是就有关被试异质性对合作行为影响 的文献;基于异质性而采用惩罚机制、领导机制对 合作行为影响的文献两方面实验经济文献展开有选 择的综述 一、惩罚机制 人们的自愿合作行为具有脆弱性的特征这种 “脆弱性”是随着实验的重复进行,公共品自愿合 作水平会逐渐下降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公共品投资 额或合作水平的“期数效应”,即随着期数的增 加,人们的自愿合作水平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即使 是在单期重复甚至被试随机匹配的情况下,这种期 数效应也显著存在并且越接近博弈的后期,人们 的自愿合作水平越接近于经济人假设的零水平状 态,即搭便车行为侵入并占据主导优势我们需要 如何解决人类合作的脆弱性特性?随着公共品博弈 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Chaudhuri(2010)对1995 年之后的大量后续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进行了新的 梳理,发现利他惩罚往往是解决公共品自愿合作行 为脆弱性的一种有效机制。
利他惩罚虽然对于个体 来说是有代价的,但是一系列的公共品实验研究揭 示了个体对搭便车者进行惩罚大量存在,并且显著 地提升了群体的合作水平Yamagishi,1986;0s— trom et al,1 992;Fehr&Gachter,2000;Carpenter, 20o4,2007 a,b;Masclet et al,2003;Hermann&Thoni, 2008)对惩罚机制研究最为经典的是Fehr and Gachter(2ooo,2002)在他们的实验中,利用 Andreoni(1988)的“伙伴”与“陌生人”实验设 置,参与人被分在4人一组的小组中,他们要参加 20轮实验,其中头十轮没有惩罚机制,而后十轮 则是带有惩罚机制的公共品实验头十轮实验就是 一个标准VCM(voluntary contribution mechanism) 实验,每人有20个禀赋,MPCR是0.4 在后十轮中每一轮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 段,参与者要进行一个标准的VCM实验,如果上 述一般,在第二个阶段,参与者在看到其他人的贡 献以后可以选择惩罚组内其他成员被惩罚者每被 惩罚一个惩罚点,就意味着其收益减少10%,同时 实施惩罚对于施罚者同样是有成本的。
实验结果发 现不带惩罚机制的实验中对公共品的平均贡献水平 是19%,而带有惩罚机制的实验中对公共品的贡献 水平是58%,同时在最后一轮中不带惩罚机制的公 共品贡献率是10%,而带有惩罚机制的公共品贡献 率达到62%而按照理性模型,人们的标准策略是 在不带惩罚时捐献为零,而在惩罚时选择不惩罚, 他们的实验数据均推翻了这两个结论尤其在最后 一轮,人们的捐献水平还保持一个较高位置 Fehr and Gachter(2000,2002)是在惩罚成本与技 术、惩罚制度外生给定的前提下研究惩罚机制对群 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并且没有考虑惩罚制度外生参 数的变动,以及反惩罚行为与“二阶段搭便车”行 为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后来,学者们从惩罚制度外 生参数变动,二阶段惩罚、惩罚技术与惩罚制度内 生性的角度拓展与深化F&G(2000)的研究 (一)外生性惩罚机制 Anderson and Putterman f2006)在F&G(2000)实 验设计基础上,同时排除对惩罚的策略性刺激,只 使用了陌生人的实验设置,引入不同惩罚成本(对 被惩罚者的单位惩罚需要惩罚者付出的代价)来研 究惩罚与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 惩罚成本,针对搭便车者的非策略性惩罚行为确实 普遍存在,而且被试的贡献水平低于小组平均贡献 水平越多,他接收到的惩罚点数就越多;在控制了 搭便车者的行为水平以后,惩罚行为水平与惩罚成 本负相关,这说明惩罚决策服从需求法则。
