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苏轼作品.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6266313
  • 上传时间:2021-11-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7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苏轼作品 刁玲燕[摘 要]试对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体会其壮志难酬的慨叹[关键词]苏轼作品 乐观旷达 壮志难酬[]G633.3 []A []16746058(2016)16002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当下,不少中学生遭遇挫折后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诗歌具有强大的熏陶感染功能,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并从中思考、领悟语文教材中,作家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积极态度,为学生模仿榜样提供了可能性榜样应充满生命感,不能只讲其优点,而对其缺点只字不提苏轼,是中学生的榜样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弹劾苏轼,上奏苏轼任职湖州后所进的谢上表,其用语暗讽朝政接着御史李定等王安石一派的官员,从苏轼的诗文中寻找罪证,指控他有谋反之心后苏轼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也称“乌台”,因御史台内柏树上多乌鸦筑巢栖息这起文字狱被称为“乌台诗案”,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笔者查阅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发现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共有七篇这些作品分别为元丰四年(1081)作散文《方山子传》,元丰五年(1082)作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赋《赤壁赋》、散文《游沙湖》,元丰六年(1083)作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而《游沙湖》中苏轼游蕲水清泉寺所作的词即《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乐观旷达的精神“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履险如夷,尽显其乐观旷达《游沙湖》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病愈后,与主治医生庞安常同游蕲水清泉寺苏轼看见寺边兰溪的水往西流,作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告诉我们,纵使时光流逝,我们仍应老当益壮,奋发有为;“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不要因人老就唱起“黄鸡催晓”等消极悲观的歌曲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苏轼去沙湖看田他在归途中遇雨,便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而苏轼却持竹杖,穿芒鞋,一边吟诗长啸,一边逍遥前行他不怕,只需一件“蓑衣”就可以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程中的风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他对天气变化毫不介意,实际上是他不为人生忧患而动摇的修养元丰五年(1082),苏轼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所游为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之地由于当地传说赤鼻矶就是周郎赤壁,苏轼也不妨把它当成真的赤壁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壮美的大江,引发了苏轼对主帅周瑜的赞赏周瑜年轻有为,在赤壁之战中从容指挥,最终打败曹操。

      而此时的苏轼,功业未成,早生华发,便感喟“人生如梦”这种感触并非颓废和悲观,他最后还是做出了举杯邀月,酒酹于江的壮举这一举动,与词中所写的壮丽江山、千古英雄融合在一起,营造了深沉、雄浑的意境元丰五年(1082)农历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并进行了一段精彩的主客间的对话月下的主客问答,是苏轼人生态度的两个层面作为“主人”的苏轼,表现了他的乐观旷达;而作为“客”的苏轼,表现了他的消极悲观先分析作为“主人”的苏轼面对“客”所发出的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主人”苏轼解释到,就像水会流逝,月有盈虚,生命就个体而言,是如此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既然这样,我们不如享受大自然,随遇而安,拂江上清风,赏山间明月元丰六年(1083),苏轼作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与好友在承天寺悠闲地观赏柔和的月景,庭中的月色如水般澄澈明净,“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微风吹拂,竹子和松柏在月光的照耀下舞弄着自己的影子二、壮志难酬的慨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苏轼被贬谪后,偶尔慨叹壮志难酬,也是可以理解的试分析《赤壁赋》中作为“客”的苏轼,他从眼前的赤壁壮景,想起了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了,他便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作散文《方山子传》,作品赞扬了他的好友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远离尘嚣的价值观方山子出身世代功勋之家,家在洛阳,有富丽堂皇的园林宅院,在河北有田,每年可得上千匹布帛,他却放弃了这一切,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他对北宋政权极端不满,宁愿与世隔绝,也不愿向权贵“低眉折腰”苏轼表面上是为方山子打抱不平,实际上是委婉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痛斥通过分析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人生态度的基调是乐观旷达的,即使遭受贬谪,他也不甘沉沦,过着超然物外的生活,“也无风雨也无晴”笔者希望学生以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为榜样,直面逆境,磨砺意志,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6年6期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的其它文章跨文化思维模式特点下的初中英语书面表达结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读写整合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基于“体验—探究”的激情语文教学让英语课堂动起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