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试题综合汇编(三).doc
2页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最新真题1.(2012•高考广东卷)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1.【解析】C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C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B(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2.(2012•高考福建卷)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2.【解析】A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 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
3.(2012•高考江苏卷)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3.【解析】B本题考察台湾问题解答此题最好是结合基础知识和时间限制,加以排除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港澳回归的时间与题干不符,均予以排除,故选B4.(2012•高考天津卷)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4.【解析】D这道题提到的就是澳门的回归这与“一国两制”的提出直接有关,但这都离不开强大国力的支撑,所以必须选DB项与台湾问题有关;C项也是有D项决定的5.(2012•高考山东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5.【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考点是新中国的外交。
解题关键在于要注意时间和“主要目的”这一限定词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处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交往并为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这一背景不相关6.(2012•高考北京卷)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解析】A 本题考点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外交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非洲各国的关系中中非关系快速了展是亚非会议之后的事情,是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没有发起不结盟运动以,上合组织成员国主要是中俄及中亚地区国家,所以只有A项正确 7.(2012•高考天津卷)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解析】C这道题的题干上提到“中美”和“台湾”,也就是说这道题中的“台湾”不是孤立的,必须放在中美关系的大局中去考虑,所以不选①。
1979年,邓小平访美,在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下,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与台湾问题的直接关联不大,所以不选④所以选②③尼克松访华中有重要的关于台湾的内容,所以选②;而我们刚才已经说明①不选,所以不选A而是选C8.(2012•高考安徽卷)(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8.【解析】(1)“夹领小袖”是鲜卑服装,“责留京之官”可见是执行改革不力服饰方面的内容说明改革的全面性,执行起来有反复说明了旧风俗的顽固性2)结合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和1934年中国的政治形势,较易归纳这两种主张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进步意义3)结合材料三文字和图15的数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基本原则,明确这一演进趋向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巩固,其重大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存世不力说明:就得风俗习惯南移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进步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