在 F&G(2000)实验设计基础上,Carpenter(2007b)进行 了类似的研究,与F&G(2000)的不同在于,他们采 用5个不同的惩罚成本,同时每一个参与者只能惩 罚他目前所在组内的一名成员研究发现,惩罚成 本提高10%,惩罚行为需求减少8%,而降低惩罚 成本,增加了对搭便车者的惩罚威胁,提高了小组 的平均合作水平不过两者的研究结果稍有差异, Anderson and Putterman(2006)的研究表明对于惩 罚的需求可能是有弹性的,不过Carpenter (2007b)的研究得出在控制搭便车者的行为后,对 于惩罚的需求可能是缺乏弹性的Nikiforakis and Normann(2005)研究了有成本惩罚的成本效率问 题,他们设计了4个不同的实验条件,每一个实验 条件中都有相同的惩罚成本和不同的惩罚度,最后 他们发现惩罚的效率和平均贡献率之间有一个单调 关系,即当效率提高时,平均贡献率也在提高,所 以总是存在一个最优的惩罚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平 均贡献率也就是,高贡献下的惩罚度并不意味着 是有效率的惩罚度 不过,作为比较静态分析,上文有关惩罚机制 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仅改变了F&G(2000)中惩罚制度 中的参数,没有考虑团队结构以及博弈期数的影 响。
Carpenter(2007a)检验了团队规模,公共品 生产率和组内成员监控能力的关系,发现惩罚机制 对于团队结构是很敏感的,当每一个组内成员能够 监控并惩罚组内其他成员时,贡献率是很高的,但 是当组内成员被允许监视并惩罚仅仅组内一半的成 员时,这时候的惩罚是最有效率的,在这种情况 下,贡献率几乎等同于每一个人相互监督,但是惩 罚会使得搭便车者尽可能多的贡献,然而当组内成 员只能监控并惩罚组内其中一人时,惩罚对搭便车 者不再是一个有效威慑,这时候贡献率就会跌落到 同没有惩罚机制下的情况一样Gachter et a1.(2008) 在F&G(2000)模型的基础上改变了博弈的期数,研 究发现惩罚机制对合作水平的影响依赖于公共品博 弈的期数,即惩罚机制中的时间效应,在公共品博 弈期数越多,F&G(2000)模型中惩罚机制对合作行 为影响越明显 上文有关惩罚机制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仅限于一 个有成本的惩罚阶段,且惩罚仅针对有关公共品的 贡献决策,因此,惩罚者可以免除被报复,而在惩 罚阶段中没有对“搭便车者”实施惩罚行为的被试 者(“二阶搭便车者”)也可以免除被惩罚假如存在 对惩罚者与“二阶搭便车者”的报复机会,那么群体 中惩罚行为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群体的合作水平。
在研究二阶惩罚中的反惩罚行为(惩罚者只对 一阶惩罚中惩罚过自己的被试实施惩罚)对合作水 平的影响时,Nikiforakis(2008)设计了一个实验,在 这个实验中有两个不同惩罚机制,一个惩罚机制等 同于F&G(2000)的设计,另一个惩罚机制中在 原有惩罚机制中增加了一个反惩罚的第三阶段,在 这个第三阶段中每一个参与者会被告知自己被惩罚 的点数并给予一个报复给予自己惩罚的成员的机 会,从而发现由于二阶惩罚行为的出现降低了第二 阶段对搭便车者的的惩罚行为,二阶惩罚实验设置 降低了合作水平而Cinyabuguma,Page&Putter. man(2005,后文简称CPP)研究了二阶惩罚机会中 对“二阶搭便车者”的惩罚行为,他们设计了一个 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将观察到在惩罚阶段 成员们所惩罚的对象是高于平均贡献率的成员,还 是等同于平均贡献率的成员还是低于平均贡献率的 成员而同样的在这个实验中也设置了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参与人可以惩罚那些在第二阶段惩罚高 于平均贡献率的成员研究发现,由于这种惩罚行 为提高了阶段二中针对“一阶搭便车者”的惩罚行 为,提高贡献阶段的合作水平,因此,具有二阶惩 罚机会的群体合作水平高于VCM与一阶惩罚实验 设置中的合作水平。
而CPP(2005)与Nikifora. kis(2008)在研究结论上的差异主。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